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268年(元至元五年、南宋咸淳四年),元庭設置河南行省,治所治汴梁路(即河南開封)。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意味著行省制度的開端,也是開封作為省會歷史的開端。至1954年10月,除了抗日戰爭時期因戰亂而遷移省會,開封一直是河南省會。
開封歷史悠久,筆者不做過多贅述,八朝古都四個字足以說明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然而,以1954年10月為節點,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開封也隨之失去了省會地位。以史為鑒知興衰,筆者為大家說一下開封為何失去了省會地位的深層次原因。
其一、交通劣勢;
1903年,河南交通史上發生了兩件大事,都與鄭州有關,分別是蘆漢鐵路黃河大橋的開工建設與《汴洛鐵路借款合同》、《汴洛鐵路行車合同》的簽訂。
1906年4月,鄭州黃河鐵路大橋在比利時的主導下,經過2年多的施工得以正式運營。1909年,汴洛鐵路修建成功。
由此,鄭州成了一個蘆漢鐵路與汴洛鐵路的交匯城市。蘆漢鐵路就是現在的京廣線前身,而汴洛鐵路就是現在的隴海線前身。清庭或許早已重視到了鄭州的特殊地位,于1903年將鄭州升格為直隸州。
直隸州的政治地位有多高?大概相當于現在的省轄市,與開封府屬于平級關系,這也是一個鄭州交通優勢抬頭的信號。
清朝滅亡后,鄭州憑借交通優勢發展得有聲有色。建國初期,鄭州已經是一個交通樞紐城市。與此同時,開封的交通優勢并不明顯。
其二、地理位置偏離河南省中心位置;
開封與江蘇省會南京的地理位置相似,都是偏離本省中心位置。令人遺憾的是,地理位置靠西的南京依舊是江蘇省會,而開封則失去了省會地位。究其原因還是在于,開封地理位置偏東還是因為交通優勢不夠明顯。
圖|開封地理位置
在元明清時代,“經濟時速”最高的交通方式莫過于水運。彼時,開封地理位置偏東占的是漕運優勢,一則便于運糧,二則便于運兵,這在冷兵器時代優勢語無倫次。
此一時此一時,清末民初鐵路異軍突起,對漕運造成了降維打擊。在這一背景之下,開封偏東的地理位置反而成了弱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開封是成也地利敗也地利。
其二、黃河水患;
開封段黃河水患極為嚴重,是出了名的“懸河”,河床高于市區地面,最高處達到了10米。
究其根本,黃河在出鄭州邙山之后,抵達開封就是一馬平川,泥沙不斷堆積,河床就被不斷地墊高。開封自南宋初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黃河在其境內決溢多達338次,洪水圍困次數多達15次。
鄭州則不一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黃河中下游分界處位于鄭州桃花峪,自桃花峪向東的黃河,依山而過。鄭州西邊的邙山,束縛住了黃河,黃河水患的問題也就不像開封那般嚴重。
其三、經濟結構;
鄭州憑借交通優勢,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新興城市。機械、軍工、紡織、煤炭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日用化工、印刷、印染、卷煙、金融等行業發展空間大。特別是紡織業,一直是鄭州的強項。
鄭州的煤、鋁土、耐火粘土、石灰巖等礦產資源,具有蘊藏量大、、分布廣、開發利用價值大的特點,能夠支撐起重工業的發展。建國初期,鄭州的經濟結構比較合理,又有交通優勢加持,成為了河南省的經濟中心和全國重點建設城市。
開封則不一樣,經濟結構主要以農副產品資源為主,而礦產資源則相對缺乏。就經濟結構而言,開封明顯不及鄭州。換言之,開封的經濟輻射能力不足以帶動全省經濟發展。
綜合多種因素,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開封貴為八朝古都,服務于全省發展大局,將省會地位讓位于鄭州……
何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