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日本是一個位于亞洲東部,西北太平洋海域中的一個群島國家,主要的島嶼包括本州島、北海道島、四國島和九州島,這些島嶼面積都較大,其中本州島的面積約為22.8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七大島。
日本這些島嶼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板塊運動的結果,日本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地勢較低的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到亞歐板塊下方。
兩大板塊發生強烈的碰撞,使得地殼產生了巨大的形變,產生一系列水平和垂直運動,最終使得本州島等島嶼與大陸分離,形成島嶼。
日本地處板塊消亡邊界的地理位置,不僅僅形成了這些島嶼,還深刻的影響著日本的一系列自然地理特征,特別是在地形方面,由于本州島是板塊運動中相對上升的部分,使得本州島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
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地勢崎嶇,在本州島的中部形成了一列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脈,其中海拔最高的山是海拔為3776米的“富士山”,被稱為“日本第一高峰”。
富士山位于本州島的中南部地區,橫跨靜岡縣和山梨縣,面積90.76平方公里,位于東京西南方向大約80千米,是一座對稱的錐形活火山。由于富士山海拔很高,在方圓100千米的范圍內都能看到富士山的迷人姿態。
所以歷來被作為日本民族的象征,被日本人民稱為“第一圣山”、“圣岳”。富士山的山體呈圓錐形態。
從海拔2300米至山頂一帶都是火山熔巖和火山砂覆蓋,而山頂著氣溫較低,覆蓋有終年積雪,在陽光的照射下像一頂閃閃發光的雪冠。
富士山的形成大約開始于1.1萬年之前,由于強烈的板塊碰撞擠壓,導致地殼隆起形成了“古富士山”,此后不久,古富士山頂部西側就開始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這些熔巖最終形成了新富士山的主體。
此后新舊富士山同時并存,新富士山的火山噴發一直持續到距今8000年前,接下來在外力的不斷侵蝕作用下,較小的古富士山最終崩塌,從而只剩下了新富士山,也就是現在的富士山。
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富士山總共噴發了18次,富士山的最后一次噴發是在公元1707年,此后富士山就再沒有噴發,進入了“休眠時期”。
在富士山的北麓環繞著五個湖泊,分別是山中湖、河口湖、西湖、本棲湖和精進湖,其中山中湖是最大的一個湖泊,面積為6.7平方公里。這些湖泊都是由于富士山噴發出來的巖漿蔓延到該地區堵塞河流而形成的。
“鉆石富士山”是富士山獨有的美麗景色,在每年4月和8月的20日前后的清晨,太陽會剛好從富士山的山頂升起,光芒萬丈的陽光會從富士山頂照耀周邊大地,使得整個山峰就像一顆璀璨奪目的鉆石。
因而得名“鉆石富士山”,這樣的美景在一年中只會出現兩次,當地居民說當“鉆石富士山”出現時,人們向它許愿,愿望就會實現。
富士山除了優美的山體形態,變幻多樣的四季景色,豐富多彩的動植物資源外,富士山還有一個十分奇特的自然景觀,那就是“斗笠云”。
斗笠云通常出現在冬季中午的12點半左右,從遠處觀察富士山山頂就像被一團巨大的斗笠狀云層籠罩著,形成斗笠云的原因主要是冬季正午十分,富士山山麓氣溫可在10℃左右,而山頂的溫度多在零下15℃。
巨大的溫度差異,造成暖濕氣流急速向山頂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暖濕空氣冷卻凝結形成云,空氣濕度越大,斗笠云越明顯,所以斗笠云也通常被視為天氣即將惡化的標志。
高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