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癌癥是可以吃藥的,但通常藥很貴,且不易買到。”
在手術、放療、化療這些手段為大眾所熟知時,以靶向藥“格列衛”(影片中為“格列寧”)貫穿全片的《我不是藥神》向外界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以電影中提到的慢粒白血病為例,通過藥物,其五年生存率可以從30%提升到90%,但一盒進口藥價值要兩萬多,很多人根本負擔不起。
《我不是藥神》的原型、“藥俠”陸勇一語道出了患病病人的最大痛點所在:“患腫瘤之后,明明知道現在有非常好的藥,但是買不起。”
和曾經的他一樣存在同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國家癌癥中心曾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天平均有一萬人得癌癥,每分鐘有7個人,一生當中發病率20%以上,其中肺癌、胃癌、肝癌發病率最高。
4月25日,騰訊旗下保險平臺微保聯合泰康在線、上藥集團旗下鎂信健康推出“藥神保·抗癌特藥保障計劃”(以下簡稱“藥神保”)。上線測試期間,四倍于此前明星產品微醫保的轉化率,人均單數1.37單,平均投保年齡33歲,事實證明,這一產品有著旺盛的需求。
這是一次保險行業的“非典型”合作,在渠道、產品之外向下打通藥品供應鏈,關注點從錢轉移到藥這一用戶真正的痛點所在。在探索更多行業邊界與可能時,它也成為互聯網企業社會化時代“科技向善”的一次寫照。
01 | 從“藥神”說起
在《我不是藥神》上映前,保險、醫藥等相關行業就有人將目光放在了“藥”上,它們是鎂信健康和中再。一個是隸屬中國排名前三的醫藥集團上海醫藥,以新支付、新零售為入口試圖幫自費患者解決醫療難題;一個是亞洲第一、全球第八的再保險公司,正在積極謀求轉型,摸索“直再融合”,從保險后端走向前端。
“鎂信健康和中再合作的時候,《我不是藥神》電影還沒有上線,我們就在討論‘藥’這個點”,鎂信健康CEO張小棟在5月8日的“藥神保”發布會上表示。
在當前的醫療保障體系內,5萬億的醫藥費用中,社保承擔2萬億,剩下的3萬億需要個人承擔,或自費,或依靠商業保險等。
一方面,與住院期間的費用相比,藥才是生病之后花費最大的領域,尤其是對于癌癥這樣的頑固疾病來說。
另一方面,在當前的醫保體系中,“藥”可以說是缺失的一環,很多沒有被覆蓋在內。正如微保CEO劉家明所說,大部分的商業醫療保險是沒有“藥”的保障的,通常只包括醫院內的報銷,在醫院買不到的藥就不能報銷,而實際上很多抗癌藥在醫院外。
在今年4月25日,秉承“用戶至上”原則,微保聯合泰康在線、上藥集團旗下鎂信健康推出了“藥神保”,“為用戶和癌癥之間多加一道防線”。
“這是第一款單獨針對抗癌特藥保障、打通藥品供應的險種。” 劉家明強調。巨大的需求與產品特性使“藥神保”一上市就獲得了關注。據微保5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藥神保”灰度測試上線僅7天,投保轉化率就達到了其明星產品微醫保的4倍,成為微保上線以來最受歡迎的“爆款”產品。
02 | 從支付向前一步
哪怕在互聯網保險領域,“藥神保”的推出也可以算是一次“非典型”合作。
隨著互聯網在保險行業的深耕,其與傳統保險的合作早已不局限于渠道層面,而向更上端的產品等層面邁進。比如微保與泰康在線推出的首款健康險產品“微醫保”,是中國第一款提供押金墊付的產品,同時也提供綠色通道服務,這正是微保依托自身2700多萬的活躍用戶進行反向需求定制后的成果。
正如中再壽險資深精算師張楚所說,傳統的健康險產品以保障為主,解決的是資金問題,而實際上在社保之外的自費部分,很多人的需求是先進的療法、藥品、醫療耗材等,涉及支付能力,也涉及服務的問題。
去年年末,成立一周年的微保決定“從支付方的角色再往前走一步”,“微醫保”是落實這一戰略的第一款產品,“藥神保”則是第二個。“在中國生病我給你錢未必有用,需要醫療資源,需要買到藥”,在劉家明看來,“藥神保”解決的正是這一問題。
