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不久聽了一期播客,討論的話題是現在的旅行指南似乎都日趨套路化,我們對于旅行和生活的想象力是否過于單一?說實話,聽這期播客的時候,我還挺羞愧的。作為一個旅行編輯,我需要甚至依賴很多網絡上的推薦來規劃自己的行程。看似我整合了大量的信息,但不知
前不久聽了一期播客,討論的話題是現在的旅行指南似乎都日趨套路化,我們對于旅行和生活的想象力是否過于單一?
說實話,聽這期播客的時候,我還挺羞愧的。作為一個旅行編輯,我需要甚至依賴很多網絡上的推薦來規劃自己的行程。看似我整合了大量的信息,但不知不覺中我的視角開始受限。了解這座城市反而不是重點,打卡各種店鋪倒成了主要目的。
在某平臺上搜成都
因此,上個月去成都,我故意避開了那些大眾推薦過無數次的店鋪,跑到了成都市區外的一個市集里呆了小半天。這里沒咖啡、沒古著、沒潮人,賣的東西五花八門,沒有攻略,純靠運氣。
如果說菜市場是煙火氣,那市集就是煙火氣plus。
這些市集里的流動攤販基本都是住周邊的人,大家把自己家種的蔬果拿來賣。跟市區里高度同質化的商品相比,這里的蔬果帶著差異和驚喜。
嬢嬢清晨剛摘下來的毛豆
而且除了可以買到蔬果外,還有很多硬核的體驗(具體是啥,后文揭曉)。最重要的是市集里的蔬果美食等,價格都比市區會便宜很多,揣個十塊都能吃到撐。
其實這樣的集市并非天天都有,每到約定俗成的日子,起個大早才能碰到。在川渝,把這種趕集的形式叫作趕場。
我這次趕場的地方在石板灘街道,之前是石板灘鎮,在成都市的東郊外側,離市區并不算很遠。這里逢雙趕場,只要每月尾數逢2、4、6、8、0,都能趕石板灘。
比較特別的是石板灘生活了大量清朝時期從廣東及兩湖地區遷徙而來的客家人,趕場的時候還能聽到客家話和成都話的大亂燉。
在我眼里,趕場就像拆開一個大型盲盒的過程,對于即將遇到的流動地攤你無法預知,能否碰到隱藏款美食也得碰運氣,但其實沉浸在這種無預設無準備的過程就已經足夠有趣。
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我的“趕場盲盒”拆開后都有些什么?
?
沉浸式趕場體驗
石板灘趕場的地方我覺得更像是螺絲壩菜市場的延伸,就是以該菜場為中心,再分散開幾個支路。
反正我逛了幾個小時,發現了至少三四條小巷,巷子兩邊的攤主都是住周邊的嬢嬢叔叔,大家見縫插針,鋪一張布就是一個攤,因此這些小巷才是趕場的核心,畢竟固定攤位天天見,臨時地攤則隨緣。
在路口的第一個地攤,我企圖裝作本地人,自然且自信地問攤主“嬢嬢,這蘿卜多少錢一斤啊”。
嬢嬢頭都還沒抬起,直接用三個字就擊潰了我“這地瓜”,那一刻我對自己的無知有了深刻的認知。
雖然出師不利,但也不能輕言放棄。繼續往里逛,路過一個我不認得的東西時,我決定換個思路,直接虛心請教,問大伯“這個是什么呀”,他回問我“這個啊?”,我點點頭回答“嗯嗯,這個是什么呀”,他又回我“這個啊”...
就這樣我們拉扯幾個來回,帶著對自己普通話二級甲等的懷疑,最終我選擇了離開。
等到當天晚上和大瑩一起吃火鍋時,大瑩的一句話讓我夾燙菜的手定格了。“嘗嘗這個,折耳根”,那時候我才明白原來我早上聽到的回答是“折(zhe)耳根(ge)”。
這樣趕場的過程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于作物學&川普&客家話的綜合學科考場,一番惡補后,也給大伙出幾道簡單的題,歡迎踴躍參與。
沉浸式趕場小測試
(成都卷)
1、這是____?
