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逝者遺體火化后,什么時候下葬最好?骨灰下葬前如何挑選下葬的日期?關于骨灰下葬時機的問題,天順祥編輯根據民間安葬習俗及下葬日期的選擇簡要回答如下。
傳統民間安葬的方式
民間傳統的安葬方式有熱灰葬、七里葬、圓滿葬、黃歷(老黃歷)葬和節日葬。接下來根據逝者火化日期及安葬吉日的確定,具體闡述一下什么是熱灰葬、七里葬等。
熱灰葬:熱灰葬一般選擇在遺體火化后3-7日內安葬,民間“熱灰葬”的盛行與傳統“入土為安”的觀念有關。民間傳統觀念認為,逝者早入土就可以早為安,所以為了讓逝者盡快入土為安,部分家屬往往會采用“熱灰葬”的方式安葬逝者。
七里葬:七里葬一般選擇在遺體火化后,從第7日往后推到第49日,也就是要求把骨灰在8日-49日內安葬。由于“熱灰葬”時間上顯得比較倉促,部分陵園公墓連立碑刻字都來不及準備,因此大部分家屬選擇在“七里葬”日期內安葬逝者。
圓滿葬:圓滿葬也叫“祭日葬”,也即逝者去世一周年祭日、兩周年祭日或三周年祭日里安葬。圓滿葬寓意逝者從生到死圓滿地畫上了一個句號,實現生命的徹底回歸。
值得注意的是“圓滿葬”不適合非正常死亡的逝者,只有自然死亡的老人,尤其年齡比較大的高齡老人的安葬日,可以選擇在祭日里安葬。
打算采用“圓滿葬”的家屬,建議在安葬之前先把骨灰寄存至陵園或公墓的骨灰堂內,等到周年祭日的時候再取灰安葬。
黃歷葬:黃歷葬是民間最常見的安葬方式,也即喪屬根據老黃歷的日期,看哪一天顯示“宜安葬”三個字,則這一日就被視為黃道吉日。
節日葬:節日葬是根據我國傳統24節氣或重大傳統節日而選定的安葬日期,這些傳統節日在中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因此常被人們用來當作逝者安葬的黃道吉日。那么中國哪些傳統節日適合安葬呢?
中國適合安葬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第一、上元節:上元節也叫元宵節,即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人們在元宵節這天,會迎來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元宵節被視為大官賜福的日子。早在漢朝時期人們就把元宵節作為吉日,時至今日人們習慣上在元宵節里祭祀祖先、祈求福祉。
第二、中元節:中元節也就是陰歷的七月十五,民間習慣上稱之為“鬼節”。這一天是地官赦罪的日子,把逝者骨灰選擇在中元節安葬,有為逝者赦罪的寓意,以免去逝者在陰世的痛苦。
中元節在中國民間也是傳統的節日,這一天人們帶著祭品到祖先墳頭去祭掃。遠在外地的親人通常會在所在城市的十字路口為逝去的親人送去之前以表祭奠。
第三、下元節:下元節在陰歷的十月十五日,據說下元節這一天是水官解厄的日子。關于下元節《中華風俗志》:“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也即這一天是水官解救有厄運的亡靈的日子,民間在這一天要做道場、法事,以祭祀死去的亡靈,并祈求水官排憂解難。
第四、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其和中元節、陰歷十月一一起被稱為民間的“三大鬼節”。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好日子,現在已經被國家列為“法定假日”,因此選擇在清明節期間安葬,更有利于新墓穴在萬物復蘇的日子里形成新的吉氣。
第五、冬至節:冬至節為進九的開始,過了冬至節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這一天陽氣開始上升,有利于新墓穴在以后的日子里獲得更多日照,因此說冬至日是一個適合安葬的黃道吉日。
最后、大寒節:大寒是二十四節氣里最后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大地將漸漸回春,預示著年輪的結束與開始。
大寒這天人們一邊忙著過年,一邊不忘祭祀祖先和各種神靈,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們在大寒日安葬逝者,寓意新一輪生命的開始,也即逝者獲得了重生。
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