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貨幣清末,隨著東北地區的大開發,這塊資源豐富的處女地開始煥發新的豐姿,遼東沿海數個商埠的確立,使整個東北地區的商業蓬勃發展起來,隨之而來的是金融貨幣流通的加速,各種材質本位的貨幣充斥著整個商品社會。當時,東北地區的貿易活動,大宗商品交易多用
貨幣
清末,隨著東北地區的大開發,這塊資源豐富的處女地開始煥發新的豐姿,遼東沿海數個商埠的確立,使整個東北地區的商業蓬勃發展起來,隨之而來的是金融貨幣流通的加速,各種材質本位的貨幣充斥著整個商品社會。
當時,東北地區的貿易活動,大宗商品交易多用白銀支付,當時使用的是銀元寶,也稱“寶銀”。民間的小規模交易則是使用“制錢”,即清政府官爐子所制的”小平錢“,是銅錢最普通的形制,面值一文的小錢,又稱“平錢”。這種“制錢”流通范圍很廣,有乾隆通寶、道光通寶、光緒通寶等種類;后來又出現了銅元,諸如光緒銅元、大清銅幣等;銀幣有廣東龍洋、奉天龍洋、東三省龍洋等。
許多商家也普遍使用類似于今天的匯票、支票的”錢飛“,外地又叫”飛子“、”飛錢“、”便換“等。有些東北商家把這種流通方式稱為”抹兌“。因為用飛錢換實錢時特別的困難,而且常常被對方打折扣,人們都不愿意接受這種方式。 ????有些地區,尤其是商埠還會熔鑄保準計量的銀錠來取代制錢,這些銀錠成為了當地的本位貨幣而流通一時,甚至被外埠以及外國商人的認可。
從明代開始,大量外國貨幣開始涌入中國,到了清末,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充斥在社會流通之中,從某種意義上也補充了了當時的銀荒問題。東北地區也流通著來自墨西哥、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朝鮮的金屬貨幣,歷經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后的東北,相繼出現了日本和俄國的銀行,這些銀行開始發行貨幣,也促使了大量外幣的出現和使用。
金融機構
票莊,始于明代,在清代得到發展,是由山西人創始的以經營匯兌業務為主的民營金融機構,當時東北的票莊多由山西的祁縣幫經營。票莊的匯款方式主要以“票匯”為主,即匯款人從甲地票莊交款,持票到乙地票莊兌取現銀。票莊匯兌的另一種形式是“信匯”,匯款人只要從甲地票莊將銀兩存入,票莊和匯款人各自給乙地票莊和收款人寫信,收信人即可到乙地票莊取款。票莊除匯兌外,還吸納存款,主要是各級文武衙門的公款,同時會放款給各級官吏和氣眷屬,同時也貸款給錢莊。
當時的票莊店內員工都是山西人,管理非常嚴格,同吃同住,就連身上的私人財產也要報備。山西人的票莊大都附帶商號,票莊的余資均用來買賣貨物。民國肇始后,票莊的借款難以收回,在加上信局被新式的郵局取代,慢慢的票莊業務逐漸被銀行、郵局、錢莊、銀號等替代。
錢莊,專門從事金銀貨幣兌換的店鋪,從金銀折算和各種貨幣的差價中牟利。當時東北的貨幣種類繁多,致使商家交易極為不便,因此錢莊業應運而生,一般錢莊不做匯兌業務,只針對本地經營。
當鋪分為官當和私當,這個行當自古有之,不需要過多解釋。當時東北的當鋪除了普通百姓的質押外,還有很多商業性的質押貸款,同時也經營利息貸款。當時除了很多中國當鋪外,還有很多日本人和朝鮮人經營的當鋪。
東北很多商埠會由商會出面組建錢幣、貨物交易市場,這種銀錢貨物市場通常定名為“銀市”。銀市是一地總商會對市場施行絕對控制,有權利監督、任免和仲裁市場大小事務人員。交易內容是以當日的銀價對其他諸如大洋票、小洋票等進行價格折算,日俄戰爭后,又加入了日本金票和各地匯票的兌換交易。
時年,盛京將軍趙爾巽鑒于東三省缺少金融機構,為鼓勵工商業,同時防止商鋪發行私貼,遂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撥公款沈平銀三萬兩,命馬恩桂總理創辦了奉天官銀號,其業務范圍除發行紙幣外,還代理省庫、匯兌、買賣生金銀、存款、放款、代保管有價證劵等業務。
因為山東與東北的特殊關系,許多山東商鋪最先在東北開設私人銀行,專門經營東北到山東匯兌業務。著名的福順德銀行,就是山東梁氏父子在煙臺開設的錢莊發展而來,后來其分支機構遍及東三省。
朝鮮銀行,是日本政府注冊的銀行,在日俄戰爭期間,其代辦員隨軍進入東北,開始辦理金庫業務和日本人的匯款、存款等業務。戰爭結束后,開始在東北地區經營,該銀行發行的紙幣與日本發行的金票等值,流通范圍從朝鮮擴展到東北地區。除此之外還有日本的橫濱銀行,它是通過甲午戰爭和日本租界逐步擴展了在東北的業務。
主要流通錢幣
