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道德經》是春秋時代百家爭鳴時,老子(李耳)的作品。《道德經》產生之后的千百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盛贊,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和世界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后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李耳是個什么人,然后才知道他為何能寫出如此重要和受歡迎的書。
李耳是春秋末期楚國人,據專家考證,出生于公元前571年的他,曾經擔任過周王朝的圖書館長。后來,老子因受到朝中權貴排擠,被免去圖書館之職,不得不出游魯國。在魯國,他曾主持友人葬禮,時年17歲的孔子在現場助葬,還曾問禮于老子。之后,老子又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圖書館之職。公元前526年,26歲的孔子去周王朝觀光,拜訪了老子。公元前516年),老子再次被罷免后回到故里居住。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走到南方老子的故里,再次向老子問學。
由上可知,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可以說是老子的學生。孔子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以“大成至圣先師”聞名天下的人,竟然能拜老子為師,多次去向他拜學求教,可見老子的學問有多么重要和深厚了。
《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等,是中國古代先秦的一部重要著作,為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這篇著作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領,論述了修身、治國、以及用兵、養生之道,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且包涵廣博。
《道德經》中的《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共為81章。主要論述了“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我們每個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看起來這些論述頗有些拗口,但仔細閱讀《道德經》的篇章以及譯文,我們就會逐漸領悟其中的奧妙。
《道德經》的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1.道:老子所說之道,首先其具有物質性,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原始動力源,它的存在獨立而不可丈量,且具有無限性。道無處不在,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包括天地萬物都應該效法道而運行,而道法自然返璞歸真。我的理解——也就是天地萬物都要遵循的規律吧。
2.德:老子的上德,主張無所事事,一切順應自然,帶有明顯的“無為”的特征,也就是因循自然的行為規范。這種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輕名利,持守清靜,戒除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達, 自然無為。同時,這種德以百姓之心為心,將自身與自然融為一體,最后歸于道。老子的下德,由仁、義及禮組成,需要人實際去實行與推廣,帶有明顯的“有為”特征,注重人為的行為規范。
在老子看來,其實孔子推行的仁義理智信只是人為教化的結果,沒有達到真正無為超脫的上德境界,所以應貶之為下德。
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
1.在哲學上,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
2.在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的是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3.在政治上,老子主張一個國家對內應實行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應與他國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老子是個喜歡思考而又好學的人,因而知識淵博。在他跟著老師商容學習時,經常觀看日月星辰,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還總喜歡刨根問底。老師建議他去周朝首都深造。于是,他來到周朝拜見博士人等,凡是天文、地理、人倫等等無所不學,各種書籍典章遍讀不厭。后來他到周朝守藏室(圖書館》為吏。這里收天下之書,無所不有。老子因此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并遠近聞名。
出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處于周朝勢微的年代,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戰爭不斷。這些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了民間疾苦,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因見周朝日漸衰微,因此離去。當他到了函谷關時,守關將領尹喜說,你就要隱居去了,老先生想出關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后,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后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據說這就是后來傳世的《道德經》。然后老子就騎著大青牛走了。
唐玄宗:《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
宋太宗: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并在其中。
宋真宗趙恒:“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
朱元璋:朕雖非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黑格爾:東方古代世界的代表者。——黑格爾
帝國前總理施羅德:“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道家對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與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臘相媲美,而且成為中國整個科學的基礎。”
魯迅:“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懂人生真諦。”
毛澤東:“《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高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