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相信不少人有過使用煤油燈、蠟燭的經歷,也有過經常斷電的經歷,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這種現象基本上很少見。而且,最關鍵的是你會發現居民電價一直都沒怎么上漲,幾毛一度的電,占居民家庭的成本并不多。然而,老百姓生活條件改善,家電產品
相信不少人有過使用煤油燈、蠟燭的經歷,也有過經常斷電的經歷,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這種現象基本上很少見。而且,最關鍵的是你會發現居民電價一直都沒怎么上漲,幾毛一度的電,占居民家庭的成本并不多。
然而,老百姓生活條件改善,家電產品也越來越多,用電量也大幅上升,由于電價不高,還存在一些浪費的情況。實際上,我國的用電量壓力不小,一直在增長,2021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6.2%,有十多個省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讓居民養成節約用電的習慣,變得尤為重要。
限制富人用電,我國階梯電價政策已實施近9年
盡管我國電價便宜,但普通家庭還是非常節省,不會去浪費電。但對于不少富人家庭來說,這點成本不算什么。據了解,5%的高收入家庭消費了約24%的電量,也就是說低電價福利主要讓富人群體享受了。
為此,我國推出了階梯電價政策,從2012年7月1日開始實施,至今已經9年。階梯電價分為三個檔位,第一檔是指用電量在210度以內的,每度電的價格在0.56元;第二檔是用電量在210-400度,每度電價為0.61元;第三檔是用電量在400度以上,每度電價為0.86元。
據了解,在實行了階梯電價制度后,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絕大多數的用戶實際電費支出是減少的。避免了浪費,促進了節能減排。
電力公司虧損178億,居民電價太低了?
按道理來說,一家公司經營一個產品,是希望用戶使用得越多越好,這樣他們才能賺更多的錢,但我國卻想盡辦法讓居民節約用電,這是為什么呢?
這主要是和我國電力歸屬有關,電力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命脈的產品,不是普通的商品,所以都是國營,由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掌管,它們肩負著很大的社會責任,不是以盈利為目的。如果讓民營公司來經營,各地的電價肯定不一樣,還可能經常漲價,偏遠的地方,肯定是虧損的,那可能一直無法通電。
為了減輕居民負擔,我國電價一直是比較便宜的,平均電價差不多0.5元,而美國在0.775元,日本更是高達14元左右。
在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在回復網友問題中提到: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此消息一出,很多人認為居民電價可能要上漲了。
為什么要調整居民電價?一方面是我國一直采用的是工商業電費補貼了居民電費,簡單理解就是工商業收取較高的電費,然后來補居民電費上的虧損,這樣居民才能用這么低的電價。
然而,我國這幾年為了給企業降低成本,也在不斷地降低工商業的電價,這就出現了失衡,2020年國家電網公司電力業務虧損了178億元。如果不調整,將會繼續虧損。
另一方面,階梯電價制度已經執行了9年,電價沒怎么漲,但9年來,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已經大幅提升,如此低的電價,依舊會造成一些人浪費。所以,很有必要重新做調整。
新的電價機制將來,尖峰電價提高不低于20%
那到底該如何改革呢?7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分時電價新機制。簡單理解就是分時段來收費,將一天24小時分為尖峰、高峰、平段、低谷、深谷等多個時段,每個時段的收費標準不一樣。
預計高峰和低谷的電壓差到3至4倍,尖峰又在高峰電價基礎上上浮20%。一般來說,深谷是在凌晨階段,低谷可能是上班時間。高峰是做飯時間,尖峰可能是晚上吹空調時間。
推行這樣的電價制度,是想讓大家錯峰用電,避開高峰。但實際上不現實,比如夏天晚上,天氣炎熱,即使是電價高,老百姓還是會用。居民用電高峰都是一樣的,是不可避免的,按照這種收費標準,那只會導致電價上漲,增加居民生活負擔。就像一些網友所說,以后都不敢開空調,空調成為了擺設。
不過,目前具體的方案還沒出來,國家發改委也是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情況推出分時電價,也就是說每個地方將不一樣。但如果電價大幅上漲,確實會增加民眾支出,屆時效果不一定好。
李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