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海南中學是直屬海南省教育廳領導的省重點中學。其前身是私立瓊海中學,1923年由瓊籍教育家鐘衍林創辦,新中國建立后,學校由私立改為公辦,后數易其名,1959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88年海南建省后,改為現名并定為海南省重點中學。
學校創辦以來,海中人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繼往開來、勇于創新,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而又取得輝煌成就的發展道路,教育教學質量一直穩居全省各中學的首位、
科技創新教育、藝體教育、文化建設和校本課程建設等成績突出、特色鮮明,被譽為海南省基礎教育的一面旗幟,在全省各中學發揮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全國各中學的影響不斷擴大。
2007年被評為第一批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17年被評為首屆全國文明校園,學校的課程改革、科技教育、藝體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先后被評為全國或全省示范學校或先進單位。
學校在改革發展中不斷形成了深厚的、獨具特色的學校精神和文化品質:“尚德、睿智、唯實、創新”的校訓,“心靈自由、學習自主、行為自覺”的教育價值追求和“尊重規律、唯實創新、追求卓越”的辦學精神。
今后,學校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方向,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設文化先進、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高質量、現代化學校的目標前進,培養具有“健康陽光、好學上進、勤勞誠實、文明樸實”海南特色印記的優秀學生,創海南自貿港新標桿學校!
學校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辦學宗旨;“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弘揚個性,和諧發展”為辦學思想;“文化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特色亮校”為教育理念;“省內領先、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為辦學目標,注重追求高品質、高品位、高品格的校園育人環境,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學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示范學校”、“普通高中課改實驗學校”、“國家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科學教育基地”、“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海南省一級甲等學校”、“海南省人才建設成果顯著單位”等多項榮譽,便是對騰飛中的海南僑中最好的詮釋。
海南華僑中學是海口市屬省重點中學、海南省一級甲等學校,創辦于1938年,是我國最早的國立華僑中學,1992年被國家評為“中國名校”。學校分高中部、初中部、美麗沙三大校區,占地450多畝,具有國內一流的硬件設施,校園為現代建筑風格,配套完整,功能齊全。
學校現有約150個教學班,7000余名學生,配備了雄厚的師資力量,近600名專任教師中,中高級職稱接近八成,其中正高級教師6人,特級教師6人,國家級骨干教師11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的2人,省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教壇新秀近200人。名師薈萃。
學校現有卓越教師工作室3個、特級教師工作室6個、青年骨干教師助推站7個、名師工作坊5個。名師引領,輻射帶動了全校教師的專業成長。
海口市第一中學創辦于1951年4月,是新中國成立后海口市人民政府創辦的第一所完全中學。底蘊厚重。學校現有白水塘(高中)校區、龍華(初中)校區和南海(初中)校區,初中、高中教學班148個,學生7302人,教職工600余人。
建校以來,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形成了“全面發展 人文見長”的辦學理念、“嚴管理 有特色 出名師 育英才”的辦學思路,凝練了“厚德 博學 沈毅 致遠”的校訓、“樂學 善思 有恒 厚積”的學風和“嚴謹 民主 博學 愛生”的教風,教育教學質量名列海南省前茅,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
英才輩出。建校以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10萬余名初中、高中畢業生;6名學生榮獲海南省高考文科、理科總分狀元;僅2011年至今,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輸送了39名優秀學生。
海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成長起來的年輕的完全中學,坐落在碧海湛藍,椰風流韻的南海明珠——海口市。初中部毗鄰海口交通大動脈——龍昆南路;
高中部近海臨江,花團錦簇,綠草夾徑,濃郁的熱帶濱海風光,讓人流連忘返。功能齊全的教學大樓,寬敞舒適的學生公寓,高標準的運動場地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優越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也為學生成人、成才、成功提供了廣闊的人生舞臺。
春華秋實,學校“依托高師,以改革求發展,向管理要質量,靠教研上臺階,以開放提品位”的辦學思路取得豐碩成果,每年向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輸送了大批優秀學生,近三年,本科升學率均保持在80%左右,學生參加全國學科競賽有26人次獲得國家級一等獎。
海南省農墾中學位于海口市龍華區濱涯路19號,校園占地面積為162畝,建筑面積為88,641㎡。
