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做官曾經是封建時代讀書人共同的夢想,同時也幾乎是唯一的夢想。人們為什么舍得坐十年冷板凳、寒窗下?自然是想考中進士。而考上了進士做什么呢?自然是做官。所以本身而言,做官就是那個時代人的集體意識、共同理想。對于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而言,辛辛苦苦一
做官曾經是封建時代讀書人共同的夢想,同時也幾乎是唯一的夢想。人們為什么舍得坐十年冷板凳、寒窗下?自然是想考中進士。而考上了進士做什么呢?自然是做官。
所以本身而言,做官就是那個時代人的集體意識、共同理想。
對于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而言,辛辛苦苦一輩子,無非是讓自己有出息一點,讓家里人有面子一點,讓物質生活充裕一點,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此而已。所以,很多人的想法就是這樣,既簡單,又實際。
曾國藩塑像
那么,為什么那么多人擠上“獨木橋”,爭著要去做官呢?
南宋的時候,有人問岳飛,怎樣才能天下太平,岳飛回答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命,則太平矣。”岳飛的這句話,從反面來說便折射出了那么多人的為官理想,那就是錢。岳飛的所謂“太平”,就是“為萬世開太平”的太平,人間盛世,要達到這個盛世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文官不愛錢”,這說明愛“錢”的“文官”太多了,為“錢”而做官的人太多了,“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這就是官場的現實和當時社會的現實。
然而,并不是所有通過苦讀出來做官的人,都一律抱著這種狹隘的利己主義思想,也有相當一部分讀書人是有抱負、有胸襟、有遠大理想的,所謂“家國天下”,他們懷抱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舍小家為大家,以小我換大我,他們胸懷蒼生,心系天下,做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事業。
雖然這樣的人很少,鳳毛麟角,數十百年才出一二個,但畢竟還有,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曾國藩,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曾國藩一介書生出身,做過多年的京官,后組建湘軍打敗太平軍,建立卓越功勛,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做官做到了頂峰,如果說官位伴隨著明里、暗里收入的增加,“三年清知府”,都有“十萬雪花銀”,曾國藩在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這種顯赫而有實權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2年,不算可能的貪污受賄,就是按照當時心照不宣的收入,曾國藩的收入恐怕都是讓人驚訝的。那么,在任總督的12年,曾國藩的收入到底有多少?他自己收入囊中的又有多少呢?我們通過閱讀曾國藩的一些著作、奏折,與官員、朋友、部下如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之間的通信,尤其是《曾國藩家書》,便能大體了解到曾國藩到底有哪些收入和開支,他在對這些開支的處理中,如何踐行自己的操守,保持自己的底線的。
1859年冬,曾國藩帶領湘軍以四路進兵之策,先后奪取太平軍控制的安慶、桐城、舒城、廬州,第二年春又剿陳玉成于太湖,曾國藩因功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
清朝的封疆大吏有督、撫之簡稱,督是總督,撫是巡撫。通常來說,巡撫只管一省,而總督卻往往代表朝廷,管轄兩省甚至數省,像曾國藩所署的兩江總督,便總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其中還包括今天的上海市,范圍既大,權力更顯。而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職務來說,他的收入大約會有多少呢?
了解清朝的薪酬體制,你會發現一個極其有趣的現象,就是官員工資表上的數字特別小,比如,像兩江總督曾國藩,他工資表上的年薪僅只150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3萬多元,換成月薪只有2500多元,太少了。這點錢肯定不能養家糊口,何況還有衙門里必要的開支沒有財政預算而需要曾國藩自己出錢的,他的收入當然不止這些。
曾國藩在總督職位上的收入,大概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工資,二是“養廉銀”,三是“陋規”收入。
有一點眾所周知,就是在封建社會對于許多官員來說,工資表上的收入,常常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沒有幾個官僚是真正靠工資吃飯的,但他們大把大把的收入卻又是在白紙黑字之外不便明言而又確確實實存在的,否則怎么能天天美酒佳肴,妻妾成群?
