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這是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寫于《圓圓曲》中的詩句,描寫的是吳三桂因為陳圓圓被李自成奪去,才在負氣之下選擇了投降清朝,那么真實的情況時這樣的嗎?下面我們通過了解吳三桂降清的始末來分析判斷。
沖冠一怒為紅顏
吳三桂出生遼東將門世家,父親吳襄(娶祖大壽之妹)乃是崇禎初年錦州總兵官,舅父祖大壽也是世居遼東的望族,世代鎮守遼東,崇禎元年任遼東前鋒總兵。
祖、吳兩家當地的將領官紳有著盤根錯節的關系,在對清朝的作戰中地位迅速上升,兄弟子侄都獲封官職,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游擊,分駐各處。
吳三桂
崇禎四年(1631年)大凌河之戰時,吳襄因赴援祖大壽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投降清朝,吳襄則被判下獄。祖大壽投降后馬上逃回錦州繼續對戰后金。
崇禎十二年(1639年),吳三桂升為總兵鎮守寧遠。
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皇太極再次兵圍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領兵十三萬來援,駐扎在松山?;侍珮O親率軍隊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大亂。清軍趁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于松山。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投降清朝,吳三桂收攏兵丁仍守寧遠。三月,錦州城被圍一年后糧盡,祖大壽開城出降。這次卻是真投降。
在舅舅祖大壽投降后,清朝便準備招降吳三桂。
最早是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皇太極就致書告訴吳三桂,因他的緣故告其舅祖大樂、祖大壽投降后都獲得保全,并勸他"翻然悔悟,決計歸順",同時又命令已經投降的兄長吳三鳳及其他親屬、舊誼寫信竭力勸說其歸降。
皇太極
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月,皇太極再次致書吳三桂:
“大清國皇帝敕諭寧遠城吳大將軍:今者明祚衰微,將軍已洞悉矣。將軍與朕,素無仇隙,而將軍之親戚,俱在朕處。惟將軍相時度勢,早為之計可也?!?/p>
——《清太宗實錄》
同時令祖大壽致書吳三桂:
“賢甥當世豪杰,豈智不及此耶?再觀大清規模形勢,將來必成大事。際此延攬之會,正豪杰擇主之時,若率城來歸,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貴,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親,故爾披肝瀝膽,非為大清之說客耳。惟賢甥熟思之?!?/p>
——《清太宗實錄》
但吳三桂給祖大壽的回信"猶豫未決",并自覺回旋余地尚大,沒有接受清廷的招降。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并率軍進攻京師,一路勢如破竹,崇禎帝三月初六下令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等率兵勤王。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京師,由于吳三桂挾百姓入關,行軍緩慢,此時剛到山海關,三月二十二日,行軍至永平府時才獲得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
崇禎自縊于煤山
此時吳三桂陷入兩難之境,一邊是剛攻破京師的大順,一邊是虎視眈眈的大清。
憑借他的這么一點軍事和經濟實力根本不足以同大順政權抗衡,更談不上在順、清夾縫中求生存,他必須選擇一方投靠。
吳三桂很快決定優先接受大順的招降。
做出這一決定首先是因為,大批的明朝官員都歸附了大順,并且歸大順已是眾望所歸,天下頗有一統之勢。
其次大順朝廷是漢民族政權,大順取代大明是“易姓改號”,而清朝則是女真人所建,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再次,吳三桂與清朝多次作戰,而與大順則無太多的恩怨。
最后,雖然有一部分親屬降清,但是他的父母及直系親屬都在北京,降清于他們不利。
并且勸降吳三桂投靠大順的唐通(原大明總兵,投降大順后受封定西伯)所言"盛夸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對吳三桂有很大的吸引力。
吳三桂在永平府張貼的告示寫道"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已經證明他已率領部下前往北京準備接受李自成的任命了。同時山海關防務也交由已投降大順的唐通接管。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六日,吳三桂行軍至河北玉田縣,突然改變主意,由準備投降大順準為敵對大順,并迅速率兵直撲山海關,從背后進攻唐通。
唐通由于兵力較少且猝不及防,潰敗下來,率領殘部退至離山海關較近的一片石。
吳三桂占領山海關后,已與大順決裂,但當時“內無軍需,外無援旅,人心洶洶,不保朝夕”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清朝,而他也果然遣使求援與清朝。
吳三桂降清
從三月二十二日降順至三月二十六反順,為何吳三桂突然變卦?真如《圓圓曲》中所說“沖冠一怒為紅顏”嗎?
從上文所述吳三桂初意降順的幾點理由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本意是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
大順朝廷剛入北京之時一統天下之勢以及許諾的一門雙侯打動了他,這值得他的投靠!但大順朝廷入主北京后的所為又讓他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其一是占領北京后仍然執行之前的追贓助餉政策,在追贓過程中官紳們財產難以保住,而且往往遭到刑拷,以致體面掃地,本已倒向大順的官紳階級又被推回了敵對地位,這不禁讓人重新審視大順政權是否有一統天下之勢。
其二是留在京師的父親吳襄的遭遇讓他頓生疑竇,一種說法是吳襄被拘捕追贓,另一種說法是誤信從京中私自逃出的奴仆謊報吳襄全家被大順軍抄沒。
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讓他對大順招降他的誠意也產生了巨大懷疑。故而當李自成獲悉吳三桂叛變占領山海關的消息后,讓吳襄寫信規勸吳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變計也未取得效果。
身處大變革時代的吳三桂,其所做的決定考慮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而非某個人的影響。
故而無論是舅父祖大壽的勸降,還是父親吳襄的規勸均未起到原有的作用,故而我們可以推論因陳圓圓的影響而使其叛順歸清更不可能。
更遑論《圓圓曲》創作的背景是作者吳偉業憎恨吳三桂引狼入室,諷刺所寫的詩句。弄清吳三桂降清原因要回到那個時代,而非僅僅憑“沖冠一怒為紅顏”這一詩句。
陳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