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中國民間,向來流傳著一種散布很廣的傳說:秦始皇時期,派徐福赴東海采集仙藥,由于沒能找到,徐福一去不復返,便留在了日本。隨他同行的童男童女們便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現在的日本。
這個傳說并非空穴來風,據考證,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同時,東方朔在《海內十州記》中也有所記載。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于泰山封禪后,乘興繼續東行,到達了芝罘島(今煙臺芝罘島),見大海一望無際,云海間山川人物時隱時現,頗感驚奇,對東海產生了無限的神秘感。徐福揣摩到了秦始皇的心思,趁機進言:東海有三座仙山,山上有仙人居住,可以尋到長生仙藥。
秦始皇大為高興,立刻派徐福前往,然后靜待佳音。可幾個月過后,等來的卻是徐福的空手而歸。一心想求長生不老的秦始皇不甘心失敗,再次派他出海,并根據徐福的要求,增派三千童男童女及工匠、技師、谷物種子等,組成了一個龐大的船隊。
可這一次出海,徐福連同那些童男童女,便再也沒回來。
日本紀念徐福的雕像
那么,徐福是去日本了嗎?民間所傳說的日本人就是那三千童男童女繁衍的后代,是真是假呢?
一,可以肯定的是,徐福確實到了日本。
徐福到了日本,帶去了中國的“百工之事”——包括漢字、中草藥、谷物種植技術及其它技藝,并促生了日本“彌生文化”的誕生。
在徐福到日本之前,日本仍處于原始社會狀態,“茹毛飲血”,沒有文字和農耕。徐福給日本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他們從未見過的各種草藥,被日本人稱為“農神”。
根據出土的文物考查,現今在日本有徐福的遺跡有五十多處。在日本新宮,有徐福墓,還有許多以徐福名字命名的商品,比如”徐福藥”、“徐福酒”等,并且,每年還會象我國紀念屈原一樣,舉行“燈祭”等活動,以紀念徐福。
從以上敘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徐福到日本之前,日本的島上已經有人居住。
還有,徐福帶著那些童男童女的確到了日本,并且這些人在那里留下了后代——也就是說,日本人有一部分是中國人的后裔。但同時也否定了另外一個問題——日本人并非都是徐福等人繁衍產生的!
二,那么,日本人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存在的呢?
(1)神話傳說。
如同我國“女媧補天”的故事一樣,關于日本的起源,也有許多美好的傳說。
在眾多的傳說中,最被日本人認可的是“天神”之說。先是有五位別天神,然后又出現了七代大神——最后一代是一對兄妹,分別叫“那歧神”和“那美神”,兄妹結合,成功地創造出八個孩子,成為八個島嶼——形成了今天的日本列島,這就是日本著名的“八子化島”傳說。
后來,“那歧神”生出來一個美麗女神,名叫“天照大御神”,統管日本列島。大御神的重孫神武天皇在這塊土地上即位,成為日升之國的第一位皇帝。
所以,日本人將天皇看做是大御神的后裔,實行世襲統治,將國家稱為“神國”,祭祀場所叫做“神社”或“神宮”。
當然,這個神武天皇只是傳說,象我國的“女媧造人”一樣,是日本人心中的一種圖騰信仰。
日本的神社
(2)真實起源。
根據地質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在冰河時期,日本列島曾與亞洲大陸相連,現在的日本海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內陸湖,直到一萬多年前,由于地殼變動,海面上升,才形成了今天與大陸隔離的群島。
也就是說,在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日本諸島與亞洲大陸、各島與島之間是完全隔離開的。按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不可能與大陸進行交往,島與島之間也是處于孤立狀態。他們用各自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創造出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獨特的島國文化。
漢倭奴國王印
(3)原始積累。
公元前三世紀末期,隨著大漢帝國的興起,把鐵器和農耕文明傳入朝鮮半島,又從半島渡過海峽,進入日本九洲島。從此,外來文化進入日本,并且逐漸在各島發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了除北海道外的日本全境。
隨著農耕文明的普及,日本逐漸擺脫了之前依賴狩獵,或者依靠自然環境獲取少量野生農作物的生活。他們開始學會耕種和灌溉技術,糧食成為人的主食。
當糧食有剩余時,便建起了架得高高的糧倉儲存起來——后來,由糧倉的樣式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祭祀宮殿,祭奠心中重要的神靈。這種高架式糧倉,也是日本神社的起源。
日本人古代的糧倉樣式
同中國的古代社會相似,日本的農耕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后,便產生了貧富差距和貴賤之分。漸漸地,有了族長這樣的首領,同時也就有了被統治的民眾,慢慢形成了由族群形成的一個個國家。
(4)倭國的形成。
當時形成的所謂“國家”,只是遍布各個島上的一個個族群,與現在的“日本”國尚有很大的差別。
《漢書》載:“樂浪海(日本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可以看出,東漢時期,倭人分成一百多個小國,并每年都來中國進獻。
在今天,如果把日本人稱代“倭”,他們肯定覺得有貶損之意。其實在古代,“倭”是日本人的自稱。I784年,福岡縣的志賀島出土了一顆金印,上有蛇鈕,刻有五個隸體字“漢倭奴國王”。經考古證實,這枚金印是漢光武帝在公元57年,對前來朝貢的倭奴國王所賜的那枚印章。后來,在曹魏時期,也賜給卑彌呼女王一枚“親魏倭王”金印。
日本卑彌呼女王
出土的金印
(5)大和民族的產生。
就在島上諸國與中國頻繁往來之際,在本洲島的中部,一支被稱為“大和”的群體迅速崛起,并在隨后的一百多年間統一了諸島。
大和服飾
(6)日出之國。
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日本經過長期對中國技術、文化的吸收,政治、經濟得到迅速地發展,國家實力逐漸增強。這時,倭國國王開始對“倭”的稱號感到不滿,決定重新為國家命名。
相對于他們所敬仰和依賴的中國來說,他們認為居于東方,是日出之處。于是,他們開始以“日”字代囯名。而“日本”是從日之國逐漸地演變而來的,意為“日出之國”。
到了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后來,通過大化改革完成了日本全境的統一。為了和以前的大和政權有所區別,將國名正式改為“日本國”。
《新唐書-日本傳》載:咸亨元年(唐高宗年號,公元670年),倭國遣使入唐,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由此可見,直到唐高宗以后,日本才有了現在的國名。
日本的祭祀場所
小結:經過漫長的演變,日本由多個孤立的小島,形成了由大和民族為主體的統一國家,期間無不烙下了中國的印跡。
無論是徐福東渡還是鑒真東渡,都給日本帶去了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正是靠汲取這些現成的文化成果,日本自身才得以快速地擺脫愚昧,并通過后期的的“明治維新”,逐漸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發達國家。
何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