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仙居老城的遺存,北門巷和顯慶寺我在仙居的幾天,經常到寺后塘一家飯館吃飯,他們家的特色是大鍋做的咸酸飯。是這里最家常的食品,做法是把稻米煮到七成熟,然后裝入大鍋里,加上土豆、芋頭、蘿卜、芥菜、豇豆、萵筍葉、咸肉等配料,柴火燜熟,盛在碗里有點像
仙居老城的遺存,北門巷和顯慶寺
我在仙居的幾天,經常到寺后塘一家飯館吃飯,他們家的特色是大鍋做的咸酸飯。是這里最家常的食品,做法是把稻米煮到七成熟,然后裝入大鍋里,加上土豆、芋頭、蘿卜、芥菜、豇豆、萵筍葉、咸肉等配料,柴火燜熟,盛在碗里有點像新疆的抓飯,葷素搭配,方便省事。老板娘跟我說,咸酸這兩字本來指的是混合的意思,是仙居話,正字似乎應叫做咸雜飯,過去人們用土豆、芋頭、菜干混合,主要為了省米。
寺后塘咸酸飯。
仙居縣雖然頂著“神仙居所”的名頭,但神仙是不用吃飯的,老百姓不成。明清以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可供耕種的土地趨于飽和,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升。一直到解放后,仙居、天臺兩個山里的縣城都是臺州經濟落后的地區,人多地少是這里延續千年的矛盾,如果去北門巷走一走,就能體會到這一點。這片區域大約形成于明末清初,北門外過去是大片墳地,門里則是水塘和田地。清代中葉以后,窮苦百姓們多來此定居建房,逐漸形成街道,兩側老房大都是黃泥墻、碎磚頭,進深窄小,房屋低矮,寬度只有兩米左右,這在當時已經是城中一條主干道的寬度了,仙居人多地少的情形可見一斑。
解放前北門巷集中了很多棺材鋪、杠房、義厝,相當于白事一條街。那么說起來,現在的仙居白事業似乎也很繁榮,我在北門巷附近第一次看到了花圈制作的完整過程,從編竹子到扎花籃、擺樹葉、放鮮花、一氣呵成,這絕對是個手藝。然而別處都是在屋里做,仙居這邊是在馬路上,幾個婦女一邊兒聊著天,一邊就做完了。我第一天下午去拍東城門,附近有家辦白事,收的花圈層層疊疊擺在城門外的柵欄上,蔚為壯觀。古人說“南斗主生,北斗主死”,想來我這幾日看到的花圈店似乎確以北門和酒坊巷居多,但也可能是這里挨著人民醫院吧。
北門巷西面曾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顯慶寺,據縣志記載,顯慶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原址在縣北紫籜山下,唐天寶十載(751年)因有神光出現遷到現址,并將附近小山起名光明山,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顯慶寺。鼎盛時期的顯慶寺規模宏大,計有山門、大殿、后殿、觀音殿、準提閣、大士殿等建筑,另有田一千三百三十畝,有地二百五十八畝,有山三千六百畝,周圍有田地和水塘環繞。不過寺院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遭到重創,之后周圍廢地上建起了民房,到解放后徹底消失。現在只留下了顯慶寺巷、寺后塘這些地名。
北門巷南口的一道白墻旁邊,擺著三個小佛像,上面搭了個鐵棚子,前面一張舊桌子上放著三個香爐,墻上貼著紅紙對聯:“心中有佛皆靈驗,求財求事保平安,”這就是顯慶寺現狀了。雖然這座千年古寺最后縮小成了一張露天供桌,但旁邊也還聚集了很多算命看相的坐商,為人們指點迷津。
東門街,一片保存完整的明清街區
東門街是仙居縣保存的最完整的一條明清街區,雖然街道兩邊的建筑已經破舊,中間還混入了許多現代建筑,但街區的尺度和脈絡還保留原樣,如果能慢慢改造更新,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不過仙居縣從官方到民間,拆遷的意愿都很強烈,一來是對于現代化城市的顏值憧憬,二來是老街的基礎設施不行,說白了還是政府沒錢。舊城改造遠比推平了重建麻煩,投資大、見效慢,是個燒錢的做法,但是能最大程度保留城市特色,為后人留些念想。
東門街起自文明樓,結于迎暉門,長度約四百米,如果加上后面的福應山塔,直線距離是八百米。這里一山、一塔、一河、一街、兩樓的格局形成于南宋,至今已超過千年。文明樓本是唐代仙居城東門,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仙居縣令陳戩在在城門旁邊修建了孔廟和縣學,這里成為學區。因為當日孔廟與城門距離太近,風水先生認為容易使地氣外泄,故而就在盂溪對面建起了福應山塔,作為文峰塔。
