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專業化、品牌化,武都花椒的路越走越寬。天下網商記者王詩琪西漢《范子計然》云: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千年前蜀國的紅花椒,就是今天甘肅隴南的武都花椒。它色紅油重、香味濃郁,唐朝時就是貢品,綠豆大一顆咬在齒間,麻味唇舌游走,連綿不絕。隴南,位于甘
專業化、品牌化,武都花椒的路越走越寬。
天下網商記者 王詩琪
西漢《范子計然》云: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
千年前蜀國的紅花椒,就是今天甘肅隴南的武都花椒。它色紅油重、香味濃郁,唐朝時就是貢品,綠豆大一顆咬在齒間,麻味唇舌游走,連綿不絕。
隴南,位于甘、陜、川三省交界,光照充足、雨水適量,最適宜花椒種植。在全國單縣區中,武都花椒以約4000萬斤的年產量排名全國第一。
你也許不曾耳聞武都花椒,但你吃的每一瓶老干媽中,可能都有它——老干媽一年用掉800噸左右的花椒,其中450噸來自武都。此外,周黑鴨、德莊火鍋、海底撈,都少不了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雖好,過去卻賣不起價。
如今不一樣了,通過互聯網,它掙脫了地理的桎梏,從大山出走,流向全國乃至海外。價格也從六年前的30元/斤漲到如今的110元/斤。
又遇豐收年
7月下旬,連著幾場暴雨后,甘肅隴南迎來艷陽高照。山腰間繚繞的云霧已散,層疊的山上村屋露出房頂,一片紅通通。
那是人們在曬花椒。
武都的村子多在山上。午間,山腰處傳來一陣嬉笑。樹蔭下,十多名村婦圍坐在木桌邊,就著酸辣湯吃饃饃。
她們是從鄰縣過來采花椒的工人,每個人的大拇指和食指指尖都被花椒樹的油刺扎成黑黑一片。多的時候,一人一天能采60斤,半個月下來,能掙1000多元。
武都人口60萬,花椒地面積100萬畝,幾乎家家戶戶種花椒,一年的收入都指著它。
現在這個時候,首批采摘的“六月椒”已經上市。新品武都花椒在1688上的批發價格每斤90元-120元不等,特級品甚至賣到了150元/斤。
孫海平是武都區盛鑫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說,如果收購價100元/斤,椒農們能掙80元。
住在山頂的一戶椒農有7畝地,去年收獲八九百斤花椒,今年略有減產,但預計收入能有七八萬元。
孫海平開的盛鑫合作社網店,新上花椒價格約120元/袋、2袋起售,短短30天,賣了約1萬袋。
六年均價漲3倍
過去,靠著花椒致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3年,武都花椒的市場均價只有30多元/斤,
“隴中苦瘠甲天下”,多年來,隴南是甘肅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八縣一區全為扶貧重點縣。
而武都的窮,連隔壁的成縣人都敢嘲笑:武都那山,光禿禿的,除了花椒還能種啥?
為何花椒賣不起價?
隴南四面環山,“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二道販子層層壓價,椒農們有苦難言。
20多年前,武都當地的花椒販子要靠騾子和馬,沿著蜿蜒的盤山路,把一袋袋花椒從椒農家中運出大山。
那時,從隴南到四川成都,路上需要三天三夜。小販們登上貨車,與貨廂里的花椒睡在一起,幾天下來,從內而外熏成了“花椒人”。
靠著這種方法,隴南人把花椒賣到四川、陜西、山西等地的批發市場。
但人們只知四川花椒,不知武都花椒,甚至不信甘肅能產花椒。“大紅袍花椒”的名字都被陜西韓城搶先注冊,武都的花椒一時沒了“大名”,“千年椒鄉”的招牌也蒙上一層厚厚的灰。
“2014年的時候,我們在淘寶上搜‘花椒’,自動出現‘四川花椒’‘漢源花椒’‘韓城花椒’等等,就是沒有武都花椒,你說傷心不傷心?”隴南市電子商務發展局副局長焦武民說。
他下定決心,要讓“武都花椒”走出去。2014年前后,隴南開始發動農村合作社開網店、做電商。
2017年,阿里畝產一千美金項目落地隴南,阿里隴南產業帶正式上線。沒多久,一名新加坡客商打來電話要圖片和樣品。他說,過去從廣州批發花椒到新加坡的酒樓,現在想直接聯系產地,看看價格和品質會不會更好。
這通兩年前的電話錄音被焦武民保存至今。
電商的發展,讓武都花椒擺脫中間環節,以原產地直達需求市場,憑借好品質拉升了價格,中間利潤大多進了椒農的錢包,靠花椒致富不再是夢。
2019年,預計武都花椒的市場均價為110元/斤,短短六年,均價漲了近3倍、花椒收入累計增加40多億元。另一個數據是,武都全區的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15萬降至3萬。
從“瞧不起”到“積極干”
阿里巴巴1688食品生鮮行業負責人曲布一次盤點商家時,發現隴南一個小小的西南之城,居然有300多家合作社入駐1688,這令他非常震驚。“后來發現,雖然當地合作社電商水平不高,但運營積極性卻非常高。”
但最初,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電商。
“我實話實說,就是為了配合政府完成任務。” 瑞達花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寇瑞直言不諱,2014年做電商,一斤一斤地賣,一次四五十塊,相比幾百斤的批發差遠了,“瞧不起、不想做”。
他當了甩手掌柜,把網店丟給鎮上的電商專員,自己不聞不問,一丟就是一年多。
但不斷有“奇怪”的電話打過來,“我在1688上看到你賣花椒了,你還賣花椒籽嗎?”電話來自全國各地,連臺灣的都有。
漸漸地,寇瑞開始好奇:1688是啥,難道是騙人的的?
