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提起腸鏡檢查,很多人就會聯想到腸息肉。不錯,咱們做腸鏡檢查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篩查大腸息肉和早癌。息肉其實就是我們腸道里長出的小肉揪。不過人們對這些肉揪們的認識分歧卻很大:有人覺得,息肉癌變是杞人憂天,都是醫生嚇唬人的;也有人是談息肉色變,
一提起腸鏡檢查,很多人就會聯想到腸息肉。不錯,咱們做腸鏡檢查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篩查大腸息肉和早癌。息肉其實就是我們腸道里長出的小肉揪。不過人們對這些肉揪們的認識分歧卻很大:有人覺得,息肉癌變是杞人憂天,都是醫生嚇唬人的;也有人是談息肉色變,恨不得每個月都做一次腸鏡,把息肉切得干干凈凈。
在吳醫生看來,這都是來自于對息肉的不了解而產生的認知偏差。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全方位的了解一下大腸息肉吧。
息肉是怎么來的
其實真正的奧義,學者們也沒找出來,我只能說一說目前已知的一些結論。
人體的各個零部件都在無時不刻地進行著新陳代謝,腸粘膜也不例外。大腸粘膜上存在著一種腸干細胞,它的作用是不斷分裂發育,形成新的腸粘膜組織;與此同時,還有其他的細胞或系統是專心處理陳舊或被破壞的粘膜細胞的。正常狀態下,這一增一減保持著動態平衡,維護著腸粘膜的更新和修復。但如果出了一點點小bug,比如只增不減,那新生的組織就一點一點堆積,從平滑的腸黏膜上冒了出來,就成了腸息肉。
目前已知會引起腸粘膜異常增生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煙酒、高脂肪飲食等等。所以如果能避免這些致病因素,大腸息肉的發病率就會有所下降。
息肉癌變率有多高
其實這是大家最關心的也是醫生最不愿意回答的問題。
從大數據、循證醫學的角度來說,每一個疾病的發病率都有著一定范圍的數字:比如說腸息肉,一般的增生性息肉幾乎不會癌變,而被稱為“癌前病變”的腺瘤性息肉,癌變率就在1%~10%之間。不過在我看來,這數字參考意義并不大。因為沒有癌變,幾率就是0;而癌變了,對于任何人、任何家庭,就是100%。
所以我想答非所問地說一句,我們沒有太大的必要去了解各類息肉的癌變率究竟是多少,根據前人的經驗和教訓,面對息肉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切掉它。道理其實很簡單:斬草除根,以絕后患。
切息肉疼不疼
發現息肉,我們就要切掉它。而一聽到切,所有人都會聯想到切菜,切水果,那切息肉應該會很疼吧?但其實,切息肉的過程幾乎不會感到疼:
首先切息肉的“刀”并不是真刀,而是通過電凝器或圈套器的高頻電流將息肉燒下來,跟我們認為的刀完全是兩個概念,所以這個切應該是帶引號的;
其次腸道的內臟神經特性決定了它僅對物理的牽拉會產生比較明顯的痛覺,而電流的接觸幾乎不會產生任何的痛覺。所以與被劃破的皮膚相比,“切”息肉完全不會疼。
怎么切息肉
過程很簡單,在簽署治療的知情同意書后,醫生會通過腸鏡的管道送入剛才說的電凝器或者圈套器,小息肉用電凝器的頭端燒一燒就沒了;大的息肉或者帶蒂(有根)的就用圈套器把底部套住燒一燒,也就切下來了。再大一點、直徑超過2cm的,當然也可以通過腸鏡切除,不過需要更復雜的準備和設備的支持了。
多說一嘴,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未來將會有很多的惡性腫瘤也可以通過內鏡進行根治手術,做到真正的“微創”,值得期待。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我們講了4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大腸息肉的問題。一句話總結一下,那就是:早檢查,早發現,別怕疼,切就是了~
參考文獻
1.趙勝兵,王樹玲,方軍,柏愚,李兆申.結腸鏡息肉及腺瘤測量的研究進展[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7,34(11):833-836.
2.李錦, 孔令斌, 黃志誠. 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癌變機制研究進展[J]. 濟寧醫學院學報, 2016, 39(3):196-201.
高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