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他是大明王朝不世出的著名將領!
戚繼光的祖上為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的將軍,因做出很大貢獻,被授予四品官職登州衛指揮僉事(一個衛大概控制5500人左右),世襲罔替。也就是說,戚繼光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家庭條件應該很富足,但恰恰相反,他的父親江南漕運把總戚景通(后官至神機營副將)為人清廉正直,明朝官員的俸祿又很低微,戚家家境很一般甚至可以說清貧。
父親的教育再加上不夠富裕的家庭,使戚繼光從小就很懂事,沒有富家子弟的紈绔,自幼勤奮好學,苦讀詩書,實在難得,這為其以后與只懂武藝不懂文墨的普通武將區分開來,發展也更為順暢。
他十七歲繼任登州(山東)指揮僉事后,先后輾轉薊門(天津薊州)、浙江,浙江是他功成名就的地方。在浙江,總督胡宗憲贊賞戚繼光的勇氣和才華,任命其為寧紹臺參將,此時僅二十八歲。經過幾次對倭戰役后,戚繼光認識到江浙兵勇不能勝任對倭戰斗,不服管教、臨陣脫逃現象嚴重,急需組建新軍。
向來貧困地區較富裕地區的人能夠吃苦,戚繼光著眼于從貧困地區的鄉民中挑出四千名士兵作為新軍首批兵勇,挑選極為嚴格:皮膚白皙嫩的不要,偷奸耍滑的不要,能說會道的不要,只留下那些老實、聽話、肯吃苦的人,因為這樣才能發揮出獨創“鴛鴦陣”的威力,這支部隊就是后來載入史冊的----戚家軍。
戚繼光對軍隊的訓練極為嚴格,對遲到的士兵要軍棍伺候,不服從命令的要嚴懲等等,但在士兵遇到困難的時候又能及時關心撫慰。總之,這是為將者統兵的慣用做法。戚家軍一經組建,就嚴重削弱了倭寇的囂張氣焰,成為倭寇的噩夢。
牛田之戰、林墩之戰、平海衛大捷、仙游之戰、臺州大捷等等抗倭經典戰役不斷上演,戚繼光終于功成就。從嘉靖三十八年至嘉靖四十五年,歷經十三年的倭寇之亂,終于在胡宗南、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通力合作下被平息。
明朝在制度設計,就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王朝,帝國的目的只在于維持政權穩定,兵力夠壓制國內叛亂即可,無意于領土擴張,這跟前朝發生的種種軍閥叛亂有很大關系。軍官在明朝明顯受到文官的打壓排擠。
張居正擔任首輔后,決心要重振帝國軍隊,極力推薦戚繼光總領薊州兵務(集政務、軍務于一身),整頓邊防軍,抵擋蒙古部落頻繁的騷擾,對戚繼光也無比信任,對部隊的人財物等則給予全力支持。戚繼光也懂得投桃報李。
張居正死后,戚繼光被調任為廣東總兵,重要性已不值一提,倒張運動開始后,被朝廷革職。他平素對朋友慷慨、豪爽,竟不留私財,賦閑在家后,一貧如洗,讓人扼腕嘆息。一代名將戚繼光于萬歷十五十二月十二日在貧病交迫中離開人世。
戚繼光的一生建立了輝煌的功業,對大明王朝的統治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視為民族英雄。同時,不僅仕途從僉事到參將、再到浙江總兵,再到統領邊防各省地區政務、軍務的總兵,做到有明一朝武將的極致(本朝是不允許武將擁有一省以上的兵力的);而且在文章方面的造詣也頗深:著有抗倭兵法《紀效新書》,著有軍事著作《練兵實紀》,著有詩文集《止止堂集》,卷入政治的漩渦又是很無奈的選擇。但他保家衛國、保護黎民百姓的初心理想始終沒有改變!
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