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無疑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焦點之一,“民營”一詞出現了8次,“小微”一詞出現了12次,系關兩大問題:一是資金緊張,融資難、融資貴;二,擴大稅收優惠、降低社保繳費負擔等減稅降費事宜。
報告明確提出,“激勵加強普惠金融服務,切實使中小微企業融資緊張狀況有明顯改善,綜合融資成本必須有明顯降低。”
如何做?報告也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涵蓋宏觀調控、中觀產業政策及微觀管理。一是貨幣政策,例如對中小銀行定向降準;二是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增強信貸投放能力;三是完善金融機構內部考核機制。
除此以外,有不少代表委員認為,應該積極發揮金融科技的力量。例如,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建議加快數據立法,推動數據共享,從而降低金融機構獲取數據的難度和成本,緩解金融服務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而推動金融機構提供更普惠、更精準的金融服務,解決企業和個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金融科技的發展來解決,現實中已經有過成功的案例。為小微企業貸款,事實上并不是想象中的成本大、風險高。”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周桐宇建議,要對小微企業實行數字化改造,推動多方數據共享,同時推進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聯合貸款等方式實現優勢互補。事實上,對于這種合作的可能性和發展前景,金融科技行業的一些頭部公司十分看好。例如,銅板街創始人、董事長何俊認為,B端一定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將會占到惠普金融行業一半以上。
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這個老大難問題,一個關鍵是,對小微企業的信用信息進行高效、低成本的采集和判斷,并能實時跟蹤其經營狀況的變化,以實現風險防控的實時化。金融科技企業和傳統銀行合作,無疑可以快速提升銀行的風控能力。
此外,也要強化良幣驅逐劣幣的懲戒機制。去年9月,銀保監會牽頭編寫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就寫道,“完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推進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依托‘信用中國’網站強化社會信息公示,建立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加快建立多層級的小微企業和農民信用檔案平臺,擴大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機構覆蓋面。”去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和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已開始合作,實現數據的共通共享,以強化對失信者的篩查和懲戒。2018年8月、今年1月,分兩批、共24家中國互金協會會員單位簽約司法大數據研究院,接入執行懸賞曝光集中展示平臺,聯手共建行業誠信體系。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金融服務的融合正逐步深化。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下,政策帶來的利好會更快、更準地紓民營企業之困、解小微企業之難,促進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
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