光緒銅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開始鑄造。早期使用黃銅,后期改為紅銅,有當十文使用和當二十文使用兩種。正面鑄有“光緒元寶”和“當制錢**個”的字樣,背面中間鑄有蟠龍圖樣,四周鑄有英文以及代表面值的阿拉伯數字,有些還鑄有滿文標識。
大清銅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開始鑄造。共有四種,一是重四錢,當制錢二十文使用;二是重二錢,當制錢十文使用;三是重一錢,當制錢五文使用;四是重四分,當制錢兩文使用。銅元正面鑄有“戶部”、“大清銅幣”的字樣,周邊上端為滿文,下端為“當制錢**文”的字樣,背面有盤龍圖樣,周邊上端為“光緒**年造”,下端為英文,意思為“大清帝國銅幣”。
馬劍:荷蘭于1659年鑄造,在乾隆年間流入中國最多,每枚重約三十二公分,合中國庫平(北京秤)八錢六分。幣面一面為身穿鎧甲手持寶劍的騎馬騎士,一面是獅子像。
鷹洋:墨西哥于1823年開始鑄造。圖案為一只鷹站在仙人掌上,嘴中叼著一條蛇,也就是墨西哥國徽圖樣。當時營養主要是英國商人使用,后來慢慢開始進入流通,但是價格不高。
站人洋:英國在1895年于遠東地區發行的一種銀元,正面刻有手持叉杖的站立女神像,并有英文“一元”的字樣,背面有漢文和馬來文“一元”的字樣。
龍洋:日本銀元,明治維新(1868年)后開始鑄造。因為背面有蟠龍紋,因此稱龍洋。
美國貿易銀元:美國銀元,1873年開始鑄造。正面為女神坐像,背面是鷹像,價值較高,流通不多。
廣東龍洋: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銀元局鑄造。正面鑄有“光緒元寶”的字樣,中央有四個滿文釋義。背面為蟠龍紋樣,周圍用英文標注省名和幣重。每枚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是中國最早的銀元。
北洋龍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天津北洋機器局鑄造。正面有“壹元”二字直書,以點環圈,圈外有十三個滿文圍繞,再以點環圈,圈外環繞“大清光緒二十二年北洋機器局造”十四個字和兩個五角星。背面是蟠龍紋樣,四周環以英文。
吉林龍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鑄造。正面是一盆萬年青,背面中間為蟠龍紋樣,四周環以英文,并有兩個滿文相間。后來又加鑄干支紀年,并推出帶太極圖的新錢。
奉天龍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奉天機器局鑄造。正面中央有“壹元”字樣,環以英文“奉天省”,再環以十三個滿文,背面有蟠龍紋,并環以“大清光緒二十四年奉天機器局造”的字樣。
東三省龍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奉天機器局鑄造。正面中間有四個滿文,四周有“光緒元寶”的字樣,以點環圈,圈外上端有“東三省造”字樣,下端有“庫平七錢二分”字樣。背面中間為蟠龍紋,環以英文“光緒三十三年滿洲各省”。
奉天省小洋:光緒年間奉天機器局鑄造,有五角、二角、一角三種。
東三省小洋:光緒年間和宣統年間都有鑄造。有五角、二角、一角三種。
吉林小洋:光緒年間吉林機器局鑄造。有五角、二角、一角三種。
北洋小洋:光緒年間北洋機器局鑄造。有二角、一角三種,價值等同東三省小洋。
飛子:也叫錢飛,實際是一種期票。由商鋪開具,以銀為本位,無固定面值,到期憑票付現。在使用中也可以折算現金,也可以用來抵債。
私帖:部分商人因融資需要而發行,面值有一元、二元、五元不等,均冠以商鋪的字號。
官帖:由官銀號發行。當時的奉天華豐官銀號、吉林永衡官銀號、黑龍江廣信公司都有發行。
羌帖:是一種俄國貨幣。日俄戰爭期間,由沙俄的華俄道勝銀行發行,是強行流通的貨幣,實際是用來掠奪東北民眾財產。
錢票:因為當時用制錢交易不方便,所以產生了錢票,是經官方默許由私營大商號發行的,主要流通于商戶之間。
銅元票:代替銅元使用,比銅元更容易攜帶。
銀票:也就是銀兩票,為方便攜帶而產生。
銀元票:也叫大洋票。以銀元為本位,主要由官銀號開具。
小洋票:類似于大洋票。
奉天票:奉天票就是當時東三省官銀號的匯兌券。
日本軍用手票:甲午戰爭時,日本軍人在東北使用的貨幣,可以在日本銀行兌換。
金票:流行于在東北的日本人和日本租界內。
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