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義烏市,是浙江省金華市的一個縣級市。雖然只是一個縣級市,但義烏這個名字卻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甚至比地級金華市還要有名一些。
義烏,是一座建在市場上的城市。圖片上部的建筑群即為國際商貿城,遠處的最高樓為義烏世貿中心
義烏人憑著幾乎與生俱來的商業基因和長期的商業探索,將義烏打造成為了銀河系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義烏是如何崛起的呢?
—01—浙江之“心”
義烏市位于金衢盆地東部,地理上位于浙江省的幾何中心位置。
義烏東、南、北三面環山,義烏江從東向西穿城而過。義烏江的向西的流向與中國江河向東的主流相悖,仿佛預示著義烏人敢于“逆流而上”的剛勇性情。
向西流淌的義烏江
在義烏,中低山和丘陵的面積占到百分之90以上,耕地則多為質地黏重的黃土和紅土,保水保肥性都很差,不利于農業種植。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經商成為了義烏人唯一的出路。
—02—雞毛與糖
很難想象到,義烏人經商竟然是從雞毛與糖開始的,而且是用熬制好的紅糖去換雞毛、鴨毛、鵝毛。
義烏最早的“小商品”竟然是雞毛
義烏江邊,適宜糖料作物甘蔗生長,義烏人便在江邊大量種植甘蔗。有了甘蔗,就可以制糖,義烏人憑借精湛的制糖技藝制作出紅糖。
義烏的土法制糖。這項技藝從宋代開始就已在義烏流傳,是本地人的看家本事。
“糖擔”(義烏挑擔郎的別稱)們挑起貨擔,搖著手上的撥浪鼓,出沒于山區、農村和街巷之間,用紅糖去換取雞毛、鴨毛和鵝毛。
禽類羽毛被義烏人帶回家,與草木灰、人畜糞便等一同制成“塞秧根”的肥料,逐漸改善了土地瘠薄的問題;質量上乘的羽毛,則被用來扎成雞毛撣子,作為這條“產業鏈”用以盈利的副產品。
隨著“糖擔”隊伍不斷壯大,義烏逐漸形成了以撥浪鼓為“圖騰”,分工組織明確的“敲糖幫”。 “敲糖幫”的業務不再限于雞毛和紅糖,而是轉向義烏山區一直短缺的小日用百貨。義烏小商品的故事,大概從這時候就開始了。
—03—“銀河系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
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這為有著經商基因的義烏人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
1980年,出于恢復當地傳統民間商業的考慮,當時的義烏縣政府在“雞毛換糖”的發源地廿三里頒發了7000余份《小百貨敲糖換取雞毛什肥臨時許可證》形成了最初的鄉間小市場。
從“稠城鎮小百貨市場”到“世界小商品之都”
1982年,縣委書記謝高華以烏紗帽作保,力排眾議,在湖清門附近,開放了“稠城鎮小百貨市場”。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橫空出世,一個商業傳奇從此開端。
到今天,三代義烏人經歷了五代日新月異變化的市場,義烏意圖從過去國內生產、遠銷海外的出口貿易,轉向“買全球,賣全球”的轉口貿易。以“自貿特區”為核心的第六代市場正蓄勢待發。
蓄勢待發的義新歐班列,你收到過自浙江義烏的快遞嗎?
劉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