他想起了自己的網店,試探性地問了下電商專員:咱們開的網店叫啥?
專員說:1688啊。
寇瑞這才恍然大悟。2017年,他把網店拿回來,自己做。
不止寇瑞,盛鑫合作社網店2019年被評為“全省電商扶貧優秀網店”,但3年前孫海平剛開店時,連怎么上傳圖片都不懂。他隔三差五就跑到鎮上找電商辦的人請教,從美圖秀秀學到光影魔術手,79年的人,學習的勁頭卻不亞于“90后”。
曲布說,2016年左右,阿里巴巴協調杭州的電商服務商到甘肅隴南,對當地的服務商培訓了一年,幫助他們建立起一支10余人的電商運營團隊,專門對接隴南當地的農村合作社。
隴南東盛農產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就是服務商,負責人魏杰總結了一套培訓的“方法論”。
首先是巡店。員工們扮演“神秘買手”,把網店從里到外細細審視,記錄問題。接著是“翻譯”,把晦澀的專業術語解釋成農民們能聽懂的話。
一次,魏杰扮演買家,通過旺旺,對一家合作社網店的客服打了個招呼,結果40分鐘后才得到回復。他立馬截了屏,在培訓時拿了出來,對該合作社的負責人現場分析:如果你是在線下開了家店,客戶進店打招呼,40分鐘還沒人搭理,你能把東西賣出去嗎?
“生意都是一樣的,只是(線上)信息化、數據化而已。”魏杰說,農戶們總說自己不懂電商,但做生意可都是把好手。
據不完全統計,在淘寶、天貓和1688,經營主體注冊為專業合作社的商家就超過11000家。
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4月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電商市場規模達867.6億元。而阿里巴巴脫貧基金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平臺網絡銷售額超過630億元。這意味著,國家級貧困縣的脫貧任務,阿里分擔了超七成的份額。
武都就是這些努力脫貧者中的佼佼者。
據統計,到今年6月,武都共有1887家網店,其中245家1688店、1192家淘寶店、4家天貓店。2013年至今,武都累計電商銷售總額超過43億元,今年上半年已實現電商銷售額3.28億元。2019年,武都的目標是全區脫貧摘帽。
“阿里打開了我的思想”
今年9月,瑞達花椒專業合作社的辦公室就將裝修一新,寇瑞專門在一樓為他的三人電商團隊留了工位,還考慮多請一個專業美工。
盛鑫合作社的網店生意蒸蒸日上,但快遞公司攬貨時常耽擱一兩天。為此,孫海平一口氣加盟了百世快遞、德邦物流、韻達等多個物流公司,現在,不止能保證按時發貨,運費成本也大大降低。
多豐合作社內,價值40萬元的色選機正在工作,轟隆隆的機器聲中,鮮紅、暗黃的兩類花椒被分揀開來,顏色越紅,代表花椒品質越優。這樣的標準生產線在武都共有六家。
老干媽、周黑鴨這樣的大廠對花椒品質要求嚴苛,花椒不能摻雜一丁點枝干或雜質,驗貨時他們還會拿著色譜表來測顏色是否達標。過去,武都人得把貨拉到甘肅天水和成都才能分揀,現在,武都已經具備獨立向大型廠家供貨的能力。?
專業化、品牌化,武都花椒的路越走越寬。
7月2日,曲布通過視頻直播,對當地商家進行了一輪培訓。20天后,隴南一年一度的花椒節,線上線下同步舉行活動,1688上,隴南地區商家的交易同比去年增長300%。“說明大家今年在電商運營上又提升了一大步。”
寇瑞參加了曲布組織的培訓,記住了兩個字“霸屏”——通過線上運營,提高曝光度,把花椒的潛在客戶都“拉”到店里。“讓全世界都能看到”。
怎么讓人記住自家的花椒?寇瑞想,只有品牌。早在2012年,他就注冊了“隴祥”的商標,企圖進行推廣,但一無目標客群、二無渠道,商標就被束之高閣,直到今天重見天日。
培訓一回來,寇瑞就找人設計、印制了一批包裝盒。左上角除“武都花椒”的中國地理標志外,“隴祥”品牌的字樣分外顯眼。這個商標下,不同的花椒規格和品質,40g、100g、250g,針對不同消費群體。
寇瑞有些激動:這是我7年前就想做卻沒想明白怎么做的事,阿里把我的思想打開了。
編輯 杜博奇
李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