相傳南宋大儒朱熹曾到仙居巡視,他提議將東門改造一下,“令邑人甃石而高大之,作危樓于上”,并命名為“登龍”樓,從此仙居的文化事業發達起來。不過縣志中記載,東門城樓始建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朱熹當時已去世四十年,故而這個說法是后人附會的,建立城樓的直接原因應是防備蒙古人入侵。元代初年,社會相對穩定,廉訪副使高伯元巡視仙居時,取《易經·乾卦》中“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之意,改登龍樓為文明樓,樓上層供著文昌帝君和魁星塑像,下層供著朱熹。一千年來,文明樓多次失火又多次重建,現在的閣樓是2011年失火后重建的,結構為清代前期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文明樓下層的城臺倒是一直保存原貌,門洞拱券上還保留著明代石刻浮雕。
明代以后,因為東門外通向盂溪,水運交通便利,因而形成了這條一里多的長街,兩側開設了很多商鋪買賣。從現存的街道寬度來看,東門街當年屬于縣里的一級路面,寬度三米以上,這是為了方便大宗貨物運輸而形成的,東門街自古就是縣城的主要道路,與狹窄的北門巷不同。另外,東門街附近的建筑規模和質量也遠高于北門巷,臨街都是二層鋪面房,多為前店后廠或者下面商鋪、樓上住人,有一些還有整齊的立面和馬頭墻。現在街上還分布有酒坊、雜貨店、煙酒店、裁縫店、小飯館、紙馬店、算卦攤、理發店、旅館、活動棋牌室等等,組成一個傳統的開放式社區。
消失的西門街和蔣宅里的三透九門堂
仙居縣西門街位于唐代土城西門外,唐宋時期是城郊,明代以后住戶逐漸增多,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城市擴建后,就位于慶豐門里了。明清代至民國年間,這里商賈云集,市井興旺,聚集了張、蔣、王三大望族。仙居西張始祖為后唐山西太原刺史張文伏,后來張氏人丁興旺,成為郡望大族。到了明清時期,縣城基本形成了東門王氏、西門張氏,中間徐氏的大族聚居格局,故民間有“東門王,西門張,徐氏在中間”之說。末年隨著人口的增多,西張張氏族人大量外遷、僑寓,尤以遷到杭、嘉、湖地區的居多。
西門街上曾有一座宏偉的張氏宗祠,原是嘉靖年間張氏先賢張禹門隱居授徒之處,稱為“綠斐軒”。乾隆初年,后人改綠斐軒為西張大宗祠,并在原來的基礎上建起了“思鳳樓”,當地俗稱五鳳樓。民國年間祠堂改為小學校,建國后更名“城關第三小學”,1958年拆除。西門街處于仙居的東西主干道,但狹窄的路面無法通過大型車輛。1993年東面的解放街展寬后,兩側迅速發展為新的商業區,西門街就成為斷頭路,舊城落后的象征。一直到2017年1月23日,西門片區才最后拆除,省耕社區文化禮堂的展板上說,大街貫通后群情振奮,創造了我縣拆遷史上的輝煌戰績。
在西門街東北面的小巷里,現在還保留著一座大型院落——蔣宅里,占地面積11400平方米,是仙居縣現存最大的一處民居建筑。蔣宅里原為西門望族蔣氏的宅邸,乾隆年間,蔣氏逐漸沒落,遂將房產賣給了張氏富豪張植鵬,為了保全家族面子,蔣氏在契約中寫明保留“蔣宅里”地名,后來張植鵬將宅子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形成了內外兩處,七透院落,現在保留下來的內蔣宅部分,是兩個“三透九門堂”院落。
仙居話里的一透,就是北方說的一進,三透就是三進院子,這是實數,九門堂則是虛數,形容房子多、門也多。仙居夏季炎熱、雨季濕度大,民居中便要設計更多的門,一來方便同姓聚落間鄰里的交往,二來可以通風、散熱,形成舒適的居住空間。“透”是仙居傳統民居的精髓,是臺州本地特有的建筑文化。如今蔣宅里的住戶大都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們在檐下邊聊天邊擇菜,周圍擺滿了小竹凳,孩子們在天井里玩耍,廚房飄出菜油做飯的香氣,院中花草茂盛,儼然一派仙居生活了。
上一篇:
浙江仙居縣(1)·從臺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續千年的神仙居所
丁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