何謂“養廉銀”呢?就是清朝在雍正的時候,雍正考慮到官員們工資低,又不想這些人通過貪污受賄彌補收入的不足,便約會各級官員公開增加了一筆“養廉銀”,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上一年的“養廉銀”達18000兩,折合成人民幣300多萬元,這就是一筆巨款了。
至于“陋規”,相當于“灰色收入”,明里不能有,暗中卻不得不有的,是下屬送給上級官員的孝敬。但有一點要明白,所謂“陋規”,并不完全是下級給上級行賄的銀子,當然也包括,但“陋規”還包括一些公務開支,也就是說,官員所收“陋規”中,有一部分是貼補辦公支出的不足,并不完全進入個人腰包,也不完全是貪腐的產物。
“陋規”也叫“規禮”,包括規和禮,是下級定期送給上級的銀錢。
規有漕規(糧道部門所送)、關規(稅關部門所送)、鹽規(鹽務部門所送)、錢糧平頭錢(布政使司所送)等等。
禮則包括見面禮(上司到任時所送)、節禮(三節所送)、賀禮(婚嫁壽娶所送,還包括白喜事)、謝禮(答謝提拔重用所送)、離任禮(上司升遷離任所送)等等。
有人專門作過統計,按照正常收入,一個總督每年“陋規”的進賬,可達十八萬兩,加上每年18000兩的“養廉銀”,總督平均每年的收入可達20萬兩之巨,這與工資表上的數字,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曾國藩既是一個封疆大吏,同時也是一家之長,照樣有這樣那樣的開支,還不菲。
一是家庭開支。曾國藩到達鼎盛時期,家里人口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幾十口人,幾十張口,吃喝拉撒全指望他,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二是曾國藩自己要負擔的公務開支。那時候不像現在,所有公務開支都有財政保障,彼時不同,凡開衙建府或地方官員,其工作班子既由自己搭建,其人員工資也由自己負擔,曾國藩作為總督,還要負責清剿太平軍,身邊有一個龐大的工作班子,這個班子里的人,大都是他聘請的,包括幕僚等,這些人的辦公開支和工資收入,都由總督供給。而且,越是高端的人才,所需要支出的薪酬就更高。同時,作為總督,其檢閱軍隊、來往郵差、出門辦事等等方面,都要總督自己出。這方面的剛性開支,林林總總,曾國藩每年需要承擔七八萬兩之巨。
三是吃喝開支。曾國藩在官場中的行事,要面對上,要管理下,要協調工作,要調動部下的積極性,每每不能為保持自己的清譽而置身事外,很多事情因此不能免俗,他曾經主動杜絕“公款吃喝”,后來發現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不得不為之。《曾國藩家書》中,就曾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說到蘇州閱兵時有關吃喝的事情:“余于二十八日抵蘇后,二十九日竟日拜客,夜宴張子青中丞處。三十日在家會客……初一日在惲次山家題主……初二日早看操,夜湖南同鄉公請戲酒……”
這說明那段時間,他天天呆在宴席上,天天泡在酒杯里。別人請他,他也要請別人,這樣的開支一次不多,次數多了就自然不菲。
四是“灰色支出”。有灰色收入,當然也就有灰色支出。曾國藩為了應付龐大的開支,要收部下的“陋規”,但他又不是皇帝,為了把手頭的工作處理好,他也要孝敬上面的人。比如,對湖南籍京官,他要送冰敬、炭敬,對于路過轄區的上級官員,他要送“程儀”(上級官員或同僚出遠門、辦事路過本地送的旅途花銷),他任直隸總督時,曾在給曾紀澤的家書中記載過此類開支:
“仙屏(許振祎,字仙屏,曾任江寧布政使)差旋,若過保定,余當送程儀百金。”
這里給的是100兩銀子,也有過送人3000兩銀子“程儀”的記載。除了這些,還有進京辦事時要送京官們“別敬”,京官們平日收入少,指望著地方大官、大紳們送些孝敬。
1868年,曾國藩進京見慈禧太后,曾給京官們送錢,他在給兒子們的家書中說:
“余送別敬一萬四千馀金,三江兩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
