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浙江天臺,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境內植被繁茂,環境優美。作為佛道雙棲的靈山圣境,以及“唐詩之路”的重要站點,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臺早已名聞天下。獨特的山水風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加上深厚的禪宗底蘊,使得浙江天臺成為無數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
浙江天臺,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境內植被繁茂,環境優美。作為佛道雙棲的靈山圣境,以及“唐詩之路”的重要站點,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臺早已名聞天下。獨特的山水風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加上深厚的禪宗底蘊,使得浙江天臺成為無數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同時也誕生了許多富有天臺特色的美食小吃,不僅色香味俱佳,還生動有趣。
1、烏飯麻糍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人天臺山采藥,采藥途中因迷路遇到兩位仙女,并與之結為神仙伴侶。這就是著名的“劉阮遇仙”的故事,天臺山也因此成為中國最早的人神戀故事發生地。故事中仙女用來招待劉阮二人的食物,其中之一就是烏飯。
在天臺,每年的四月初八家家戶戶基本都會吃烏飯麻糍,就像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是一種習俗。傳說天牛是在這天下凡,人間才有了耕牛為人代力辛勞。人們采摘烏飯樹葉(學名南燭)洗凈搗爛取汁,把糯米放入汁液中浸泡一天,再煮成糯米飯,最后用搗臼搗成烏飯麻糍,吃的時候撒上松花粉,蘸點紅糖,那滋味甜滑爽口,軟韌適宜。以前每逢四月初八這天,臺州地區的耕牛統統休息一天,家家戶戶以烏飯麻糍犒勞耕牛,表示對人類忠誠的伙伴的敬意;不過現在耕牛少了,但是吃烏飯麻糍的習俗卻一直傳承至今。
2、糊拉汰
就像德清丈母娘用“三道茶”考驗新女婿一樣,“糊拉汰”則是早年天臺婆婆考驗新媳婦手藝的一大“利器”。從做糊拉汰的動作熟練程度,火候的掌握,做出糊拉汰的大小,以及成品的外觀和味道,這些都是評判一位優秀新媳婦的標準。在天臺,糊拉汰是最正宗的小吃之一,也是天臺鄉民的家常便飯。“糊拉汰”也叫“糊拉拖”,只因為天臺方言中的“拖”字讀作“汰”的緣故,才這樣寫。其實和我們平時吃的煎餅皮有些相似,就是把麥粉調成均勻的糊狀,用手把它放在鍋子里拖拉成圓形的薄餅,一次一個,方便快捷,揩些油、蔥、蒜,吃起來香味四溢,爽口至極。
在天臺民間不乏一些技藝高超,手法純熟的“糊拉汰高手”,調粉、試火、糊皮、起鍋,一氣呵成,而且做出的糊拉汰皮兒薄脆,餡兒鮮香,顏色金黃,香脆可口完工后,糊皮的手,拌粉的盆,起皮的鍋都干干凈凈地不粘一滴面粉。
3、餃餅筒
說到餃餅筒,那可是天臺特有而最具特色的食品,每年清明,七月半,冬至和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包餃餅筒作為節日食品,也是來天臺旅游必須要品嘗的小吃。關于它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當年“活佛”濟公在天臺國清寺出家時,看見齋菜每餐都有剩余,于是就想了一個辦法減少浪費,他把這些剩下的齋菜裹在糊拉拖里供下一餐食用,其余僧眾們一嘗,味道還不錯,一時間這種新吃法大受歡迎,濟公也因此被提拔為衣缽僧。
“餃餅筒”的做法分皮和餡兩個步驟,餃餅皮其實就和“糊拉拖”的做法一樣,只不過是在平鍋上做得,而且有咸甜之分。餃餅餡的種類則多至十幾種,一般就是以肉片、豬肝、蛋皮、魚肉、豆腐片等分別與金針、木耳、粉絲、筍絲、菜梗等依照一定順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人們稱之為“五虎擒羊”。
4、肉丸糊麥餅
肉丸糊麥餅又稱肉圓麥餅,它以麥粉和精肉為主料,加以多種佐料制成。狀若圓盤,金黃潤亮,外軟里嫩,美味至極。在天臺粉食類中最能登得大雅之堂的,除了餃餅筒,就算肉丸糊麥餅了,常常用于招待高貴客人。
相傳很久以前,天臺有戶人家討媳婦,一天女方突然上門看望,家中沒好菜,臨時上街買又來不及,這時主人正好發現家中有一碗未吃的肉丸,于是急中生智,把肉丸搗糊,做成麥餅,女方家人吃的津津有味,對男方甚是滿意。從此,女方來男方相親,總是以肉丸糊麥餅和桂圓茶相待。新媳婦結婚姻后的第四天,要進廚房做肉丸糊麥餅,稱“團圓麥餅”,一來表示孝敬公婆,二來借此顯示自己的手段。肉丸糊麥餅的吃法也很特別,不要用手拿著吃,要用三只筷子撕著吃。相傳當時天臺立縣之初,正是三國鼎立之時,百姓們連遭戰禍卻敢怒不敢言,于是他們把麥餅看成國家,筷子比作魏、蜀、吳三國,以此來譴責戰亂分裂國家,發泄心中郁憤。
金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