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東周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 稱為戰國時代。
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始。
春秋五霸的兩種說法
說法一: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說法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1.齊桓公典故
齊桓公是春秋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擴充疆界,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典故:管鮑之交、長勺之戰、尊王攘夷、老馬識途。
2.晉文公典故
退避三舍(城濮之戰):晉、楚兩國在衛國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 。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后退,避楚軍鋒芒。子玉卻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最終楚軍大敗。
秦晉之好:秦、晉二國世代聯姻,后遂以秦晉之好代指兩姓聯姻的關系。
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3.楚莊王典故:一鳴驚人、問鼎中原、飲馬黃河
4.勾踐典故:臥薪嘗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1.戰國七雄有 齊、楚、燕、韓、趙、魏、秦
戰國滅亡順序:韓(宛,今南陽)趙(邯鄲,河北)魏(大梁,開封)楚(郢,湖北江陵)燕(薊,北京)齊(臨淄,淄博)
2.主要戰爭
桂陵之戰---齊魏---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齊魏---減灶誘敵
長平之戰---秦趙---紙上談兵
3.商鞅變法:
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迅速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相關典故:徙木立信、作法自斃等。
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統一度量衡
政治上——編制戶籍,連坐;推行郡縣制
軍事上——獎勵軍功
4.戰國四公子
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信陵君: 竊符救趙
孟嘗君:雞鳴狗盜
平原君:利令智昏、毛遂自薦、脫穎而出、一言九鼎、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春申君:移花接木
5.其他我們所熟知的
水利方面,秦國時期修筑都江堰:李冰父子
戰國時期發明“司南”,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
戰國時期甘德、石申二人測定的恒星記錄《甘石星經》,世界最早。
《黃帝內經》,記載了我國最早的人體解剖知識。
長平之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后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
張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