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4月13日,由一本財經主辦的“第三屆金融科技風控”大會在京舉行。作為金融科技領域最重要的盛會之一,千余業界大咖匯聚一堂,探討在監管趨嚴的時代之下,風控領域的創新之道和發展趨勢。
在“第三屆金融科技風控”大會上,“金融科技助力小微企業貸實現大數據風控“的圓桌論壇備受關注。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主持,圓桌嘉賓包括百融金服副總裁兼普惠金融部總經理蒲克強、國際小微金融專家丁宇、PPmoney萬惠集團首席風控官劉鳳玲、ZRobot CEO喬楊、開鑫金服研究院副院長兼產品總監胡漢光。
在論壇上,百融金服副總裁兼普惠金融部總經理蒲克強表示,傳統的供應鏈金融“1+N模式”不斷被創新,構建產業供應鏈生態圈,建立供應商、制造商、經銷商單層之外的多層次的圈層,已是大勢所趨;與此同時,運用新科技和風控方式助力小微金融亦是行業發展的關鍵。
在今年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共有12次提到“小微企業”,其中6次是關于”融資難”。目前,發展普惠金融、紓困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已成為中央、各級機構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這不難理解,畢竟中小企業貢獻了50%的稅收、60%的GDP、70%的發明專利和80%的城鎮就業崗位,在市場主體中占比超過90%。
蒲克強表示,在當下,小微企業的資金缺口超過20萬億,而構建產業供應鏈生態圈有助于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方面,傳統“1+N“模式不斷在創新。傳統供應鏈金融中,主要是圍繞大型核心企業,而“互聯網+”時代則將“核心企業”重新定義,例如產業互聯網平臺將成為新的“核心企業”。對這些新“核心企業”的鏈屬中小企業的風控,將不再僅僅依賴于“核心企業”的信用,產業互聯網平臺將在有效獲取交易數據等多維數據基礎上,刻畫中小企業主體信用疊加交易信用。
另一方面, 傳統”1+N”模式供應鏈金融,只覆蓋上一層經銷商、下一層采購商。而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上下游涉及眾多層級,長尾端(多級)中小企業存在信息不對稱、貿易真實性難核驗等問題,無法被納入銀行服務范疇。蒲克強表示,“我們要拋開以前的模式,不能從基于一個傳統核心企業的生態‘鏈’思路去做,需要建立基于產業互聯網平臺的生態圈。”蒲克強稱,打造生態圈就會打造出多層級的供應鏈金融信息,通過生態圈的建立,上下游會有多層級的經銷商和供應商被納入進來,同時也會有多個“核心企業”進入到這個生態圈。通過跨層級的供應鏈運營場景,掌握多層次上下游企業協同運營和服務,從而實現金融服務的多級穿透。
當談及“在經濟下行的態勢之下,銀行業如何做小微企業貸風控“的話題時,蒲克強指出,我國小微企業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7年,其中存活10年以上的不到2%。銀行如果做小微群體的業務,授信客戶可能每年有1/3會出現經營狀況的問題。在經濟下行期,做好小微金融以下幾點要考慮:
第一是行業。全球風險管理機構Coface最新調查顯示,平均信用期限從2017年的76天增至2018年的86天,其中汽車和運輸行業的信用期限最長,其次是建筑和能源。信用期限是供應商提供客戶購買產品和服務到完成付款之前的時間。因此,這幾類行業的風控需更加審慎。另外,經濟下行可優先考慮弱周期行業,比如快消行業,其涉及民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易受市場環境的影響。醫藥、三農、紡織品等亦屬于弱周期行業。
第二,主體信用與交易信用相疊加。蒲克強表示,金融機構判斷企業的風險通常看傳統的“三表”,即:資產負債表、盈利表和現金流。后來金融機構也看企業的“新三表”:水表、電表、煤氣表。“老三表”數據是靜態的;“新三表”數據則一般適用于生產型企業。而基于產業鏈場景的經營數據,如訂單、運單、倉單和應收賬款的動態匹配及交叉核驗,可進一步還原業務和資產的真實性,并全面、動態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以及信用狀況,有效把控風險。
第三,小微企業“C(企業主)+B(企業)”風險畫像。小微企業具備企業和企業主雙重屬性。經過多年的實戰經驗和科技創新,百融金服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和海量數據,將企業主(C)的信用評估與企業實體(B)的信息結合進行信用評估,打造出業界領先的C+B金融科技云平臺。百融金服智能小微企業評估體系可以兼容任何來源的數據,這是百融金服智能金融模型動態彈性模型框架的優點。覆蓋的數據源包括企業和企業主,企業數據包括工商數據、司法數據、稅務數據、社保數據、水電數據、行業數據、專利數據等多維數據源。個人數據包括社交、媒體閱讀等數據;通過C+B(企業主+企業)多維度數據全息解讀小微風險畫像。
在服務模式上,“C+B金融科技云平臺”于線上解決獲客、數據、技術和運營;線下則體現交易本質和服務本質,大幅提高小微企業信貸決策的準確性和授信審批效率。
百融金服堅持社會良知和責任,堅持開放、互補的數據聯盟戰略,致力于運用新技術、新手段,為金融機構搭建營銷與風控體系,致力于成為國內金融領域領先的風控及營銷服務提供商。通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應用平臺,架起普惠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與個人)供需雙方的橋梁,通過構建產業供應鏈生態圈,科技助力小微金融,扶持實體經濟。
陳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