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據媒體報道,已在上海試水一段時間的美團買菜,開始進入北京市場。
實話說,美團買菜這次進入北京市場,有點出人意料。最早聽說美團買菜APP上線這件事,才不過是2個月前的事兒——1月中旬,美團買菜在上海市率先上線,以蔬菜、水果、米面、禽蛋等跟“一日三餐”密切相關的貨品為主要配送內容,依托社區內的便民服務站,為社區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美團在上海的試點才過去兩個月時間,這么快就將觸角伸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這步子是邁得有點大。
一、美團“買菜”急于“進京”背后
美團買菜為什么急于“進京”?小編認為,一是因為美團在上海市場發展阻力較大,二是美團買菜急于做大規模。
我們就先看看上海的互聯網“買菜”市場。美團買菜的業務模式,是在居民社區里建立“便民服務站”,依托這個服務站完成倉儲、分揀和配送等一系列操作。這實際上就是生鮮領域里“社區前置倉”模式的打法。而目前在上海采取這種模式開拓生鮮市場的玩家不少,它們已先行一步而且在經營上各有特點。
背靠著電商巨頭阿里的盒馬鮮生,總門店數已經突破100家。而且還在標準門店之外開拓了盒馬F2、盒馬菜市、盒馬mini和盒馬小站等四個新業態。其中,以“前置倉”模式為主的盒馬小站,在上海已經有兩家,目前其業務達到了每日1000單以上。
以高品質水果、海鮮肉禽為核心配送貨品的每日優鮮,早已在一線城市生鮮配送市場上站穩腳跟。2018年世界杯期間,每日優鮮在上海、江蘇、深圳三地,都創下了用戶單筆訂單超過1萬5千元以上的“土豪”記錄。這個APP的用戶基礎相當牢固。
跟美團買菜在業務模式以及內容上最接近的是“叮咚買菜”。該APP以居民一日三餐的菜品、以及調味品為核心配送內容,它同樣也主打前置倉模式,現在已經把蔬菜和調味品的品類、價格檔次做到了相當豐富的程度。其配送內容相當適合以中餐為主要飲食習慣的一線城市社區。
作為生鮮領域“后來者”的美團買菜,面臨如此激烈的競爭紅海,當然會覺得有些“不好做”。為了盡快打開局面,美團已經不能困守那種先試點,見成效、總結經驗,然后再擴張的老方法,所以它選擇進入北京市場,以避開競爭焦點。
另外,美團買菜前置倉模式的打法,也要求其在鋪開的前期,在短時間內把銷售單量沖起來。從行業經驗來看,前置倉模式必須突破的一個障礙,就是備貨準確率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保證客戶可能訂購的貨品,都在前置倉——也就是“便民服務站”里有充足的備貨。否則的話,經常斷貨的狀況會極大影響用戶體驗,從而逐漸造成客戶流失。
如果每日銷售單量不能達到一定水平,整個供應鏈體系是無法保證各品類內容的提前備貨,也無法實現成本優化的。美團買菜之所以急于擴張,原因之一就是希望盡快把單量沖起來,以形成規模優勢。
二、美團買菜不止“買菜”
從美團買菜上線的服務和APP來看,美團買菜采取App+便民服務站模式,為社區居民提供送菜到家的一個服務。覆蓋水果、凈菜、水產、糧油速食、家居個護、企業茶歇等日常商品,最快30分鐘送達。
也就是說雖然美團買菜主要為社區局面提供送菜到家的服務,但如果能取得運營成功,也就抓住了城市社區居民的一個高頻使用入口。這個入口具有相當大的粘性,而且一旦養成用戶使用習慣之后,能夠很容易地向生鮮之外的其他品類擴展。
這絕不會是一個單純的“買菜”入口,而將成為廣義的日常生活流量入口。配合美團早已建立起的配送體系,這個入口能帶來極豐富的想象力。
所以,美團急著進入“買菜”領域,其目標并不只是“買菜”,而是借助社區居民每日不可或缺的生鮮采購,抓住用戶群,并在其后的品類擴展中,把業務范圍從買菜買水果,擴張到包括吃喝玩樂在內的、龐大的本地生活消費市場上。
據第三方數據檢測與分析機構易觀的相關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本地生活消費市場的交易規模,比上一年實現了56.3%的驚人增長,達到1萬5千億以上。這個數字,今后幾年內還將保持告訴增長。可以預見,在十年內這將是一個十萬億級別的龐大市場。
而美團買菜APP對應的是人們“衣食住行”中最本能的需求“食”,它不僅僅是買菜,更能帶來“到家”的效應。做好了這個APP,美團將能借助“到家”,成為新零售品類與社區消費者的超級連接者。
美團買菜,甚至關乎未來美團能否進化為線上線下融合的、本地生活消費類全渠道、全鏈路經營體。
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