A. 蔥
回答正確 √
B. 韭菜
回答錯誤 ?
C. 雜草
回答錯誤 ×
2、這是什么花?
A. 小黃花
回答錯誤 ×
B. 蒲公英
回答正確 √
C. 菊花
回答錯誤 ×
3、這是____?
A. 折耳根
回答正確 √
B. 豌豆尖
回答錯誤 ?
C. 魚腥草
回答正確 √
解析:其實它是折耳根上的葉子,也可以叫折耳根。
小考完后,繼續在攤位間穿梭,一起快速地了解成都的胃口。
辣必然是成都的底色,當我望著這些不同飽和度的紅辣椒時,突然理解為何有人分不清口紅之間的區別。
當然花椒的麻也不能少。
而可愛兔兔的亂入,也讓我對成都多了層深刻的理解。
但石板灘的營業范圍絕不僅止于瓜果蔬菜和兔兔,在趕場時你還能發現一些硬核體驗,從頭到腳都有,所謂的多元業態,石板灘早就拿捏住了。
在一條巷尾,我遇到了一個“自助艾灸體驗館”。
看到大爺大媽們聚在一起,大家身上都綁著不下五個的艾灸盒時,這陣仗我先是大受震撼,隨后想起自己雙11囤的各種功效的維生素時,突然就共情了,腦海里已經自動放映出老年的自己加入這“艾灸互助會”的畫面。
而路過“露天口腔醫院”時,我壓根沒敢往人堆里鉆。光不小心瞟到那幾個假牙模型,我的五感瞬間就被打通了,鼻子仿佛已經嗅到了口腔醫院的消毒水,牙齒隱約感受到鉆牙時那拉扯著神經的麻,耳邊則已經響起悠揚的“嗡嗡嗡”鉆牙BGM。
最后再介紹個“高消費”。在大多攤位均價不超過個位數的石板灘,當掃到這家“露天美容院”的板上赫然寫著大大的“580”時,我湊近又看了下,才敢確定數字“8”和“0”之間真的沒有一個點。
想到阿姨們的時薪可能遠遠高過我,我便在一旁觀摩了下,企圖領悟到一些可以學以致用的職場技巧,早日脫貧。還別說,真的大有收獲。
一是即使在趕場里的露天美容院,阿姨們還是很有儀式感地穿上了白大褂。這種尊重職業的態度,就很值得我(上班堅持穿拖鞋的摸魚專業戶)學習下。
二是在一片嘈雜的市場里,阿姨仍舊心如止水,繡眉的手法那叫一個穩。而我連辦公室里的機械鍵盤敲打聲都忍不了,光這專注力就被阿姨降維打擊了。當下便暗暗下定決心,回公司后就接受打電話公放+機械鍵盤聲的雙重定力考驗。
至于營銷方案,其實只要用心,也能在這借鑒到幾分。趕場里比較常見的營銷手段就是“試吃”,對標的是山姆超市那種豪氣的分量。
一開始我多少還有點矜持,直到遇到一個賣棗子的叔叔極其熱情地叫我“妹妹~嘗一下吼”,我也不想嘗,可是他叫我妹妹了誒,盛情難卻,就這樣成了我墮落的“趕場自助餐”的開端。
橘子、核桃、蜂蜜......一通吃下來,覺得自己早上沒吃早飯真是明智。
除了試吃外,也遇到了一些靠才華營業的老板。比如這賣老鼠藥的叔叔要是改行投身新媒體行業,我覺得也能打下自己的一番天地。
老鼠如果能聽懂這“要命”的狠話,不用上老鼠藥直接自覺地連夜搬家。
還有這帶“鍋”一哥,我路過三次他的“直播間”都沒成功擠進人堆前,只能在外圍踮著腳看他表演炸爆米花、炒菜以及電鉆鉆鍋失敗的魔術表演。
和激情四射的帶“鍋”一哥不同,賣草藥的嬢嬢則腳邊放著一個保溫杯和一個秤砣,搓著手取暖,看起來云淡風輕。
