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手的第二個指頭為什么叫“食指”?
食指介于大拇指與中指之間,稍短于無名指,是人的手指中第二靈活、常用的手指。但是“食指”的命名和拇指、小指、中指似乎有些區別。它與食指的大小、位置無關,但是看字面意思好像與食物有關。
其實,食指最早還真的和吃有關,但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習慣用這個指頭試探湯水、食物的冷熱、味道,然后放到嘴里嘗一下。
古人這樣做并不奇怪,因為上古時代的人們是不用筷子的,是直接用手抓東西來吃的。因此,古人專門將這個手指稱作食指。
食指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時代的《左傳》,《左傳·宣公四年》記載:“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原文中還衍生出“食指大動”和“染指”這個詞語。
典故來源:
春秋時期,鄭國有兩位公子,一個叫公子宋,一個叫子家。一天早晨,他們一起上朝時,公子宋的食指忽然動了一下,他便跟子家說:“看來今天又要有好吃的了,不知道今天可以嘗到什么美味?”
就在子家半信半疑時,聽見內侍向廚房說:“昨天楚國派人送來一只大鱉,鄭靈公下令煮來讓文武百官一同品嘗。”兩人聽到這番話,不禁笑了起來。鄭靈公問他們什么事情如此開心,子家趕緊向鄭靈公說明公子宋食指挑動果然靈驗之事。
鄭靈公聽完后,也笑了笑說:“公子宋的食指靈不靈,還得通過我這一關呢!”后來鱉羹分配到公子宋時剛好分完。
鄭靈公就大笑說:“這回你的食指不靈了吧!”沒想到公子宋竟然走到鄭靈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鼎里,沾湯來嘗一下,并說:“誰說我的食指不靈,我不是嘗到美食了嗎?”(這就是“染指”的來歷)
鄭靈公看到公子宋在文武百官面前竟敢如此膽大妄為,藐視國君的權威,非常生氣。
此時,鄭靈公已心生殺意。后來借著一些理由,鄭靈公想要派人把他給殺了,沒想到公子宋先發制人,殺了鄭靈公。公子宋一定沒有料到,他靈驗的食指雖然讓他品嘗到了美食,卻也讓自己最后背負了弒君的惡名。
為什么公子宋只是用手指“沾染”了一下鼎中的鱉湯,鄭靈公就差點把他殺掉呢?這是因為鼎在先秦是權力的象征,任何人不經君王的允許隨意沾取鼎中之物,就是對君王權力的覬覦,是對統治地位的挑戰。
因此,人們用“染指”來比喻牟取非分的利益。這場變故后,鄭國大亂,公子宋最終也被殺,暴尸于朝。
如此看來,食指與食物之間還真是有著莫名深厚的淵源呢。
二、勾手指表示對自己說的話負責,那么勾手指是怎么來的?
小孩子喜歡勾手指發誓,他們常常勾著手指,同時一本正經地念道:“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鄭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諾言,說話算數。情侶間耳鬢廝磨,浪漫之余,也喜歡勾著手指說一番海誓山盟,以見證忠貞不渝的愛情。
這種勾手指發誓的來歷并沒有確切可信的資料,以至有人以為,勾手指是從西方引進的,源于西方一個男女雙方勾手指所引發的愛情傳說。這個說法看似確鑿,卻因為缺少事實依據而很難使人完全信服。
推敲勾手指的來歷,可能與手指的作用有關。指,具有“旨”的含義,代表著個人的內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交流內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國人有指天為誓的發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盟誓中,手指既要鄭重其事的簽名畫押,有時還要割破手指,歃血為盟。有鑒于此,人們便簡單地以勾手指表示約誓,同時借手指溝通表達互相心意的印可,有時還將兩人的大拇指相摩擊當作蓋章簽名并以此為證。
馬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