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維生素B12又稱鈷胺素,而甲鈷胺本質上是維生素B12的輔酶形式。維生素B12的發現,最初源于發現吃動物肝臟對貧血的改善,隨后分離提純出維生素B12。維生素B12主要用于治療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各種神經系統病變,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皮膚損傷以及眼部
維生素B12又稱鈷胺素,而甲鈷胺本質上是維生素B12的輔酶形式。維生素B12的發現,最初源于發現吃動物肝臟對貧血的改善,隨后分離提純出維生素B12。維生素B12主要用于治療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各種神經系統病變,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皮膚損傷以及眼部的不適。
●那么,什么是維生素B12的輔酶形式?作為輔酶形式的甲鈷胺,在治療方面與維生素B12有什么不同呢?
什么是輔酶
人體的生命活動離不開各種生化反應的進行,這些反應參與了各種代謝活動,諸如糖代謝、脂代謝、氨基酸代謝,甚至核酸代謝。生化反應的進行又離不開酶的催化,酶本質上是蛋白質或RNA,一種酶只催化一種生化反應,酶能夠通過結合反應所需的底物,一方面將底物之間的距離拉近,另一方面增加底物的濃度 ,極大地提高反應速率。如果沒有酶參與,生化反應是幾乎無法進行的。同時,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有活性,其中一種沒有活性的情況,就是當酶缺乏相應的輔酶時。有相當一部分酶需要輔酶,當和輔酶結合時稱為“全輔酶”,未結合輔酶時則稱為“脫輔酶”。不同的輔酶能夠攜帶不同的化學基團,協助催化反應的進行。許多維生素及其衍生物都是輔酶,如甲鈷胺就是甲基轉移酶的輔酶。
甲鈷胺和維生素B12在治療方面的差異
(1)維生素B12有多種衍生形式,主要有氰鈷胺素、羥鈷胺素、腺苷鈷胺和甲鈷胺。其中氰鈷胺素和羥鈷胺素是沒有活性的,而腺苷鈷胺和甲鈷胺都是輔酶形式。維生素B12口服后不能直接被人體吸收,而需要經過肝臟代謝,被甲基化轉化成有活性的維生素B12后才能被利用。甲鈷胺,則是經甲基化修飾的維生素B12,進入血液后可以不經過肝臟作用,直接被吸收,因此治療效果更為明顯。
(2)甲鈷胺和維生素B12,都可以用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但在神經系統尤其是周圍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面,甲鈷胺有更為顯著的優勢。
●甲鈷胺治療周圍神經系統疾病。
(1)什么是周圍神經系統?
我們的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三個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大腦主導意識活動,小腦關系到運動的協調性,腦干掌管呼吸、心跳,脊髓則與軀體的運動、感覺密不可分。周圍神經系統主要包括由腦發出的腦神經和由脊髓發出的脊神經神經,充當腦、脊髓與遠端感受器的媒介。腦神經主要分布在頭面部,如視神經、嗅神經、舌咽神經等。脊神經的分布與脊椎密切相關,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都是脊神經發出的地方。因此周圍神經的病變既可以累及頭面部,出現面部五官的癥狀,如“口眼歪斜”等;也可以累及到運動系統,出現常見的頸椎、腰椎的不適以及各種四肢的異常。自主神經系統則主要支配內臟平滑肌,控制大小便,以及調節汗腺分泌。
(2)甲鈷胺的治療優勢?
