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雖然明朝滅亡是多種因素組合造成的,如果硬要說人為因素的話,孫傳庭是繞不開的話題。有這樣一句話叫:傳庭死,大明亡??梢韵胍妼O傳庭對于晚明的關鍵作用。
有人認為是崇禎皇帝的偏執導致孫傳庭只能去送死,其實孫傳庭敗亡于李自成,也是諸多原因造成的。除去崇禎的偏執,還有哪些致命因素呢?
孫傳庭的高光時刻,依靠的是他親手組建的“秦兵”,這支部隊一度將李自成打得還剩下一十八騎,差點就原地團滅。
創造出這樣戰績的英雄部隊,讓很多人將其標榜為晚明的三大王牌軍之一??蛇@支部隊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地域限制。
清朝的湘軍雖然主體為湖南子弟,但出了湖南照樣可以作戰??蓪O傳庭的“秦軍”不行,他們成立的宗旨是“秦人衛秦地”,一旦出了秦地他們就喪失了靈魂。
這里的“靈魂”最主要的就是后勤補給。孫傳庭建立“秦兵”部隊時,依靠的是陜西地區的屯田。這些田地每年貢獻了14.5萬兩白銀和1.35萬石存糧。
可出了陜西,“秦兵”就沒了這些補給,就像當年曾國藩為湘軍的補給發愁一樣。
比如孫傳庭出潼關后,與李自成在河南郟縣的第一次遭遇戰。起義軍喪兵數千同時丟下大量輜重。孫傳庭的意思是乘勝追擊,但下面的官兵毫無紀律,爭相哄搶戰利品。陷入混亂的明軍被起義軍殺了個回馬槍,大敗而回。
按照孫傳庭的性格,當時肯定是要維持軍紀,斬殺肆意哄搶者的。但當時為何沒有制止?肯定是參與的人太多了。由此可以斷定“秦兵”給養匱乏。
郟縣之敗后,孫傳庭只能率軍逃回陜西。這一路上大家吃的都沒有,只能沿途采摘青柿充饑。相信如果不是看在老領導的面子上,這些饑兵早就嘩變了。
回到陜西后,孫傳庭立即滿血復活,依靠屯田這種“老套路”,他迅速拉起了一支滿編“秦兵”,僅裝載火銃、火炮和甲仗的車輛就達到了3萬輛。
當公元1643年8月他再出陜西的時候,算上他節制的高杰、白廣恩、牛成虎等部,大軍達到了10萬。
可出了陜西,后勤補給再度成為問題。明軍與起義軍再度會戰于郟縣,因為孫傳庭得到情報:該縣城內屯有大批糧草,因此明軍的進攻可以說完全不計代價。此時說明孫傳庭又遇到了給養問題。
郟縣攻克后,明軍僅得到了200只羊和200只騾子,“大批糧草”不見蹤跡。此時又得到消息,起義軍的大將劉宗敏徹底切斷了明軍的糧道。
由于本次出兵還有高杰、白廣恩、牛成虎的人馬,這些部眾可不給孫傳庭任何面子,在不堪饑餓的情況下,各部逐漸出現嘩變和逃跑現象。
《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明末初期的起義軍有過細致的描寫:他們就是一幫被迫劫富的平民百姓,其戰斗力根本無法與官軍抗衡。
他們只能將搶來的東西分出一些給當地的官軍,來換取自己的生存。為何關寧鐵騎調入中原戰場平叛能夠戰功卓著呢?
那是因為他們聽不懂當地話,起義軍代表上前談籌碼,他們以為是叫陣。一頓鐵騎沖鋒加三眼火銃,自然如同狼入羊群一般。
這樣的起義軍在孫傳庭的“秦兵”面前,自然也是刷戰功的副本,能夠將李自成打得還剩18騎一點都不奇怪。
可崇禎后期,起義軍已經成長為一支相對專業的部隊。尤其是控制了黃河以南大片地區后,李自成專門改革了軍制,那幫曾經的烏合之眾已不是吳下阿蒙了。
戰略上,李自成已經看透孫傳庭的虛弱處。只要他的部隊出了陜西,便無法保障后勤。
李自成采用誘敵深入的政策,相繼讓了澠池、洛陽、龍門、汝州等地。孫傳庭還在寶豐和唐縣,將起義軍中、高層在那里的家屬屠戮殆盡。
如此血海深仇自然堅定了起義軍的抗爭決心,雙方在郟縣二度決戰時,先是堅壁清野造成明軍軍心不穩;之后用騎兵猛攻,明軍一路退到南陽才勉強穩住陣腳。
當初孫傳庭給了李自成“一線生機”,李自成卻沒有打算放過自己昔日的“恩人”。李自成一直采用騎兵壓制“秦兵”的策略,不給對方任何生還的機會。
雙方在南陽的戰斗可以說就是最后的決戰。由于新兵缺乏戰場經驗,孫傳庭難以復原幾年前的輝煌,被殺得大敗。起義軍一路追殺400余里。
孫傳庭勉強退入潼關,但潼關隨后被攻克,孫傳庭戰死。
如果說補給困難是內部因素、起義軍成長是外部因素,那么孫傳庭的“固執”就是決定性因素。
他“固執”地相信自己的神勇,卻沒有看到自己久疏戰陣。否則他不會向崇禎保證自己“五千精兵足矣”。
他“固執”地相信自己的同僚,卻沒有看到左良玉的敷衍,否則他不會計劃與左良玉合擊李自成。
他“固執”地認為“秦兵”無敵,卻沒有看到那些年消耗掉的老兵,否則他不會將寶壓在新兵身上致使全線崩潰。
他“固執”地認為李自成還是鄉勇村夫,卻沒有看到后者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否則他不會用步兵野戰成建制的騎兵部隊。
其實最固執的還是崇禎皇帝,這一惡果從袁崇煥被下獄那天就開始了。
何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