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天我們所要聊的就是誕生于常熟、聞名于天下的一道美食--叫花雞。
雞的一身都是人們喜歡吃的食物,雞腿、雞翅、雞胸肉、雞胗甚至還有雞屁股,分開能出不同的美食,其中雞胸肉所含的脂肪很少,所以很多減肥中的人都以此為食。一整只雞又能有好多種吃法,即使是最簡單的燉湯,味道也是很不錯的。叫花雞就是一整只雞,將內臟掏出來之后,用調料腌制之后再用荷葉包裹起來,最后用泥巴做成泥球。
關于叫花雞的由來有著兩種說法:其中一種就是在很久之前,有一個叫花子,在常熟的一個農村里要飯,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一只雞,但是由于沒有調料,所以就直接把雞殺了、把內臟掏出來之后,用柴草和黃泥包好,放在火里燒熟之后,雞毛就隨著泥巴一塊脫落了,雞肉味道也非常不錯。在大約100年之后,常熟的一個菜館根據這個傳說創作出了這道菜。
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在清朝的時候,乾隆皇帝在江南微服私訪,由于種種原因流落野外,在乾隆皇帝正饑餓難耐之際,一個叫花子便把自己的叫花雞給了他,乾隆皇帝吃完之后覺得味道非常不錯,于是就問叫花子這這道菜叫什么名字,叫花子覺得"叫花雞"這個名字難登大雅之堂,所以就胡謅說是"富貴雞"。
后來"叫花雞"就因為乾隆皇帝而變成了人們口中所說的"富貴雞",時至今日,這道菜也因為這個名字成為了一道名菜。
傳說歸傳說,在1863的時候,常熟有家名為長華的菜館,其中的名廚黃培璋挖掘出了這道民間的菜肴,在經過工藝的改進之后正式推出了這道菜,之后這道菜算是正兒八經的進入了菜譜。在民國時期,常熟的兩家老字號菜館又再次改良工藝,之后叫花雞就逐漸成為了常熟的一大招牌菜肴。
我想叫花雞真正火遍全國是因為金庸老先生,老先生的《射雕英雄傳》中有著對叫花雞的描寫:"黃蓉用峨嵋鋼刺剖了公雞肚子,將內臟洗剝干凈,卻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團泥裹住雞外,生火烤了起來。烤得一會,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濕泥干透,剝去于泥,雞毛隨泥而落,雞肉白嫩,濃香撲鼻。"這段話隨意便把叫花雞的做法和成品刻畫了出來。
現在的常熟叫花雞憑借著網絡的力量,成為了常熟菜里最有名的網紅,很多地方也出現了出賣叫花雞店鋪,央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也曾記錄過常熟叫花雞,這使得常熟叫花雞的名氣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很多人因為它的名氣二來到常熟,只為品嘗一下這道傳說中的美食。
叫花雞的主要食材是雞肉,雞肉本來就是一味有著益氣養血和補腎益精的作用的中藥,除了有中藥的功效之外,雞肉中還富含著維生素C、E,而且雞肉中蛋白質也比較多,很容易被人體吸收,能給人們提供較多的能量。
雞肉跟豬肉和牛肉比起來,脂肪含量比較低,而且雞肉中也有一種不飽和脂肪酸,這種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降低人們身體中的膽固醇,所以膽固醇比較高的人吃雞肉也沒什么壞處,同時肌肉也富含磷、鐵、銅、鋅等元素。
因為雞肉中所富含的各種營養物質,所以吃雞肉還能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還能幫助提高人體的各項能力。在提高免疫力之后,人體就能夠抵抗外界病毒的入侵,讓人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如果制作叫花雞的原料是一只母雞,那就更好了,因為母雞肉含有對人體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酯類,是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
第一次吃叫花雞可能會不明所以,因為叫花雞在上桌時是一個土塊,只有將外層的泥土敲掉,除去荷葉之后才能看見廬山真面目,吃的時候,要淋上麻油,配上芝麻醬、蔥白段,這樣吃才能體味到叫花雞的原汁、原味。
林語堂的《瞬息京華》里也寫了叫花雞,文章里木蘭在喪女之后,為了追求心靈上的慰藉,就仿照著常熟叫花雞的做法親自下廚做了一道叫花雞。林語堂在也在文章里借了她的發表了自己對美食的看法:“雞本來有其美質,過多的引發、填塞、添加佐料和香料只會分散其純凈的美。”
金庸筆下黃蓉的"叫花雞"是烤得一會兒泥中便透出甜香,待濕泥干透就可食用;相比之下,林語堂筆下的木蘭所做的叫花雞就簡單了許多,因為木蘭的"叫花雞"也就需要二三十分鐘,而正宗的"叫花雞"卻需要烘煨四五個小時,而且雞膛內填滿了各種配料及調料,先裹新鮮荷葉,然后用泥巴重重包裹。
泥土和荷葉可以說是這到菜的精髓,成品的菜肴,敲開外面的泥土會有氣體出來,雞香中帶有荷葉和泥土的清香,真是美味。
王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