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擁有包括石油在內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因為長期缺乏有效開發,導致多數非洲國家非常貧窮。隨著中國近些年經濟的快速增長,對進口資源的依賴越來越嚴重;所以從1997年起,我國在蘇丹開展了多個油田項目。然而現在的蘇丹不但貧窮還經常
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擁有包括石油在內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因為長期缺乏有效開發,導致多數非洲國家非常貧窮。
隨著中國近些年經濟的快速增長,對進口資源的依賴越來越嚴重;所以從1997年起,我國在蘇丹開展了多個油田項目。
然而現在的蘇丹不但貧窮還經常發生戰亂,使得我國在當地的石油項目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分析中國在蘇丹開采石油所遇到的挑戰,可以為我國將來維護海外權益提供一定的借鑒。
中國在蘇丹的油田項目
中國需要非洲石油,蘇丹成為重要的橋頭堡
提到中國的石油對外依賴程度,一直都是國人心中的一大隱患。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七大石油,截止到2017年探明的石油儲量1015億桶。
但是和海灣地區的主要石油大國相比,中國的石油資源存在嚴重的開發成本高,且油品質量低劣的問題。中國在1993年是石油出口國。但之后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石油對外依存度問題開始出現。
到了2009年后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也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
2020年我國石油總消費量高達7.37億噸,其中我國自產的石油僅為1.95億噸;進口的石油為5.42億噸,占比高達73.54%。
從進口來源國來看當年我國共進口沙特石油8492萬噸,進口俄羅斯石油8357萬噸。伊拉克的進口總量為6012萬噸,南美的巴西居然有4219萬噸,非洲的安哥拉總量為4179萬噸。
雖然目前海灣地區仍然占了大頭,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非洲將會是中國在中東和中亞之外的第三大石油來源地。據估計非洲已探明石油儲量超980億桶,且大多數屬于品質較高的低硫原油。
但在非洲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埃及,利比亞等北非產油國,蘇丹也曾經是中國重要的石油進口國,2007年進口量突破1000萬噸。蘇丹在2011年之前是非洲第一大國[1],其境內具備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質條件。
在2011年之前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16億桶,天然氣儲量為300億立方,可以說是非洲第五大石油儲備國。
豐富的石油資源曾經引起西方國家的垂涎,上世紀60年代美國石油公司開始進入蘇丹;1976年首先在蘇丹港附近地區勘探出了蘇阿金天然氣田,1983年又在蘇丹南部發現大型油田。
然而就在美國人想施展拳腳之時,蘇丹南北內戰再一次爆發。因為美國雪弗龍石油公司有三名雇員被殺和埃及穆巴拉克總統遇刺,美國政府對“不聽話”的蘇丹實施長達20年的全面制裁。
雪弗龍等歐美石油公司的撤離蘇丹,蘇丹空有石油資源卻無力開采,反而要年年進口石油。
上世紀90年代初鑒于本土石油資源的不足和消費量的迅猛增長,中國石油人開始嘗試走出去開采國外石油。
1993年秘魯北部塔拉拉油田七區項目由中石油中標,成為中石油獲得的第一個海外項目。
1997年蘇丹巴希爾總統見西方國家難以取消對其敵視政策,開始邀請中石油進駐蘇丹。
當然考慮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尚不足,中石油牽頭聯絡馬來西亞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和蘇丹國家石油公司,共同組建了大尼羅石油作業有限公司。