給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京官共送別敬14000多兩銀子,按照當時的潛規則還不算厚,可見這是曾國藩官場行走中一筆多么大的開支啊。
曾國藩雖然是顯赫大臣、一等功臣,但他在官場中也始終保持著一個真正讀書人、傳統士大夫的良好美德,節儉、勤奮、自律,盡管偶爾入鄉隨俗,不自別于官場“潛規則”,但自己卻不以此作為自己貪污腐敗的借口,始終保持自己的定力、堅守和底線。這從曾國藩的著作、奏章、書信中,都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明顯的感覺到。
對自己非常節儉:比如,作為總督,銀子都是萬千進出,但他自己個人的家庭開支卻極為節儉,從不鋪張浪費,他有五個女兒,但每次嫁女,所給的嫁妝都只有200兩銀子。
對家屬要求嚴格:曾國藩家里那么多人,卻只有祖上分給的55畝田,只靠這點田地,家里的日子十分艱難。他當了12年總督,指揮過千軍萬馬,從他手里經過的銀錢數字十分巨大,從太平軍手里收繳的財物也以千萬計,但他公私分明,始終嚴格要求自己,曾在“家訓”中明志說:
“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
同時,曾國藩嚴格管教子弟,因怕孩子們養成奢華見習,不但不讓家屬搬到北京居住,更不多向家里寄錢,還在家書中諄諄教誨家人道:
“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后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
曾國藩家中余財不多,他的夫人因此不得不親自下廚做飯、紡紗織布,事必躬親。
極為勤奮:曾國藩日理萬機,卻一直堅持經常給弟弟和兒子曾紀澤等子女們寫信,給他們探討讀書、做人、從業的原則和道理,他的這些書信,后人結集成了《曾國藩家書》,成為了近代家教的模范和經典文本。
廉潔自律,不留余財:雖然總督的收入按照規矩是非常高的,但曾國藩卻一直保持著廉潔自律的好習慣,比如,他拒絕了絕大多數的灰色收入,而且從不收下屬的所謂見面禮,對于下面各衙門送的陋規,也大都拒收,每年只收三萬兩左右,應付公務開支。即便灰色收入有節余,他也從不插進自己的口袋,或寄回家中,而是給下面的人發福利或做慈善,他曾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說過這筆余款的去向:“此筆款項,散去可也。”
我們前面講了,清朝一個總督的年收入七七八八加起來,總共可達20萬兩之巨。當然,由于曾國藩的廉潔自律,收入當然不可能這么高。那么,曾國藩最后到底有多少錢呢?他在去世前五年的1868年,曾在家信中談到自己的積蓄,說他所有的積蓄加起來,共有18000兩,且強調說:
“余罷官后或取作終老之資,已極豐裕矣!”
也就是說,他做官一輩子,除了平時開支和家用,最后剩下的錢是18000兩,而且,這筆錢將是他退休回鄉后唯一的養老錢。
當然,相對于平民百姓來說,這筆錢不少,但對于封建時代曾國藩這種身份地位經歷的人來說,卻也確實不算多。這筆不多的錢,便是曾國藩一生“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的真實寫照。
曾國藩出身貧寒,遭逢亂世,自強自立,終成一代名臣。
曾國藩事功勤奮,做人持重,愛國愛民,無論做官、做人,都是歷代楷模,為后人所景仰。
曾國藩堪稱完人,做官、做人、做事都是值得總結的,更是值得學習的。
曾國藩的立世規則、做人操守、敬業精神、自律意識,他都一一寫進了自己的著作中。曾國藩是治家能手,教子有方,一部《曾國藩家書》,高居中國近代“四大家書”之首,至今還影響深遠。
曾國藩推崇儒學,把儒家文化歸納為“義理、辭章、經濟、考據”四門學問,進行了繼承發揚。因此,他的許多著作,也至今還是人們最喜歡閱讀和收藏的儒家經典之一。
今天給朋友們推薦一套《曾國藩全集》。
這套全集包括《挺經》、《冰鑒》、《家書》、《家訓》等,為精裝本,印刷精美,裝幀雅致,配得上曾國藩這個千古完人。
好書共享,這套書一共四本,原價360元,頭條做活動只要88元:
陳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