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據相關科普,這種藥物在醫學上主要適用于一些生長激素缺乏癥,特發性矮小以及小于胎齡兒,或者染色體基因問題導致矮小的疾病治療。骨骺正閉合的少年或成年人使用生長激素,很可能導致肢端肥大癥、樣貌變丑,正常的孩子用它可能會造成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
據相關科普,這種藥物在醫學上主要適用于一些生長激素缺乏癥,特發性矮小以及小于胎齡兒,或者染色體基因問題導致矮小的疾病治療。骨骺正閉合的少年或成年人使用生長激素,很可能導致肢端肥大癥、樣貌變丑,正常的孩子用它可能會造成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
近日,南都記者也從深圳多家醫院得知,生長激素是處方藥,需要由內分泌專科醫生依照藥品說明書和診療規范嚴格使用,必須到正規醫院的內分泌專科就診,完善必要的相關檢查。
圖源:網絡
不少家長怕孩子矮小而打“增高針”
新華社點名批評此類藥物濫用現象
“身高焦慮”,又一次在質疑聲中重回大眾視野,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地發育,科學地長高。
來自深圳的黃先生就曾有這樣的焦慮:兒子到了初中仍然非常瘦小,和班里其他同學的身高差距很大。“兒子是不是身體有問題?有沒有辦法能長高一點?”
于是,黃先生帶著兒子到醫院檢查。醫生給這個男孩安排了3天的全身系統性檢查,檢查報告均顯示無異常,于是醫生就給黃先生推薦注射“生長激素”來進行治療。
不過,黃先生從醫生口中了解到,這種“生長激素”需要在肚子上注射,并且需要將激素帶回家中用冰箱保存,定期自行注射。黃先生不忍心讓孩子打針遭罪,同時被告知不能保證有效果,因此拒絕了該治療方式。
然而,像黃先生這樣發愁的人不在少數,更有一些家長因自己的身高不高,擔心孩子受影響也矮,就想用增高產品,找醫生打“增高針”,帶著孩子“亂投醫“。前段時間,浙江有位媽媽因擔心兒子身高偏矮,一年內花了48萬元在各種“身高促進門診”就診,結果兒子只長高了1厘米。
也有很多家長表示:“本身家族里面身高沒那么高,擔心孩子之后的發育,身高會比較矮,如果對孩子的身高有幫助的話,當然是愿意嘗試的。”
8月4日晚間,新華社刊發出《身高焦慮就打“增高針”?危險!》一文,指出所謂“增高針”其實就是注射生長激素,這類生長激素有被濫用的苗頭,可能給使用者帶來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
而黃先生兒子被推薦使用的就是這樣一種藥物,據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兒科醫生冼雄輝介紹,生長激素是目前 WTO 批準的用于改善矮身材唯一安全、有效的藥物,也是經過國家藥監局依照法定程序審批后上市的藥品。不過,生長激素既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洪水猛獸,生長激素是處方藥,所以不能像某些醫美產品一樣濫用,需要由內分泌專科醫生依照藥品說明書和診療規范嚴格使用,故必須到正規醫院的內分泌專科就診,完善必要的相關檢查,目的是為了明確病因,了解機體的狀況,合理、安全的使用生長激素。
南方科技大學醫院內分泌科代謝科詹曉蓉主任表示,注射生長激素最佳期是4-6歲,但是評估4-6歲的孩子矮不矮還是有點早,到了青春期發育之后,運動、營養、睡眠對孩子的生長都是有影響的,先把這些做好。女孩12歲-16歲,男孩13-17歲,是身高增長的快速期,如果這個階段孩子明顯矮,骨骺又沒有愈合,經醫生評估后符合條件的話是可以注射生長激素的。成年人骨骺一旦愈合就不可以打了,如果盲目打的話,生長激素過多就會往胖了長,激素過多過少都是一種病。
“前段時間,有個家長就帶著孩子過來咨詢增高,16歲身高卻只有135cm,查后發現他是染色體有問題導致的,注射2個月的粉劑生長激素后長高了6公分。”詹曉蓉主任還說到,每個人對藥的敏感性不一樣,不過通過注射生長激素后,平均長高6-9公分應該沒有問題。
圖源:網絡
父母矮孩子一定矮?
