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雖然人們都期待著“可控核聚變”能夠盡早實現,但是“核”曾為人類帶來的陰影一直揮散不去。比如曾經發生過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直到今天,當時造成的污染依舊影響著附近的環境和生態。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遺址
如今的切爾諾貝利表面上看著“歲月靜好”,但是其內部形似象腳的熔毀爐芯,卻顯得不是那么安分。
那么,這個神秘的“象腳”到底有多恐怖?為什么它時隔多年還會復燃呢?
令人心驚的“象腳”
首先我們先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發生于上世紀末期的慘案,故事是從1986年凌晨的巨大火光開始的。
當時位于那一時期蘇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基輔市北郊130多公里外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爆炸,附近生活的許多人都聽到了巨大的轟鳴聲。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時的畫面
這并不是一場普通的爆炸,因為是核電站內反應堆失控導致的。根據事故調查結果來看,當時工作人員違反了相關制度,使冷卻系統失效,而堆芯的溫度就變得越來越高,最終發生了大爆炸。
由于中子流引起了燃料核分裂,最終大量的放射物質都跟著爆炸外泄,反應堆燃起的火焰甚至達到了30多米,讓不少人都印象深刻。
正在燃燒的核電站四號機組
當時住在核電站附近的人們并未意識到這個火焰雖然不能將遠處的自己燒死,但卻是真正的死神,因為放射性物質隨著爆炸完全被釋放了出來,這種看不見的東西正在殺死附近的圍觀者。
因為這場爆炸相當于同時投放了500顆“小男孩”,噴出了將近190噸放射性物質和8噸放射性燃料,致使幾百萬人都遭受到了輻射的侵襲。
當時去救火的消防隊更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直面了核輻射,此外還有核電站內的工作人員、其他抵達現場的營救人員都被恐怖的輻射影響了,就連附近的居民也一樣。
切爾諾貝利事故核輻射范圍示意圖
為此,當時政府緊急疏散了生活在附近的人,并且將附近的區域全都設定成了禁區。
2005年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衛生組織和烏克蘭等的聯合報告顯示,該事件中死亡人數約為9000,事故周圍6萬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受到污染,數百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
被遺棄的普里皮亞特村莊
哪怕距離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了48年之久,核事故遺留下來的許多問題依舊沒有完全得到解決,比如廢棄的核材料和殘骸,都需要研究人員定時檢測。
所以如今仍然有少量的工作人員和科學家在切爾諾貝利附近活動,他們正在努力地撫平這段歷史帶來的影響,并且還要謹防“融毀爐芯”死而復生。
如今的四號核反應堆控制室
咱們在上文中提到由于冷卻系統失效,導致堆芯溫度升高,最終發生爆炸。
而這場爆炸當中產生的恐怖高溫也使得堆芯都被融毀,大家可以將其的形態當成“巖漿”,總之這個堆芯在熔化之后不斷地腐蝕著地面,最終凝固的造型就像是大象的腳,因此人們也將其稱為“象腳”。
象腳位置示意圖
如果說當時隨著爆炸散播出來的輻射物質已經很強了的話,那么這個形似象腳的融毀爐芯就更像是“萬惡之源”,它周圍的輻射量直到今天依舊十分恐怖。
根據資料來看,爆炸發生半年之后,曾有人前往象腳附近進行輻射測量,發現那時象腳附近的輻射值都高達一萬多倫琴,這是什么概念呢?