不過,同“微醫保”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藥神保”在增加鎂信健康這一合作伙伴的同時,也搭建了一個更長的醫療鏈條,囊括用戶、保險、供藥平臺,在“錢”之外為用戶解決“藥”的問題。
上海醫藥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劉大偉將這一次“非典型”合作稱為“非常有里程碑意義”:“以前很多人都試圖去連接藥企的產品供應、藥品的供應鏈管理,再加上保險公司,關鍵是這些產品設計起來,如何更好地觸達客戶,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模式。”
如今,微保、泰康、鎂信分別以其背后的用戶、產品、藥品,在抗癌藥這個領域找到了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的方式。除了推出“藥神保”這一產品外,其探索的更大意義在于,探索了保險的邊界,讓保險在單純的支付手段外,還起到了產業鏈整合與資源再分配的功能。
03 | 普惠與“向善”
如它的起名一樣,“藥神保”有著良心的價格。基礎版每月一元,保障確診后2年免費用藥;升級版每月6元起,保障確診后3年免費用藥。
對于這樣普惠的價格,劉家明表示,微保希望借此讓所有人都在社保最基本的保障上再加一層,做到“社保+1”,甚至于“商保+1”。
同時,微保還在試圖將這樣的“普惠”給予更多人。每有一人投保“藥神保”,微保、泰康、鎂信和相關藥企都會向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捐贈一元,已患癌而不能再買保險的用戶可以通過基金會得到用藥服務。
2018 年 3 月,《柳葉刀》雜志上的一篇論文從國家的維度論證了貧富與癌癥治療的關系。研究指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最富裕國家,癌癥存活率最高。以乳腺癌為例,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五年存活率約有九成,印度則在 2/3 左右。
單純在美國內部,另一項研究發現,貧困地區的癌癥死亡率比富裕地區的高出約20%,其中死于宮頸癌的貧窮女性是富人的兩倍,貧窮男性的肺癌和肝癌死亡率高出40% 。
可以說,“藥神保”這一普惠產品的推出在為每個人的基礎醫療保障加了一道防線外,還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他們健康權的實現。正如有一位用戶所評價的那樣,“這款產品增加了我的安全感,希望《我不是藥神》的悲劇不要重演”。
今年年初,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曾撰文稱,“我們能不能通過科技緩解人們的苦楚,幫助有需要的人群”,提出了“科技向善”的愿景。5月6日,他首次正式對外傳達了這一愿景。
在那篇文章中,他曾提出了遠程問診、付費、居住地取藥等暢想。而離此最近的微保,顯然成為“科技向善”的第一踐行者。在提到“藥神保”推出的初衷時,劉家明提到,“回歸騰訊的‘科技向善’愿景”,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千百萬人共同參與的抗癌特藥保障計劃。
在這一企業愿景的驅使下,從關注錢到關注藥,關注用戶真正所需,保險終于將目光投向了治療與治愈。
04 | 結語
中國互聯網早已告別野蠻生長,很多人草莽創業階段的做法早已不適用于當下。當互聯網江湖初定,將觸角伸到人們生活方方面面,基本成為人們基本生活所需,已成為社會企業的互聯網企業們必須面臨另一重挑戰。
這從近年來互聯網企業增多的所謂“社會事件”上也有所體現。野蠻生長年代過去,用戶有了,社會企業時代到來,修身克己成為主旋律。
來源:一點財經(yidiancaijing)
作者:邱 韻
編輯:劉 煜
審校:蘇慕凝
邱 韻</p> <p>編輯:劉 煜</p> <p>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