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硬幣,大多是1999年開始鑄造的。
不同面額的硬幣用到的材質也不相同:1角硬幣是鋁鋅合金材質,5角硬幣是鋼芯鍍銅材質,而1元硬幣則是鋼芯鍍鎳材質。
一枚硬幣的誕生從模具設計到生產制造,總共要經歷十多道工序。制造硬幣的原材料,通常選用一定配比的金屬材料。比如銅鎳合金,經過高溫熔鑄后,這些合金會被軋制成標準硬幣厚度的金屬卷。
當金屬卷進入生產線后,會被送入胚餅沖壓機中,經過高速沖壓形成同等規格的硬幣胚子。在這里,每分鐘可軋制300枚毛坯。而軋制剩余的廢料,則會被回收重新送入熔爐。接下來,壓制好的胚子會被送入軋邊機中,進行翻邊處理。通過軋邊機轉盤間距的變化,毛坯兩邊會形成翻邊隆起,這樣能有效降低硬幣在流通中花紋的磨損程度。
而翻好邊的硬幣,下一步需要放進裝有清潔機和拋光球的轉筒內,進行清洗拋光。洗掉表面的氧化物,拋光之后的硬幣,還需要經過一輪人工篩選。擦除毛坯表面的清潔遺留物,最終通過檢驗的會被碼放整齊,放進特制的器具里送入壓印機進行沖壓,在凹形的沖擊頭下,每分鐘有2000個毛坯硬幣表面,會被印上相應面額的印花。至此,硬幣就誕生了。
壓印機的模型一般都由精鋼制成,有正反兩面。表面刻有圖案且質地堅硬,可以在軋制過程中,使硬幣表面呈現鏡面效果。軋制好的硬幣還需要通過質檢機進行篩檢,以確保其符合生產標準,它們的不合格率一般都控制在1%以下。檢驗合格的硬幣,稱重包裝后會交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流通。看完硬幣生產過程,可以發現整個過程幾乎全是機械操作,可是古代沒有這些大型機械。
中國古錢幣的品種豐富,每個時代的鑄造方法都不一樣。《天工開物》里記載到,夏朝時期中國人就開始冶煉銅幣,最初是使用石板模型,但由于石料不好加工,很快就改用了泥板。先制作一個泥胚,在它沒有干之前,由工人在上面雕刻銅幣正面的形狀,留下一個澆注的小口,再制作錢幣的背面模型。完成后送入爐子燒成陶瓷的模型,最后將兩個模型合在一起,把融化的銅液倒進去,冷卻之后脫模,一個完整的銅幣就做成了。
發展到唐代的時候,這種方式被淘汰了。人們開始將母錢用型砂印制出錢模,經過澆鑄后形成錢幣,澆注好的銅幣還需要進一步的打磨,將邊緣打磨平滑圓潤后,才可以流入市場。
高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