很多家長還存在這些長高誤區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兒科醫生冼雄輝醫生提到,許多家長還存在這些長高誤區:“二十三躥一躥”“父母矮孩子一定矮”等。還有的家長不惜花重金給孩子喂食增高保健品、營養品(海馬、蜂蜜、燕窩等),并盲目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只是晚長,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機。
南方科技大學醫院內分泌科代謝科詹曉蓉主任也提到,遺傳因素是身高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后天。有的父母身高是挺矮的,但是孩子后天的營養充足了,以后也會長起來的。“日本人現在的身高就很高,因為日本有一項國家命令,每天要給孩子喝一斤奶。”后天營養的補充,充足的運動,以及良好的睡眠對于孩子長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需要增高,前提應該是身高矮小不達標,那么如何判斷孩子的身高是否正常,身高多少算矮小癥?
冼雄輝醫生表示,人的身高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但是有一個相對的范圍,醫學上用百分位法或標準差法來判定孩子是否屬于矮小,即身高低于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健康兒童身高的第 3 百分位數,或低于 2 個標準差(-2sd),醫學上稱之為矮小。
根據我國的現狀,男生低于 160cm 以下,女生低于 150cm 以下稱之為矮小。評估自己家孩子的身高是否正常,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和同齡的孩子比較。如果孩子比同齡的孩子平均矮 5 公分以上或者長期坐在班級前兩排、發現褲子穿了兩三年也不見短等情況,就應引起重視,及時帶孩子去正規的醫院做相關檢查。
矮小癥的檢查主要有:骨齡、甲狀腺功能、肝臟功能、血常規、性激素、生長激素激發試驗、IGF-1和IGF-BP3、頭顱蝶鞍部核磁共振,女孩可能還會涉及到染色體檢查。
人一般到多少歲時身高就會定型?冼雄輝醫生認為,身高定型主要看骨骺是否閉合,而不是傳統意義的年齡,當骨骺未閉合時則還有長高的空間,當骨骺已閉合時則身高已定型。當然,個體、性別均存在差異性。
圖源:網絡
如何抓住孩子長高黃金期科學變高?
醫生:青春期是身高管理最后的沖刺期,營養、運動、睡眠都很重要
盲目注射生長激素風險大,那么對于身材矮小的孩子來說有沒有解決辦法?家長該如何抓住孩子長高的黃金期科學變高?
冼雄輝醫生指出,根據最新的體格發育觀念,孩子長高有三大關鍵期:嬰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孩子身高增長的三個階段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這一階段是下一階段生長的基礎,在各個階段,家長都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低齡矮小兒童的生長潛力大,但往往被很多家長忽略,需要重視起來。
嬰幼兒期(0~3歲)——營養、飲食習慣的培養:出生后數年的營養和健康是實現兒童生存、發展目標的基礎,嬰幼兒時期的營養問題可能會導致兒童不可逆轉的生長和認知發育遲緩,嚴重的則會影響兒童智力潛能的發揮,導致學習和工作能力下降,以及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生命早期的營養和發育會對體格生長、智力發育、免疫功能等近期及后續健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家長們一定要重視。
兒童期(3歲到青春期以前)——身高管理的關鍵期:兒童期是孩子身高的穩定生長期,每年增長 5-7cm,這一時期,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是生長的主要調控因素。在兒童期,孩子每年能長 5cm 還是 7cm 則取決于生長激素分泌以及運動、營養、睡眠等因素對生長激素分泌的影響。在這個“平穩”增長期,家長應為孩子安排合理的一日三餐、適度的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確保生長激素的分泌。
家長還應注意孩子早發育問題。早發育是指女孩在 8 周歲前、男孩在 9 周歲前呈現第二性征的發育。過早發育將導致孩子骨骺線提前閉合,生長空間要比正常發育的孩子少,可能會導致成年身材偏矮。兒童期,要多關注孩子身高增長情況,每 3-6 個月為孩子測量一次身高,發現孩子身高有問題時,應及時處理,進行相關檢查,避免因此時身高的不足,導致孩子錯過身高干預的最佳時期。
青春期——身高管理沖刺期:青春期是人長高的第二個高峰期,這一時期的主要調控因素為生長激素和性激素。青春期由于生長激素和性激素的共同作用,女孩平均可長 25cm、男孩 28-30cm。青春期是身高管理最后的沖刺期,家長應為孩子提供合理的膳食,保證營養的需求,多補充一些富含鈣質、微量元素的食物,為身高增長提供足夠的營養;
在青春期運動尤其是縱向運動可顯著增快孩子的生長速度,同時還能延長身高突增的持續時間,家長應讓孩子多參加有助于身高增長的運動,如跳繩、籃球、跑步、羽毛球、單雙杠等等,孩子在時間充裕的前提下可每天上下午各跳繩30分鐘;要適當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保障充足的睡眠,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確保身高正常增長。
出品:南都新醫美觀察課題組
采寫:南都記者 李榕 深圳大件事智庫研究員 曾美媛 實習生朱琳
高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