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世界上最懶的生物是“洞螈”,它們可以七年時間不移動1cm,趴在洞穴中,長達十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既然有了最懶的,那當然也有勤奮的,對比十年不移動幾厘米的洞螈,雨燕可以說是非常勤勞了,它可以連續飛行200天左右不落地,全年遷徙距離可達3.5萬
世界上最懶的生物是“洞螈”,它們可以七年時間不移動1cm,趴在洞穴中,長達十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既然有了最懶的,那當然也有勤奮的,對比十年不移動幾厘米的洞螈,雨燕可以說是非常勤勞了,它可以連續飛行200天左右不落地,全年遷徙距離可達3.5萬公里以上。
因為長時間的飛行不落地,還被人們戲稱為“無腳鳥”。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它并不是真的“無腳”,不落地其實另有原因。
一只小小的燕子,竟然有如此的毅力飛行這么長的時間,難道它不需要進食交配嗎?當然是需要的,畢竟它也是動物還沒達到“神仙”那種無欲無求的境界。但是這些事情它都能夠在飛行的過程中完成,也就是說它可以一邊飛行一邊吃飯或者交配,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雨燕”究竟有什么過人之處吧!
雨燕
雨燕,也可以叫樓燕,是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之一。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分布,在我國最有名的就是“北京雨燕”,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福娃妮妮的頭部造型正是北京雨燕。雨燕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比如高山雨燕、白腰雨燕、黑雨燕、爪哇金絲燕、白喉針尾雨燕等等。體長一般在10-30cm,重量在10-150g不等。
常見的雨燕雌鳥和雄鳥的外形看起來并無太大差異,羽毛大多是黯淡的黑色或者褐色,喉部的顏色是白灰色的,胸部分布著白色或者淺色的斑紋。其實雨燕的外形看起來與普通燕子非常相似,不過體型相對會更大一些。它的翅膀很長,羽毛覆蓋的并不是特別多,因此看起來會比較薄,看起來像是一個又長又尖的鐮刀一樣。
前文中提到了雨燕每年的遷徙距離可以達到3.5萬公里以上,它是一種有名的候鳥。就像童謠里所唱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人類能看到雨燕的時間一般集中在4月到8月期間,這之后你會發現它們都消失了。這時大家不必擔心它們是不是發生了什么意外,它們只是遷徙去別的地方了。
據我國的科學家觀察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程,發現雨燕竟然飛去了非洲,從前科學家們猜測它們大概是去了溫暖的東部沿海地帶,沒想到它們竟然一口氣飛到了非洲,橫穿了亞歐大陸,令人震驚。
雨燕作為一種鳥類,也是需要筑巢的,所以它在不需要飛行的剩下100多天里面進行筑巢和產卵的工作。因為雨燕有著群體繁殖的習性,所以在筑巢時它們也會集中在一個地方,一對雨燕夫妻會共同修筑一個巢,筑巢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建筑物的縫隙之間,尤其喜好高大的古建筑。它們筑巢時會在樓宇之間表演特技飛行,上下翻飛的樣子非常好看,樓燕也是因此得名。
雨燕的巢距離地面大概8到20米之間不等,看起來像是一個碟子一樣。筑巢材料也很豐富,像是舊紙板、干草、動物的毛都會被它們帶回來用于筑巢。
雨燕每一窩的產卵數量在1到6枚,孵化期17到28天左右,卵一般由雌鳥雄鳥共同孵化,可以看出雨燕的家庭分工情況還是比較公平的。
出生的雛鳥全身呈肉紅色,裸露無羽,腿腳無力,雙眼尚未睜開,體溫也不恒定,需要親鳥喂食和保溫。
經過成鳥30天左右的幫助,幼鳥就可以走出巢穴,自己飛行進行覓食了,整體的周期性還是比較短的,應該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
人們十分喜愛雨燕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它們喜食害蟲,據觀測,一只雨燕一天之內可以捕捉7000只昆蟲,它們一般會吃蒼蠅、蚊子、牛虻等蟲子。在完成筑巢并誕下小鳥之后,雨燕對于食物的需求量會增加,這時它們一天會往返捕獵喂食幼鳥,大概20多次。
雨燕被稱作樓燕的原因我們已經知道了,而雨燕則是得名于它們在陰天即將下雨的時候,會飛的特別低,人們觀察到這種情況,認為可以將其當作下雨的預報,所以叫它們雨燕。那么“無腳鳥”的別稱又是怎么來的呢?只是因為它們飛行時間很長,落地時間少就給它們起了這個綽號嗎?