根據人體可以承受的極限來看,7000到10000倫琴就相當于全身輻射了,可以置人于死地。而此處一萬多倫琴的數值,就像是隱形的閻王,僅僅三分鐘內就可以將人殺死。
放射性輻射對人體的危害示意圖
即便你察覺到了不對勁兒,及時離開了現場,但是核輻射對你體內細胞的傷害已經形成,接下來它會慢慢剝掉你的皮膚,使你陷入無盡的痛苦當中,直至死亡。
毫無意外,這個融毀的爐芯是當時非常恐怖的存在,但好在當時有一群極具奉獻精神的煤炭工人,冒著生命危險和高溫在爐芯的底部挖通了一個隧道,并且在爐芯不斷下滲的位置下方修了冷卻層。
事故清理人員的紀念碑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一直在“吞噬”地面的高溫爐芯還是漸漸冷卻凝固了。但是冷卻并不代表輻射消失,只能說輻射沒有以前那么強烈了而已。
總之輻射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下降,相較于從前的一萬多,現在的幾千或許看著已經相當不錯了,但是依舊會對人體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所以上世紀末期,輻射專家阿圖爾·科涅夫的到訪并且為爐芯拍下了照片,從照片可以看出,他在拍攝時皮膚似乎就已經出現了被灼紅的跡象。
正在拍攝照片的阿圖爾·科涅夫
人們除了關注這位攝影師的安危以外,照片上象腳的詭異情況也讓十分警惕,因為象腳看起來像是仍在燃燒。不過這之后阿圖爾曾專門辟謠,這是因為拍攝光線造成的。
但是并不否認象腳可能會復燃,因為它附近的高溫昭示著其內部的燃燒依舊沒有停止,并且人們用來封鎖象腳所建造的核石棺在經歷了雨水的侵蝕之后,也不再那么牢固了。在這種情況下,象腳確實有著復燃的可能。
早在2003年,俄羅斯的《獨立報》就報道說,切爾諾貝利石棺年久失修,隨時有崩塌的危險。如果石棺出現了崩塌或是破裂,后果將是嚴重的,石棺內數量驚人的放射性物質將會再次釋放到空氣中,整個歐洲再次面臨著被污染的危險。
覆蓋在四號反應堆上的石棺
事實證明,在雨水的影響下,這個熔毀爐芯的情況確實不妙。所以當時政府立即派出了工作人員,在原有的基礎上又修建了加厚的保護措施,可是在修建的前期和修建的過程中,依舊有水從縫隙中進入了象腳所處的位置。
由于在地下,又不通風,就導致這里非常的潮濕。
而潮濕對于象腳的復燃十分有利,所以根據2021年的監測數據來看,這個房間內的中子濃度明顯升高。
工作人員在檢查核電站區域內的輻射水平
科學家認為,如果說它繼續升高達到了某個限值,使得整個象腳完全復燃也不是沒有可能,屆時,核輻射的陰影將再度籠罩這片土地。
實際上,當我們從相關的紀錄片以及經歷了該事故的人們的發言就能看出,切爾諾貝利帶來的陰云從未消失,這并不是“短痛”,而是深入骨髓的長痛。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附近的“幽靈城”
首先就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帶來的污染并未消失,雖然隨著時間輻射的情況不像最初那么嚴重了,但是輻射依舊影響著被封鎖區域生物的生存,對此總有人聲稱在這里見到了變異的生物。
而且除了核污染嚴重的區域被封鎖,一些有污染但較輕的地方都有人生活了。雖然這里的輻射劑量不會在短期之內置人于死地,但是長期暴露在輻射之下,患癌的幾率明顯更高。
在污染區內生活的居民
當然窮苦的人民也沒有辦法做出選擇,因此許多人未到年老就已被癌癥折磨。
此外,人們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根據米哈伊爾·列舍特尼科夫在《戰爭心理學:從局部戰爭到核戰爭》中的描述來看,這些在和平時期遭受如此恐怖災難的幸存者,其實心理上是不健康的,相較于其他人他們顯得十分消極。
不愿離開家園的村民
最后就是仍舊在蠢蠢欲動的熔毀爐芯,假如它在未來真的全面復燃,那么在核電站附近的輕污染地區肯定會再度受到影響。不僅如此,封鎖區域內生活的動物們也會受到影響,那時,災難將卷土重來。
何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