中方作為第一大股東占有40%的股權,馬來西亞石油公司占股為30%,印度石油公司占股25%,作為所在國的蘇丹僅占5%。不過總算是實現了國際合作,有意識地避開了西方國家可能的干擾。
在中石油參與下蘇丹日產石油最高曾達到48.3萬桶,其中約60%都售往中國。除了石油開采,中石油還在當地建設了石化下游產業。
2000年中石油和蘇丹合資建設了喀土穆煉油廠,徹底結束了蘇丹終于不再依賴進口石油。
2002年喀土穆化工廠也建成投產,年生產聚丙烯能力達到1.5萬噸。
可以說當年中石油為蘇丹建立起了集生產、煉制、運輸于一體的完整的石油產業鏈,也讓其它非洲國家看到了同中國合作的情景,是中國和非洲國家合作共贏的典范。
蘇丹歷史問題積重難返,終于在2011年走向南北分裂
看到中國在蘇丹接手了“本該”屬于西方公司的石油項目,美國自然非常不愿意。
但是美國人的厲害之處在于跟你進行商業競爭占不了便宜,就用各種下三濫的手段來破壞。在中方積極布局于蘇丹石油產業時,一場巨大的南蘇丹獨立運動風暴正在襲來。
眾所周知二戰后非洲國家基本擺脫了殖民者的枷鎖,卻長期陷入了戰亂和貧困的泥沼。事實上非洲國家戰亂不斷的重要原因,就是許多國家的邊界并不是通過其本國歷史自然形成的,而是殖民者強行捏造的“人造國家”。
蘇丹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黑人的地方”,其北部歷史上同埃及等國一樣屬于阿拉伯人聚居區,信仰伊斯蘭教。
而獨立后的南蘇丹歷史上是完全意義上的黑人聚居區,信奉各種原始宗教。南北蘇丹之間自古以來交通不便,兩個族群之間缺少文化溝通。
但19世紀英國殖民者控制埃及后向南發展,先后侵占了包括達爾富爾在內的整個蘇丹。之后英國殖民者同當地人進行了數次沖突形成了英國殖民地-蘇丹,并在1956年成為了獨立國家。
可這樣一來蘇丹南北兩方,從一開始就存在嚴重的民族、宗教和土地等問題上的沖突。蘇丹首都喀土穆位于北方,其中央政府在北部阿拉伯國家支持下長期對南方實行歧視性政策。
雙方自獨立開始小沖突不斷,1983年開始發展為第二次全國性內戰,造成百萬人傷亡。
1989年上臺的蘇丹巴希爾政府一面強力發展經濟,一面同中國交好并共同開發石油資源。
西方國家就以“達爾富爾問題”“南蘇丹問題”為借口,反復制裁蘇丹政府和巴希爾家族。
2005年巴希爾政府在在歐美國家的軟硬兼施下,被迫與南蘇丹反對武裝簽署了《全面和平協議》。
該《全面和平協議》賦予南部自治權,并規定于2011年根據南部民眾公投決定南蘇丹去留。結果在2011年南蘇丹在進行公投后,以98.83%的結果選擇獨立。
南北兩輸的結局,加重了中國企業生存的艱難
雖然說南北蘇丹分道揚鑣也算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卻并沒有使兩個國家擺脫積貧積弱的窘境。蘇丹超過58%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部,2011年石油收入占到蘇丹財政收入的60%。
剛獨立的南蘇丹在沒有其它經濟支柱的情況下,石油收入更是占到財政收入的98%。從雙方簽訂《全面和平協議》到獨立這六年期間,南北雙方一直按五五分成來分配石油收益;
結果在南蘇丹獨立后該分配的基礎蕩然無存,雙方開始為搶奪石油資源而大打出手。
由于歷史上南北蘇丹本來就沒有獨立建國,不可能有非常清晰的分界線。所以在南蘇丹獨立后,南北雙方圍繞邊界地區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
這時候中國石油人才無奈地發現,中石油在蘇丹最重要的1/2/4區和3/7區塊都處于南北蘇丹的邊界爭議區,這就面臨嚴峻的安全形勢。
其中1/2/4區塊所在的阿卜耶伊地區被北蘇丹實控,可南蘇丹卻認為該地部落屬于己方;這簡直就是非洲版的“克什米爾”問題。
最終雙方爆發激烈沖突后,聯合國派維和部隊進駐才恢復平靜。而3/7區位于青尼羅河州,雖然劃歸蘇丹無爭議;但一直有南蘇丹游擊隊活躍在崇山峻嶺之間,軍事沖突仍偶有發生。
雖然南蘇丹占去了大部分的石油儲備,但是南蘇丹石油的運輸管道和冶煉廠都在蘇丹,蘇丹港還是其石油通向外界的唯一出海口。
為了迫使南蘇丹在邊界劃分和石油收益分配問題上讓步,蘇丹干脆大幅提高石油過境費、煉油費和港口收費,這在南蘇丹看來無異于明搶。同時南蘇丹也認為歷史上蘇丹中央政府已經拿了足夠多的石油收益,雙方因此互相指責導致石油出口量銳減。
