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篇文章木叔不分析他訪華的前因后果,而是談談歷史,或者說寫一篇常識,為何中國人管巴基斯坦叫“巴鐵”?
木叔第一次見到“巴鐵”的稱呼,是在網絡文章里,本意是“巴基斯坦鐵哥們”。所以,很顯然這是網友或者民間對中巴關系的稱呼,此前并沒有進入官方的話語體系。
如果類比的話,這就類似很多軍迷,喜歡把中國稱作“我兔”一樣,這不僅沒有貶義,反而覺得有種親切感。
但是,木叔觀察到,近些年來“巴鐵”這個稱呼隨著中巴關系越來越好,也逐漸被官方媒體所認可,這個詞從民間走向官方話語體系。
比如曾經探查過一些資料,看到2015年官媒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就公開用“巴鐵”來報道兩國關系,除了用“巴鐵”這個詞形容中巴關系之外,中國官媒還用“全天候伙伴”來形容兩國友誼。這就意味著“巴鐵”,基本等同于“全天候伙伴”。
更有意思的是,官方媒體對巴基斯坦寄予厚望——《人民日報》在報道此訪時專門提到,兩國關系未來也將非常友好,“鐵會變成鋼”。
巴基斯坦方面當然也了解到中國民間對“巴鐵”這個稱呼的發明與熱衷,木叔接觸過一些巴基斯坦官員用中文說“巴鐵”就是一個例子。
另外,翻看巴基斯坦的主流媒體《黎明報》的網絡新聞,能發現只要報道涉及到中巴關系的文章,它們的記者多次用Iron Brothers,Iron Friends,Ironclad Friendship等來形容兩國關系,意思與中國人所言的“巴鐵”是一樣的。
木叔之前做媒體的時候,做《春山談話》訪談節目,采訪了很多外國駐華使館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巴基斯坦駐華官員。他就在訪談里對“巴鐵”的定義是鐵哥們、自己人。用他的原話說:“巴鐵”就是自己人的意思。
他說之前來中國,和中國人彼此稱呼鐵哥們,最近幾年說“巴鐵”比較多。
——“巴鐵”是90后發明的一個語言,因為網絡上“巴鐵”比較普遍,以前我在80年代來中國,那個時候網絡還沒有這么普及,那個時候我們只是叫鐵哥們,現在“巴鐵”更普遍了。
記得木叔問他,平時和中國官員接觸的時候,對方會不會叫“巴鐵”?他的回答很干脆:是的!經常有。
和中國與巴基斯坦雙方認知的“巴鐵”不太一樣,西方媒體對中巴友誼有不同看法。
木叔了解到,幾年前美國著名的《外交政策》引述全球知名調查機構皮尤研究所的研究結果,專門針對中巴關系寫了一篇文章。
皮尤對中國人和巴基斯坦人分別作了“如何看待對方國家”的調查。結果是78%的巴基斯坦人喜歡中國,但只有38%的中國人喜歡巴基斯坦。
之所以產生這個結果,外國的專家學者的分析是這樣的——
巴基斯坦對中國的需求與中國對巴基斯坦的需求并不等同。
換句話說,相對中國需要巴基斯坦而言,巴基斯坦對中國的需求更大,中國人的選擇余地更多。
木叔注意到,這篇文章和這個分析列絕了一些中國受訪者對巴基斯坦的感受,其中包括貧窮、暴力事件多,政府管理能力差等,顯然,這些現實對中方民間對巴基斯坦的認知產生了影響。
此外,木叔也認為,如果探究歷史的話,“巴鐵”這個稱呼最初還是從軍事角度考慮的,后來含義出現了延伸。
中國和巴基斯坦在1951年就建立了外交關系,雙方發展一直比較平穩,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中印沖突后,巴基斯坦的戰略地位凸顯。
之后巴基斯坦逐漸也成為中美交流的渠道,雙方形成了一種互有所需的戰略關系。“巴鐵”才逐漸更鐵。
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