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酒,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從起源到現在,總共經歷了3個發展過程-發酵酒→蒸餾酒→調制酒。
今天就來講講歷史最早的發酵酒吧。
常見的發酵酒有紅酒、啤酒、果酒、清酒、奶酒和黃酒,其中黃酒為我國獨有。
黃酒的原材料一般為稻米、玉米、黍米和小米等糧食谷物,經過一系列的蒸煮、糖化、發酵、過濾和勾兌等程序釀造出來的酒水,于是也有一個貼切的稱呼:米酒。
說到黃酒,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紹興黃酒,其中花雕、女兒紅和狀元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發展至今都沒衰敗,第一點在于酒精含量低,一般在8度到20度之間;第二點在于酒體里面含有的成分很多,且都利于身體吸收。
這些優勢都曾讓黃酒一度在國內聞名遐邇,甚至還有以它們為主線的影視劇上映過。
可即使如此,老外碰到我國的黃酒也依舊滴酒不沾。其實老外都不喝也就算了,畢竟老外跟我們在喝酒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比如飲酒習慣和飲酒文化。
由于生活方式的差異化,導致喝酒的口味也不一樣,比如法國人喜歡喝紅酒,德國人喜歡喝啤酒,俄羅斯人喜歡喝伏特加等。
對于他們來說,我國的黃酒渾濁,不像他們的酒那么純凈透明,且口味偏苦澀,他們喝不慣,所以他們不喝黃酒也就算了。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外都不喝黃酒,我們隔壁的日本就對黃酒情有獨鐘,在紹興黃酒出口量最大的國家。
重要的是,他們甚至還參考黃酒的釀酒工藝,自己研發酒水,比如日本的清酒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日本還很出名。
但是如今的問題在于,國內聞名遐邇的黃酒,老外都不喝也就算了,國人也越來越少喝了。據數據顯示,黃酒的銷量總是次于白酒、紅酒和啤酒,年銷量總是在130噸左右徘徊不定,占總酒量市場的4%不到,一度處于尷尬的地位。
甚至當問起來的時候,國人對黃酒還面露嫌棄,這是為何?
歸根到底,現在酒水的主要消費人群是年輕人了,而年輕人崇尚的喝酒方式、口味偏好都顯得與黃酒格格不入,導致主要是占據少部分比例的老年人在喝黃酒,為何年輕人會嫌棄黃酒呢?筆者整理出以下幾點原因:
①口感偏苦澀
黃酒受釀酒工藝的影響,酒香不夠濃郁,酒體不清晰,口感也偏苦澀,喜歡拼酒的年輕人喝不來這種口味的黃酒。
②與潮流相左
同為發酵酒,年輕人更喜歡紅酒的浪漫,情人節或者紀念日喝上醇厚的紅酒,滿滿的儀式感;更喜歡啤酒的爽凈,約上三五好友吃個夜宵,整瓶吹都不是蓋的,而黃酒卻盡顯老態。
③喝著嫌麻煩
眾所周知,黃酒還有“濁酒”一說。黃酒的釀造工藝環境溫度不高,很多沸點較高的雜質還殘留在酒體中,喝酒之前一般需要溫酒去雜質才更好喝,可是快節奏的年輕人就會嫌麻煩。
好了,以上的這些也都說明了為何在國內聞名遐邇的黃酒,老外都會不喝了,且國人都會嫌棄了。只是這里的老外多指歐美人,國人多指年輕人而已。
馬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