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00多年前,日本人發明了味精,從此家庭廚房中少不了這種調料。日本人池田在100多年前發明了味精,從此以后,廚師和無數的主婦們,從菜品不好味道中解救出來,做飯似乎不再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青菜、豆腐、土豆放點油鹽,在鍋中隨便炒一炒,加點味精,就能夠做出令人贊嘆的美味,幾乎所有家庭都用過味精這種調味料,今天詳細說一下味精到底是什么?
味精距今才百余年,是近代事情,和別的調味料一樣,它的發現也是一個偶然出現的,起因如下:
1908年的一天,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池田菊苗化學教授,正吃著妻子準備的可口菜飯。他發現湯的味道特別鮮美,用小勺攪動幾下,發現碗中只不過是一些海帶和幾片黃瓜?!昂Ш忘S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么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海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離開飯桌,又鉆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地研究。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這個發現一出來,被日本商人叫鈴木三郎的看上了,本來計劃是從海帶中提取碘的,反而放棄,開始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和池田菊苗二人一拍即合,終于有一天,一種叫做“味之素”的調味品,在東京淺草一家商店面世,當時廣告詞是這樣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然而沒想到的是,味精就這樣一下子被使用起來,家喻戶曉。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還含有少量的水分、脂肪、鐵、糖、磷等物質,特別容易溶于水,味道非常鮮美,最佳的溶解溫度在70~90攝氏度之間。當初是在海帶中被發現,后來工業化生產,是由大豆,小麥等含蛋白質的谷物為原料,經過微生物發酵方法,制作出了純度高的谷氨酸鈉,從而加工成結晶狀或者粉末狀。
谷氨酸是人體需要的一種氨基酸,存在于各種食物當中,卻不能為食物增加鮮味,只有被提煉出來,變成谷氨酸鈉鹽的時候,才能為食物增加鮮味,所以味精的鮮味物質就是谷氨酸的鈉鹽,所以說味精是一種天然食物,并不是化工合成制品,誤解太深。
1、味精在高于120度溫度的時候,能變成焦谷氨酸鈉,對人體產生有害物質,所以菜肴中放味精,要在臨出鍋前。
2、制作糖醋魚、糖醋排骨等食物的時候,不要食用味精,反而會使菜肴味道奇特,并不好吃。
3、食用味精還和菜的咸淡程度也有一定關系,如果菜太咸,加入味精,反而吃不出來鮮味。
4、在制作涼拌菜的時候,不要把味精直接放到菜里面,先把味精融化后再放入,否則不宜溶解,起不到鮮味作用。
味精也算得上是一種天然食品,并不是個別人認為的化工合成制品,和別的調味品一樣,有自己的特性,在食用的時候要遵守原則,否則就達不到想要效果,而且還會產生一定副作用。
馬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