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說一千,道一萬,養老金這個事兒,還得單位繳費負責一部分,要不然全由自己掏腰包,真真不劃算,還不如不交!”提起繳納養老保險,靈活就業人員是吐槽的“重災區”,他們主要糾結的是自己繳費的金額不僅僅要進入個人賬戶,還要被“充公”,進入統籌賬戶。這
“說一千,道一萬,養老金這個事兒,還得單位繳費負責一部分,要不然全由自己掏腰包,真真不劃算,還不如不交!”
提起繳納養老保險,靈活就業人員是吐槽的“重災區”,他們主要糾結的是自己繳費的金額不僅僅要進入個人賬戶,還要被“充公”,進入統籌賬戶。
這樣算下來,總覺得不如單位繳費劃算,實質上,員工在單位里承擔的所有人工成本都是勞動所得,也就是說,單位繳費的部分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為了領到更多的養老金,不少人開始獨辟蹊徑,迷信“退休前一年,把繳費檔次從60%改成300%”,期望通過一年的“沖刺繳費”,換來養老金的大漲,事實的真相是什么呢?
下面【社保精算師】用數據為你深度解析:
01、數據測算:繳納最低檔次最低年限的養老金
近日,我群里的粉絲又開始問,退休前一年繳費檔次從60%改成300%,養老金能漲多少?顯然,多繳多得,但是多領多少,是否值得,需要數據分析。
首先我們測算一下,一直繳納最低檔次(60%檔次)15年,養老金能領多少錢,然后再測算一下,前14年按照最低檔次繳費,第15年按照300%檔次參保,養老金多少錢。
最后看一下這兩者之間的投入與匯報,就可以得出是否劃算的結論。下面我們先以大連一名靈活就業人員為例,從2024年到2018年參保繳費15年,然后2021年年底退休,養老金計算如下:
假如此人為男性,且忽略個人賬戶的利息,個人賬戶養老金=34526/139=248元,基礎養老金=8234(大連2020年社平工資)*(1+0.6)/2*15*1%=988元。
經過測算得知,此人在大連養老金為1236元/月,自己總共繳費86316元,5.8年即可回本,如果再加上個人賬戶利息、每年上漲,真正回本年限比這個數據還要短,是劃算的。
02、測算數據:最后1年改交300%檔次的養老金
研究完計算公式之后,有網友詢問,繳納養老保險有沒有“拐點”,就是說在某個點之后,養老金會大增,比如說退休前一年的繳費到底有多重要。
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網友們各執一詞,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用數據說話,假如說上面的案例中的主角時光“穿越”回2017年,他改變了繳費模式:
在2018年也就是說參保第15年不再以最低檔次繳費,而是選擇最高檔次繳費,養老金會不會翻倍,甚至直接漲1000元呢?
同一個人,同樣的繳費年限,同一個退休時間點,只因最后一年繳費基數發生變化,養老金的計算結果截然不同:
個人賬戶養老金=45588/139=328元,基礎養老金=8234(大連2020年社平工資)*(1+0.76)/2*15*1%=1087元。
兩者相加是1415元,6.7年即可回本,這對于靈活就業人員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再加上個人賬戶利息、每年上漲額,相信大概6年即可回本。
03、最后一年沖刺繳費值得嗎?
上述數據分析中,是以15年繳費為例,通過對比全部是60%檔次參保與退休前一年改交300%檔次,得出養老金增加了179元。
為了這多增加的179元,我們多花了27654元,值不值得呢?這可謂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了,不值得的人會覺得回本年限長,且降低生活質量,不劃算。
可值得的人卻說,養老金以后每年漲得會多一些,畢竟多繳多得多漲,所以,如何抉擇大家自己定,只不過,別因此后悔就行。
養老保險繳費是一個持續的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沒有什么拐點。上述測算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告訴大家,即便是靈活就業人員參保也是劃算的,另一個是告訴大家,退休前提高到最高繳費檔次,還需慎重選擇,個人覺得沒必要。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退休前一年,你會豁出去交最高檔次嗎?歡迎留言討論。
馬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