甲鈷胺作為甲基轉移酶的輔酶,容易進入神經細胞的細胞器中,在促進細胞器內核酸、蛋白質、磷脂酰膽堿合成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能夠促進軸索再生,并促進軸索內物質的運輸;可以有效恢復神經傳導速度,增加神經傳導物質。因此,甲鈷胺能有效修復受損的周圍神經。
●甲鈷胺可用于治療以下幾種常見周圍神經系統疾病:
二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
(1)周圍神經病變,是二型糖尿病非常常見的慢性并發癥,多發生于患糖尿病6到8年后。有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長期的高血糖所引起的代謝紊亂,導致微血管病變,進而致使血液運行不暢;而當滋養神經的血管出現血流不暢時,則導致神經出現病變。
糖尿病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主要發生在雙上肢和雙下肢遠端,通常下肢比上肢嚴重,是“糖尿病足”的重要危險因素。病變最初變現感覺過敏,隨著疾病的進展,可出現感覺喪失,并伴隨肌肉萎縮。
(2)甲鈷胺善于修復受損神經,可用于治療二型糖尿病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不過甲鈷胺單獨使用時療效欠佳,在實際治療中多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甲鈷胺與單唾酸神經節苷脂聯合,耐受性較好,常用于老年DPN的治療。甲鈷胺與羥苯磺酸鈣聯合,治療有效率可由63.3%提高至93.3%,在改善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的傳導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甲鈷胺與馬來酸桂哌齊特聯合,除了原本修復神經的作用外,還可以通過降低血液黏度,緩解高血糖所致的血流不暢,改善微循環,從根本上恢復周圍神經的功能。與長春西汀聯合,同樣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營養神經,而且長春西汀是從長春花中提取出來的天然產物,副作用較小。與西洛他唑聯合,一樣可以改善微循環,不過其原理是擴張血管,并且抑制血小板聚集。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面癱”的重要原因之一,由莖乳孔內急性非特異性面神經炎導致。患者表現為單側面部麻痹,肌肉無力或癱瘓,無法完成簡單的皺眉、完全閉眼等動作。
甲鈷胺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效果遠優于維生素B12同時聯合七葉皂苷鈉可以促進血液病循環,在修復神經的同時營養神經,聯合更替洛韋,可以顯著提高療效。
小纖維神經病
小纖維神經病屬于感覺性周圍神經病,主要發生于雙手和雙腳。患者主要表現為劇烈的疼痛、刺痛、溫度感覺喪失、瘙癢等癥狀,也可出現觸摸性的疼痛,如有些患者會在觸碰到床單時感受到疼痛。
這個疾病由于體征少,目前針對性的檢查手段少,通常不易被察覺。臨床治療 多從緩解疼痛的角度出發。研究發現,甲鈷胺對小纖維神經病的感覺癥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嬰兒臂叢神經損傷
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有時會由于臂叢神經根受牽拉引起“臂叢神經受損”,主要表現為三種類型的癥狀。上臂型表現為新生兒肩部以下的手臂不能外展、外旋。外展就是手臂向兩側張開的動作,如“大鵬展翅”就好比是外展;外旋則是手臂位置不變,但繞著自身軸線旋轉,如由手背朝上轉變為手心朝上就是一個外旋的動作。
其二是下臂型,新生兒的手腕活動出現異常即出現“手麻痹”。其三是全臂型,即患兒的整個上肢都出現了麻痹。傳統的理療效果較慢,使用甲鈷胺治療恢復時間明顯縮短,且有效率高達94.87%。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起始于腰椎和骶椎,經臀部、大腿后面一直延伸到足。坐骨神經的損傷,嚴重時可導致臀部,小腿,足的肌肉癱瘓,感覺喪失。甲鈷胺能夠通過修復腰椎間盤突出所致的神經根脫髓鞘損傷,治療坐骨神經痛。
當聯合苯妥英鈉時,利用其穩定細胞膜,降低異常突觸傳遞的作用,能夠更好地修復神經損傷,緩解疼痛,并具有抗肌肉松弛的作用。
眼科視神經疾病
甲鈷胺在神經治療方面的優勢,同樣得到眼科醫生的重視,被用于眼部神經病變的治療。視神經屬于由腦部發出的腦神經,由于甲鈷胺能夠促進神經再生,對神經有較高的親和力,是提高患者視功能的有效藥物,可用于視神經損傷、青光眼視野缺損、外傷性眼瞼下垂和眼肌麻痹性斜視的治療。此外,在視網膜病變方面,甲鈷胺能夠降低黃斑區視網膜厚度,并能加速視網膜外層組織的早期修復。
●看了這篇文章,你一定知道了甲鈷胺本質上就是維生素。那么,你是否認為,既然是維生素,自然是“多多益善”了,維生素是個好東西,能有什么壞處呢?非也。
由于A族和B族維生素均為水溶性維生素,作為維生素B12衍生物的甲鈷胺,不容易在體內蓄積,偶爾過量服用問題不大,大量喝水排泄即可。但是甲鈷胺依然存在中毒風險,尤其是對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倘若患者表現出出汗、濕疹、眩暈、血壓低、耳鳴等過敏樣癥狀,甚至呼吸困難等嚴重過敏反應時,應立刻停藥并及時送醫。此外,嬰幼兒、孕婦、老人三大人群尤其應謹慎使用甲鈷胺。
本文介紹了甲鈷胺這個讓大多數人感到陌生的藥物,其本質上就是維生素B12,不過是維生素B12的甲基化形式,是轉甲基酶的輔酶。相比于維生素B12,甲鈷胺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在周圍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面有更加明顯的優勢,既可用于眼、鼻、舌、咽等頭面部神經病變的治療,也可用于由脊椎部位發出的諸如胸、腰、四肢等部位神經病變的治療。維生素并非“多多益善”,甲鈷胺好用但仍應適可而止。
金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