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華為昨天在上海發布了年度旗艦新品P30系列手機,到場的媒體用“能上九天攬月”來形容這款新產品的影像功能,還有開玩笑說“買相機送手機了”。影像能力,毫無懸念成為P30產品最引人關注的閃光點。
近幾年來,華為把“手機拍照堪比相機”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影像能力對華為的市場回報也很可觀,甚至可以說是為華為在手機市場中彎道超車提供了充足馬力。
華為攝影這么牛,那么手機真的可以替代相機嗎?這個問題,媒體朋友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像不像早幾年新媒體剛剛興起的時候大家每天都在討論的“手機上網看新聞這么方便,紙媒會不會消亡”?
在著名的“媒介即訊息”理論中提出:人類發展歷程中,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并不是各個時代的內容信息,而是提供這些內容的媒介本身,只有當人類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能從事相應的社會生活。
一個時代中人類使用的工具提供了一個時代的可能性,這些工具組成了社會的變革史。和從每天閱報到手機不離身的新聞傳播媒介變化一樣,從相機攝影到手機“打鳥”,并不是說手機一定要替代相機,而是帶來了圖像形式、內容的變化,更是影響了作為拍攝者的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和思考這個世界的習慣。
假如時光回溯到19年前,夏普發布了世界首臺具有拍照能力的手機時,我們思考的只是“這堆馬賽克和相機怎么比啊”;而19年后的現在,當華為發布P30時,網友卻為其“牛逼的拍照功能”點贊。
誰曾想過,手機上一個拍照功能,悄悄記錄了時代變革呢?
驀然回首,手機能拍照這件事都快20年了
新聞記錄著每個時代當時最“新鮮”的事,通過新聞我們來回溯每個時代關于拍照這件事是什么樣的。
在媒體的數據庫中搜索“相機”、“拍照”等相關關鍵詞,最早可以搜到1956年的報道“北京市工業手工業品種展覽會上展出了一架國產的仿萊卡3A型照相機。”很多老一代人記憶中的上海牌相機則是在1958年2月被報道“第一臺上海牌58型照相機由上海照相機廠試制成功”。此后,50年代陸續還有華山牌、孔雀牌出現在舊報紙中。
上海牌照相機被視為在照相機發展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地位,標志著我國相機生產走向正規,也是第一批工業化生產的照相機,1100多架“萊卡上海版”的上海牌相機制作精致,代表著當時的工業生產能力。
80年代后,普通具備拍照能力的相機已經不夠“新鮮”到能登上當時的報紙了。出現在報紙上的是“袖珍照相機”、“太陽能照相機”、“無膠卷照相機”、“電子自動曝光相機”……相機制造的創新層出不窮,工業制造水平提升的同時是購買需求和購買能力的提升。50年代上海牌相機生產了1100多臺,而87年記錄在報紙上的數據顯示:我國照相機年產量突破200萬架。
90年代,數字式相機是當時的潮流。“數字式照相機”在90年代被媒體稱為“信息時代的產物”,是不是覺得當時所謂的“信息時代”和如今我們體驗到的“信息時代”仿佛不是一件事。根據當時的記載,1995年數碼相機的像素是41萬,到1996年81萬像素, 1997年超越了百萬像素后,數碼相機開始大范圍普及。
就在數碼相機被普及的2000年,手機開始搭載攝像頭:夏普發布了一款內置11萬像素的手機,如今華為P30手機產品的攝像功能有4000萬像素,當年的11萬像素放在現在看就是一堆馬賽克。
手機+相機,在夏普發明這項“跨界”結合時并沒有產生一夜爆紅的效果,或許很多人認為“已經有了相機,為什么手機也要能拍照呢?”、“手機就是打電話的呀,拍照的事就交給相機做好了”,誰能想到如今手機拍照成了理所當然的事。2002年,曾經手機界的“大佬”諾基亞推出了其品牌下第一款內置30萬攝像頭的手機,將攝像頭推入了手機必備的潮流時代。2002年在上海開幕的“亞洲信息技術展覽會”上,“手機當相機”也被媒體作為展會上的看點記錄了下來。伴隨手機拍照功能的普及,當時還引發了不少議論,“手機拍照要立規矩”是媒體在2004年的“熱點解讀”。也是在手機拍照開始進入主流市場之際,華為成立了手機業務部,15年后的現在,華為手機拍照能力登上全球頂尖。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如今用手機拍照這么習以為常的事,竟然也有將近20年的歷史了。當我們回顧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每個時代被我們握在手里的工具,是當時的理所當然;當它們被時間線串聯,組成了一部社會進步史,從工具的變化記錄了技術能力、經濟情況、消費理念等等內容,細細品味,信息量巨大。
當我們拍照時我們在思考什么?
從相機拍照到手機拍照,不僅是物質社會的變化,還有很大變化的是我們看待、理解以及思考世界的習慣。
在50年代,相機還是“稀有品”的時候,當人們在拍照時一個最恰當的形容詞就是“拉風”、這種“拉風”也曾經由電視機、自行車、電話機等等新鮮出現在當時生活中的事物所帶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走在時尚的前沿,當然也是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某種象征。
當數碼相機開始替代膠片相機的時候,膠片開始慢慢成為了一種情懷。這種“數字時代”的到來,令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方便:不需要去沖洗等待,拍完用數據線連接進電腦,即刻可以查閱。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能儲存在計算機里的東西,就慢慢失去了實體形態:和相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一樣的,還有磁帶、CD、VCD/DVD、報刊雜志……
手機拍照功能誕生近20年,一個觀念的轉化就能生動演繹這20年:拍照手機剛出現在市場上時,我們想得是“挑一部能拍照的手機”;而如今我們習以為常“還有手機不能拍照的嗎?”
當手機拍照成為習慣時,回顧十幾年前手機拍出來的照片想嫌棄“這是一堆什么渣渣”,轉過身去用手機拍照還能拍出專業度,而作為手機攝影的工具代表,華為在發布手機時如同在發布相機一般詳細介紹了影像相關的參數:
P30采用超感光徠卡三攝,包括4000萬像素超感光鏡頭、16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800萬大像素長焦鏡頭; P30 Pro則采用超感光徠卡四攝,包括4000萬像素超感光鏡頭、20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800萬大像素潛望式長焦鏡頭以及一枚ToF鏡頭;搭載了超感光傳感器,用黃色像素替換傳統RGGB傳感器中的綠色像素,黃色像素可以同時接收紅光能量以及綠光能量,進光量提升40%,改變了40多年來傳統數碼攝影的感光規則,最高感光度可達ISO409600;突破變焦能力,5倍光學變焦、10倍混合變焦以及最大50倍數碼變焦,還能防抖;加入超廣角鏡頭,2.5cm微距拍攝不在話下
換句話說,用華為手機拍照的時候,竟然開始用單反相機的思路考慮成片的參數:用了多少ISO、多少倍的焦、是否使用微距……媒體報道形成這是“買相機送手機”好像并沒有毛病。在發布會中,華為不僅自信表示“用P30 pro拍攝了月亮”,更表示華為手機攝影開創的是數碼相機發明40多年來的全新架構。
雖然目前來看,我們感嘆于華為手機拍攝能力的強大,驕傲于民族品牌以優越的性能走向世界;或許幾年、幾十年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的時候,華為P30系列產品是時代變革中值得被記錄的一筆,我們到時候會如何描述它?有可能會是:自此開始,從手機隨手拍進入了手機專業拍的時代。
倪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