但如果你停下腳步,仔細讀一下小牌子上的字,就會發現寥寥幾個字直擊用戶痛點,哪個“普信男”看到不想立馬下單
(請勿對號入座,如有冒犯,這就道歉
)
。
而石板灘的用戶畫像其實也很清晰,百分之八十都是四十歲朝上的嬢嬢叔叔們,偶爾還會有幾個人類幼崽,致力于拉低用戶的平均年齡。
作為20多歲青年人的我拿著相機混跡在人群中,只拍照不買的樣子,是有夠可疑。
也難怪我被穿著制服的市場管理員攔下兩次,第一次攔下只是禮貌地問我在干嘛,第二次則進行了一番深入盤問,一時間我分不清自己是來采編的還是來暗訪的。
吃吃吃才是正經事
說了這么多,還沒提到吃實在不是我的風格。這不直接給大伙先放一波圖,大概了解下這里蔬菜水果的價格,我覺得物美價廉到并夕夕的商家如果有緣看到,一定會連夜買票來這里蹲點進貨。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即食美味,像這一塊錢一個的鍋盔,分甜咸兩種口味。
我買了一個甜的,咬一口,松松軟軟,慢慢嚼能嘗到麥香,甜味游離在其中,我一路邊逛邊掰扯一點鍋盔吃,不知不覺竟然就吃完了一整個。
上面那個鍋盔只是入門美食,這個無名小吃(問了成都人大瑩也不知道叫啥,有人可以解答一下嗎)才是香到我回杭州后都想。
現烤的黃金餅(我瞎取的)剛拿到時,還冒著熱氣。一口下去,脆脆的外殼里裹著軟乎乎的內餡。總覺得只要稍稍用力嗦一下,帶著奶香的番薯泥就能被吸起來。
除此之外,這里的酸辣鳳爪、冰粉糍粑、粉蒸肉......味道也都不賴,畢竟在口味挑剔且競爭激烈的成都,只有這樣物美價廉的美食,才能存活下來。
最后還有個隱藏彩蛋,在石板灘有一家傳承了百年的天鵝蛋小店一定不能錯過。
先給大伙解釋下,啥是天鵝蛋?“天鵝蛋”,其實是四川方言,指的是小吃糖油果子。這種小吃一般用糯米、紅糖、芝麻等為原材料,將糯米粉團在油中炸制后再裹上白芝麻。
李天鵝蛋家直接把大油鍋放在店門口,當面炸,保證客人都能吃到剛出鍋的。
色澤黃亮的天鵝蛋光看著就足夠誘人,我等不及吹涼就將它送入口,小小一枚天鵝蛋外酥里糯的雙重口感本就足夠驚艷,而當我嘗到內餡豆沙的甜和表皮白芝麻的香時,更是感到大滿足!
更夸張的是這么一袋竟然只要兩塊錢,石板灘的物價真的友好到我夢回千禧年。
///
從石板灘回市區時,我選擇了坐公車,雖然等車等了小半個小時,但車上仍然沒幾個人。剛趕完場的嬢嬢叔叔望著窗外發呆,去市區的年輕人刷著手機,還有一個好奇心旺盛的編輯在觀察著他們。
到市區后,拎著一大袋農產品的我,望著不遠處排長隊的網紅店,心想這種沒有攻略的反套路旅行也不錯,畢竟城市現代的一面是裝扮好,直接呈現在你面前的,而有人情味的市井一面則等著你去發現。
/tips/
關聯閱讀:
成都土著舍不得分享的火鍋店大揭秘
在線求助,在成都逛到不想上班了怎么辦?
成都不辣的美食,來了
成都三大王炸墮落街,我閨蜜吃胖30斤全賴它們
不謙虛了,這些店沒我你還真找不到
成都美食地圖|用吃貨的方式打開成都的一天,竟然是這樣的
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