2011年到今天已經過去10年了,蘇丹和南蘇丹可以說得了個雙輸的結果。蘇丹因為失去了重要的石油收入導致經濟發展停滯,2020年人均GDP僅734.6美元。
經濟危機又引發了政治危機,2019年巴希爾總統宣布解散政府隨即又被軍方趕下臺[2]。到現在蘇丹政府都處在“過渡”狀態,自然是什么大事都做不成。
南蘇丹獨立后也出現了內部動蕩,雖然到現在還是基爾政府執政可人均GDP僅為200多美元,在非洲都算是窮國。作為內陸國的南蘇丹似乎對蘇丹控制其石油出口無可奈何,其境內缺乏堪用的交通網絡通往鄰國。
南蘇丹提出修建輸油管道通向鄰國肯尼亞,或埃塞、吉布提出口原油。這讓在南北蘇丹之間不站隊的中石油陷入兩難境地。原本蘇丹的石油管道和煉油廠就是中國幫助建設的,南蘇丹自然也希望中石油能夠伸出援手。
可中石油幫助建設新管道必然得罪蘇丹政府,也會造成已有石油設施的收益下降。可如果不答應就得罪了南蘇丹,似乎坐實了西方國家給中國安的“罪名”。
事實上早在蘇丹南北分裂之前,當地中資企業受到的安全威脅就常有發生。這倒不是因為當地人有排華傾向,其它國家的企業在蘇丹也遭遇這些威脅。
2003年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爆發反政府暴亂,導致中石油職工馬衛東、魏慶會被反政府游擊隊殺害。
2008年中石油又有9名員工在蘇丹被綁架,最后4人遇害、4人脫險、1人失蹤。雖然蘇丹政府和軍方一再表示對華友好,可其內部危機重重,根本無力完全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而現在西方國家在南蘇丹的影響,也惡化了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中國一向不干涉別國內政,無論是蘇丹原本作為一個整體,還是現在的蘇丹和南蘇丹,中國政府都一視同仁。
但既然中國不反對蘇丹政府歷史上對南蘇丹的“暴政”,西方國家就一直通過媒體和非政府組織,在南蘇丹民眾中制造“中國支持蘇丹”的輿論。
這樣一旦南蘇丹內部爆發戰亂,叛亂武裝就會在其別有用心的引導下攻擊中國在南蘇丹的石油項目。
此外在南蘇丹獨立后,美國就對南蘇丹拋出了橄欖枝,從而促使美國石油公司和歐洲的石油公司加快重返南蘇丹。這樣中石油在面對南蘇丹政局和安全形勢不確定性的同時,還面臨著西方石油公司的新一輪競爭。
不能對海外采油因噎廢食,中國需要迎難而上
對于中國在南蘇丹開采石油所遇到的窘境,有些人認為既然當地人對中國這么不友好,我們就應該把工作人員都撤回來。還有人認為既然這些人對中國企業又是殺人又是綁票,我們就應該武力干涉。
但如果因為在南蘇丹遭遇困難就戰略收縮,那么我們當年在蘇丹的布局只有徹底打了水漂。畢竟我國在蘇丹等非洲國家開采石油和其他礦產,是為了我國的經濟安全與發展。
在可控核聚變技術研制成功之前,整個人類社會都不能脫離化石能源。在我國國內的石油產量無法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從海外進口石油是必須的選擇。
可如果我們把從海外進口石油只局限在那么幾個相對安全的國家,就更容易威脅我國石油安全。
首先這些石油出口國自身也要在大國間搞平衡外交,不可能全部滿足中國的需要。
其次如果我們不使石油來源多元化,美國隨時可以通過在某些國家搞“顏色革命”或對其經濟制裁來掐斷我們的石油來源。非洲雖然目前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但我們也必須服從于中國石油產業的大局。
至于直接派兵去保護中國所投資的油田,在短時間內是不具備可操作性。我國一向奉行不干涉原則,而且我國也缺少海外軍事基地。
當然在2011年后我國積極參與在南蘇丹的維和行動,中國維護士兵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中國企業人員的安全[3]。
當然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未來在蘇丹等中國主要投資國開展安全領域的合作也是可以考慮的。
參考文獻
[1] 蘇丹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 外媒:蘇丹軍方發動政變,執政近30年的總統巴希爾下臺.海外網
[3] 南蘇丹中方維和兵營遭激烈武裝沖突 現場驚險.貓仔隊.2015-10-08
丁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