“無腳鳥”的一生
雨燕的一生有那么長的時間都在飛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并不適合“落地”,它有腿也有腳,但是都又短又弱,這導致它們無法像其它鳥一樣,即使在地面也可以用腳一蹬,順利起飛。腿腳的軟弱無力注定它們只能依靠高聳的地勢幫助自己起飛,所以它們一般都是從高樓或懸崖上面,縱身一躍,開始俯沖,在這個過程當中張開翅膀完成飛行。
它們腳趾的形狀也與其它鳥類不同,四個腳趾都是向前生長的,沒有抓握樹枝的能力,因此它們基本不會在樹上停留。
雨燕短而鉤曲的爪,能夠牢固地抓住巖石峭壁或者建筑物的垂直面,需要飛行時,雙腳松開,身體自然跌落即可展翅飛行。
所以雨燕被叫做“無腳”鳥,并不是因為沒有長腳,而是這雙腳不適合站立和行走,似乎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有腳卻勝似無腳。由于生理構造的這種缺陷,雨燕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飛行,因為落地可能就意味著死亡,除非有人將它們拋起,或者帶著它們到高處給它們飛行的必要條件,否則靠自己軟弱的腿腳,雨燕是無法再次起飛的,只能靜靜等待死亡。
專家們通過在雨燕的腳上綁小型的GPS檢測器或者光敏定位的技術,發現雨燕竟然真的是在空中睡覺的,在海拔1000-2000米的高空時,它們利用翅膀的獨特構造,一邊滑行一邊睡覺。在這期間可以觀察到,它們很少拍動翅膀,只會偶爾扇動一下以用來維持8.5米/秒的飛行速度。
不過許多人對此十分懷疑,畢竟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存在雨燕這種“枕著翅膀邊飛邊睡”的情況,這和一邊工作一邊睡覺同樣荒謬。但是動物的睡覺其實是不同于人類的,通過對于腦電圖的檢測判斷,發現雨燕大腦中的兩個半球可以交替睡覺,也就是一半在睡覺,另一半則保持清醒維持飛行工作,非常神奇。
而滑行睡覺時它們會將自身的能耗降到最低,這種速度的滑行對于最高飛行速度可以達到100千米/時的它們可以說是小菜一碟,因此這里的睡覺被稱為“打盹”更加合適,是它們短暫休息的方式,也許它們根本不需要睡眠。
處于繁殖期,需要求偶的雨燕會在上升氣流的位置飛行鳴叫,交配方式是通過泄殖腔,整個交配的過程也比較短暫。這個過程并不需要落在地面,或者選擇某一位置停留,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就可以順利完成。因此會說雨燕的交配任務會在飛行中完成,當然后續的產卵孵化等工作還是要落下來在巢中進行的。
它們的捕食和飲水也是在空中進行的,喝水時它們會靠近水面,使用喙部輕酌水面,并不會停留在水面的樹枝上。而雨燕的飛行速度非常快,所以也屬于鳥類中的捕獵高手。
雨燕的遷徙
科學家們通過利用光敏定位的方式,發現了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和遷徙終點。它們會在8月之前啟程,先朝著北京北面的內蒙古飛去,然后再向西北方向的新疆飛行,在路過天山之后正式進入中亞的地帶,再穿越整個阿拉伯半島,大概11月時就會抵達非洲南部度過寒冬。往返距離經過統計大概在3.8萬公里以上,根據雨燕的壽命,科學家還統計了它們一生的飛行路程,發現差不多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相同,在37萬公里左右。
雨燕的平均速度對比軍艦鳥等風行短跑健將還是差一些,但是耐力確實這些鳥類當中最強的,一年中為期200天以上的飛行,使得它們被稱為“最愛飛行的鳥類”。在科學家們給出準確數據之前,我們很難想象這樣一只小鳥,會跨越亞歐板塊,飛往非洲過冬,而且整個過程大概只用了三個多月,大自然中的生物果然都“各有絕技”。
雨燕翅膀的啟示
雨燕的鐮刀型翅膀和滑翔機制等都給了科學家們一些啟示,大多數都是關于如何改造飛機的。雨燕翅膀的尖端也有著大于身體比例的翼尖骨,這是雨燕在飛行過程中可以靈活變換角度的關鍵,科學家覺得可以利用這種特性研制一種類似于雨燕的小巧機敏的戰斗機。
這種戰斗機還具備雨燕在打盹時的“滑翔”技能,當在較高的速度飛行時,收起翅膀可以減少拖曳力, 同時更有效地保持小角度滑行并使之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最長。
其他鳥類飛行猛將
在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當中,雨燕是耐力最強的一種。除了它以外其實還有很多鳥類當中的飛行猛將,比如游隼,它的體型比較大,平時的飛行速度在140千米/時,俯沖追擊獵物的時候能達到360千米/時,被稱為鳥類中的“殲擊機”。
軍艦鳥同樣也是鳥如其名,體長可以達到1.1米,雙翅張開之后有2米左右,在捕食時的飛行時速可以達到418千米/時,是當之無愧的“短距離飛行冠軍”。與這些大型猛禽相比,雨燕可以說非常的小巧玲瓏了,但是所有人都沒想到它小小的身體里蘊藏著如此多的耐力。
結語
至此我們了解了“無腳鳥”雨燕勤奮奔波的一生,古時人們總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以此來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可時至今日我們卻發現,燕雀雖小,卻終其一生都在飛行。
雨燕也許飛的并不如鴻鵠高,體型也相差甚遠不容易被觀察到,但是并不妨礙它們為了生存而飛行忙碌,不如說看起來不起眼的雨燕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為了生活一直在堅持奮斗奔波的平凡人。
陳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