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偏好經濟成就荔枝的基礎
安迪·沃霍爾在上個世紀60年代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這句話傳播很廣,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一段話的開頭,而它被遺失的內容才是對未來媒體時代去中心化的精準解讀。
后面的全文是““光環”是一種只有旁人才能看見的東西,而且他們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程度。一切全取決于他們的眼光。你只有在不熟識或完全不認識的人身上看見這種光環。”安迪·沃霍爾用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消費者市場權利的反轉,藝術消費、乃至被我國官方定義的信息消費(主要指互聯網資訊服務),無不體現了這句話的預言性,那就是只要創造性地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組織、公司才能擁有持續的未來。
縱觀我們整個產業,所有的從傳統到創新的增長,幾乎都來源于對偏好的滿足;因為對正品的偏好,催生了京東、天貓,因為對從手機等新型終端收聽音頻內容的偏好,催生了荔枝FM;因為對KOL公信力的偏好,催生了微博;因為對創業導師的偏好,催生了創業黑馬這樣的上市公司;因為對借助外賣喝速溶咖啡的偏好,催生了瑞信,因為希望用邂逅地方式進行嫖娼的偏好,催生了陌陌探探,因為對傳輸圖片、語音,窺探隱私等偏好,在短信的尸體旁催生了微信。對趣味視頻的偏好,讓優酷、愛奇藝都不得不收回“工業廢水”的論斷,轉身去追趕和取悅錯過的客戶……
偏好是一種經濟,核心邏輯是“千金難買我愿意”,根本原因是因為這些從偏好經濟中獲利的公司和平臺,他們無不是高度尊重用戶,尊重人性的組織和創業者。
上個禮拜,我非常有幸受邀參加了荔枝FM舉辦的聲音節活動。我真沒想道一款音頻app已經有上億的用戶,在資本市場也被廣泛追捧。看到上萬的荔枝用戶蜂擁到活動會場,如癡如醉地聽著自己idol的表演時,當我聽說一位數十萬粉絲的音頻主播月收入破6位數的時候。我正想朝安迪·沃霍爾敬一杯。正如八十年代,安迪·沃霍爾被媒體逼煩了,說道:“我要收回我說過的那句話,因為我煩死了,應該改成“十五分鐘后,每個人都可以出名”。他為什么會煩,是因為他低估了他預言正確的后果,此后半個多世紀人類媒介的力量強大異常。他的預言越精準,他的聲望就越高,以至于人們忘記了他本是一個藝術家,而不是社會學家。但縱使如此,他依舊無法推翻自己的結論,只能看著世界朝這個方向越走越遠。只要在正確媒介上,你就能成名。想到這里的時候,我曾經粉過的女網紅杜冥鴉女士剛剛在接受采訪時說道:“我私下是一個中學老師,沒想到那么多人喜歡我的聲音”。
杜老師顯然低估了自己的影響力,她因為聲音,成為網紅,也因為聲音被產業關注,她不僅僅是多部游戲、網絡劇的配音,同時也是歌手大賽的前三名。順應時代潮流的東西,總是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崛起的賽道。
表達是權力,聲音內容是權力的藝術磚墻
對于超大體量的公司來說,賺錢不難。擁有權力和尊重卻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有的公司擁有權力,卻不被尊重,比如某搜索引擎,它的市值下滑,居然有這么多人拍手叫好。要知道它要兢兢業業服務中國用戶那么多年。這不是簡單的公關失策,根本原因是企業的商業模式沒有對人本身擁有足夠的尊重。那么就有可能讓更多的用戶轉投其它的渠道,亦或者用別的方式去獲取信息。比如我基本上都用微信、今日頭條、知乎的搜索引擎來獲取信息。這絕對有損這家公司的市值和收入。
而對于有內容的公司來說,表達也不過是一件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中國不缺各種直播平臺,也不缺少短視頻內容的獲取渠道。但是音頻,一種帶有古典浪漫的形式的內容平臺卻并不多見。
北京有八個電臺,每天要讓你聽夠四個~六個小時的廣告。如果不是車載的場景,這些電臺早就被討伐了。而在那個不算遙遠的時代,人們還不能接受畫面的時刻,人們去聲音去想象語調、詞藻背后的那個人的形象和氣質,是音頻保留了我們的想象力。技術進步了,但是內容本身未必會隨著平臺進步,甚至某些功能會退化。很難想象如果當初法國人民是從電視上看到戴高樂的《絕不放棄希望》的演講,是否還能堅持到聯軍打回來。如果當初日本人很早就從電視上看到某天皇萎縮的外形,是否還會為他去發動一場消滅幾千萬的人屠殺?丘吉爾說他每一篇演講稿都要親自修改,因為他們能聽道,二戰期間,英國大概4700萬人口,超過600萬家庭天天收聽丘吉爾的演講廣播,備受鼓舞。
聲音就是這樣的魔力,它的影響力其實是深刻的。這也意味著它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無論是商業,還是政治,它甚至可以應用在教育、醫療、金融理財等更多的行業,只要荔枝愿意。它不僅僅是一個娛樂化的平臺,還可以是最大的音頻醫療社區,理財社區,只要它愿意一如既往地吸引更多有價值的原創者來到平臺上,降低內容的生產成本,豐富變現手段,一如既往地為音頻內容的創造者創造互動場景、內容傳播的通道,它就不會被替代,并能持續發育下去,成為人類寶貴聲音的數據庫。
直播變現是一個好主意,為偏好買單也是趨勢
由于職業的關系,我認識不少社區、娛樂行業高層,有人告訴我,他們非常不看好荔枝做直播這件事情。理由很簡單,因為主播顏值不夠,后續商業化不好做。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首先,顏值不夠的說法值得商榷,開上濾鏡,請問區別在那里?你這是要氣死各路技術大神啊。三月份我去騰訊總部開會,騰訊給我們一百多人展示了最新的美顏美體技術,一個肥肥的小姐姐,在鏡頭前可以變成窈窕的女神,對,而且是動態的(抖音目前只能美頸部以上部位)。你告訴我,是顏值吸引了粉絲,還是因為有了粉絲,才有了改變顏值的必要。不能用工廠的思維去定義未來的業態吧。而且虛擬偶像開始火爆,未來還要不要具體的主播還是未知數。甚至有人告訴我,以后會出現千人千面的直播表現,一個主播的臉在一千個人的鏡頭前是不同的效果,有的會紅一些,有的會顯得瘦一些,有的用戶喜歡寬下巴,那么鏡頭里的偶像就會下巴稍微寬一些……
其次,就算顏值不夠,相比于顏值為王的路徑,荔枝網紅的崛起更多依靠聲音和才藝。這在網紅泡沫化的時代,其實是更強的競爭力的表現,如果顏值不再是問題,試問什么才是競爭力,是本身的人設和實力。這里頭如何孵化工會,訓練網紅這個確實是荔枝后期要向大直播平臺借鑒的地方。我們人力公司愿盡綿薄之力。
第三,偏好經濟與其說是偶像比拼,不如說是粉絲比拼。蔡徐坤被毆搞的日子里,吳亦凡的公關互動大獲成功,結果呢?兩邊的粉絲各種互相掐,最后idol的知名度更高了。所以,誰能團結最有力量的粉絲,一靠對粉絲的運營能力,二靠粉絲本身的價值和社會能量。這幾點荔枝一點都不比其它任何直播平臺弱,甚至在很多維度上要強大的多。
所以,我非常看好下一個荔枝在互聯網的下半場的表現。未來一定能聽到更多優質的音頻主播的內容,參與到他們精彩的直播互動中去。
陸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