學校南靠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北向濱涯路、金牛嶺公園,東臨省公安廳、電視臺、日報社等政府機構,西近海瑞文化園、西海岸等地標風景,自然高地,灌木婆娑,鬧中取靜。家長們都說,這里確實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
學校嚴格按照省教育廳的要求,從課程設置、課時安排、作息時間、作業量、陽光體育、班額控制、師資及功能室配置等諸方面,不超時,不超量,不超范圍,不超標準,也不準縮水,確保素質教育方針得到最圓滿、最有效的實施。
海口市瓊山中學創辦于1913年4月15日,如今的海口市瓊山中學與時俱進,在創新中發展,校園桃紅李艷、生機勃勃,師資力量雄厚,教育教學管理科學,教育理念先進,教風學風淳正,現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培養的學生,很多考入清華、北大等全國著名大學,至今已培養出了41名清華、北大學子,有一大批的校友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進入21世紀后,學校高考成績連創新高,高考升學率連續提升,多次榮獲海口市“高考成績突出獎”,名居省、市重點中學前列。各類學科競賽也屢獲大獎。
學校的素質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藝體特色項目在海南乃至全國享有盛譽。學校排球威震中國、世界中學排壇,男排曾三奪全國冠軍,一次亞洲冠軍;
女排也曾三次勇奪全國中學生沙灘排球錦標競賽第一,一次世界季軍。學校文藝隊在國家、省級、市級的各類比賽中多次榮獲一等獎。美術特長生參加全國青少年書畫展多次榮獲金獎。豐碩的辦學成果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海口實驗中學是1992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新建,1994年開辦的一所公立高中重點學校。2001年獲得首批海南省一級學校稱號,2006年獲“海南省一級甲等學校”稱號。
2006年獲首批“海南省校本培訓示范學校”稱號。2006年9月,初中部建成開學。至此,海口實驗中學已發展成為一所國立公辦的完全重點中學。
海口實驗中學以“開放、文明、和諧”為辦學目標,堅持“以生為本,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注重學生個性和全面的發展,扎實推進素質教育。
“低進高出、高進優出、全面發展”的教學特色,“互動的課堂、活躍的師生、愉悅的校園”的辦學特色贏得社會的廣大贊譽。
學校先后獲得“海口市平安校園創建先進單位”“海南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學校”“海南省五四紅旗團委”“海南省六五普法先進單位”“海南省文明校園”“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子課題示范校”“海南省雙五百人才工程師資培訓項目先進基地學校”等榮譽稱號。
海口四中是海口市教育局直屬的全日制普通中學,創辦于1958年。原為初級中學,1968年改為完全中學,2016年被評為海南省一級甲等學校。
建校以來,先后有12人擔任校長,現任校長、黨委書記為尤斌同志。學校薪火相傳、弦歌不輟,為海口市的基礎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學校現有93個教學班,其中高中48個班,學生2547名;初中48個班,學生2326名;
在職在編教職員工399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正高級老師1人,高級教師98人,一級教師178人,省、市級骨干教師50人。教師業務素質過硬,師德高尚,學科及年齡結構合理。
學校按照教育部頒布的標準建設,校園環境優美,辦學條件完善,教師隊伍結構合理。
建有教學樓、行政辦公樓、實驗樓、體育館和塑膠田徑運動場等,配備計算機教室、多媒體大教室、電子閱覽室、高速寬帶校園網、圖書室、音樂室、舞蹈室、美術室以及各學科功能實驗室,各種教學儀器設施齊全。
學生公寓樓可滿足1800名學生住宿,教室和學生公寓均設有空調近年來,學校加強了信息化建設,在全省率先引進“大數據精準教學”平臺。
通過大數據分析指導精準教學,配置了數字校園文化展示屏、海量的電子圖書閱讀機、展示班級文化的電子班牌、教學一體機,新建常態錄播系統、微課錄播室、IS智慧教學平臺、配置3D打印機的創新實驗室、校園科普氣象站。這里是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理想地方。學校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先進,師資隊伍精良,學生素質全面,管理科學高效
海口市第十中學,是海口市教育局直屬的一所全日制初級中學,海南省實驗教學示范優秀學校,社會公認滿意學校,海口市一級學校,海口市文明學校,海口市規范化學校。
據2021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師182名,實驗教師40名,中高級教師105人,省級骨干教師15名,市級骨干教師45名,學科帶頭人2人,省市級教學能手9名,省市級教壇新秀8名。
全校教師獲國家級獎勵100多人次,有30多人次獲得國家、省、市的“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稱號
海南省國興中學,籌建于1989年秋,是海南省教育廳直屬重點中學,坐落于海南省海口市;于2001年通過了海南省教育督導評估團組織的辦學水平檢查評估,成為省內首批“完全中學一級學校”,2006年通過省一級學校辦學水平復查評估,被評為“海南省完全中學一級(甲等)學校”。
國興中學擁有教育教學設施和優美的校園環境。各班教室、各學科實驗室及專用教室均建成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教學設施齊全,圖書館藏書豐富。校園內綠樹成蔭,建筑物錯落有致,環境優雅,國興中學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式學校。
在職教師中,1人攻讀博士,6人具有研究生學歷,48人參加研究生課程班學習結業。近60名教師先后參加了心理咨詢師的專項培訓與全國統考,現已有2人獲得二級咨詢師資格,40人獲得助理咨詢師資格。
張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