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佘凱文
來源|智能相對論
“養狼戰略”是2009年蔡振華接任中國乒協主席時提出的概念,當時國乒剛剛包攬了橫濱世乒賽上所以金牌,且是中國隊第七次在世乒賽上包攬全部單打項目。在耀眼的成績下面,卻是觀眾的興趣越來越低,乒乓球一度被視為最沒有懸念的競技項目,為了改變這種極度不平衡的局面,“養狼計劃”應運而生,培養敵人,戰勝自己。
國內有家互聯網公司,幾乎是與乒協同時開啟了自己的“養狼計劃”,那便是騰訊。唯一不同是乒協“養狼”是為了打破不平衡,而騰訊是為了制造不平衡。
騰訊的“狼群”
10年時間,乒協的養狼計劃似乎收效甚微,那么騰訊呢?
騰訊開始大肆投資始于2008年,在今年年初的騰訊年會上,總裁劉熾平透露,“在過去十年中,騰訊已經投資了700多家公司。”在2018年這一數字達到新高,全年騰訊共投資了163家公司,平均每月投資近13.6家,這一數字甚至超越了很多專業投資機構。
以細分行業來看,其投資行業多達10多個,涵蓋文娛、企業服務、電商、教育、游戲、金融、體育、汽車、物流、醫療等等。
并且查看騰訊的投資可以發現,與阿里等其他資本大頭不同,騰訊很少只在同一領域投資一家公司,或干脆全資買下融入企業生態,往往喜歡投資一些行業中的多個競爭對手,但并不是讓他們相互協作,而是讓他們相互撕咬。
例如在傳統直播領域目前僅剩的兩大平臺,斗魚和虎牙,其背后都有騰訊資本的身影,在2018年騰訊分別對兩個平臺投資了數十億,至于原因當然是騰訊想要一家獨大,最后斗魚與虎牙無論是誰笑到最后,或者都存活了下了,騰訊都將成為贏家。
對待京東、拼多多這類電商平臺,騰訊也是如此,在2014年京東出現了巨大的財務虧空,此時騰訊“慷慨解囊”為京東解了燃眉之急,獲得15%股份。隨后在2016年騰訊又投資京東的競爭對手拼多多,在此之后也有調侃說京東打翻了“醋壇子”,在騰訊入股了拼多多之后,劉強東就說,拼多多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平臺,大家在里面購物上三次就知道了。但這顯然也未能阻止騰訊繼續加碼拼多多,目前京東在微信端的一級流量入口已不再屬于京東獨家,在京東下面赫然還存在著拼多多。
即便是自家產品,騰訊也信奉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像掀起全民吃雞熱潮的手機版吃雞游戲,一個刺激戰場,一個全軍出擊,當然現在都已被整合在了一起更名和平精英,但其實可以發現,騰訊將兩款游戲整合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久久無法拿到游戲版本號的無奈之舉,若情況允許騰訊還是不會進行整合而是會繼續讓他們競爭。
騰訊的投資策略喜好把控全局,掌管整個行業,也算是將“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句形容騰訊的話真正“發揚光大”,這也就是為什么之前說騰訊養狼是為了制造不平衡。
在年初劉熾平曬出了騰訊投資的首份成績單:在700家企業中63家已經上市,122家成為市值/價值超10億美金的獨角獸,2018年更有16家被投公司實現IPO,創下紀錄。
當然投資失敗的固然還是占絕大多數,像投資好樂買、樂居等騰訊投入了大量資金,最終結果都不盡人意。
“走出去,請進來”
在乒協的養狼計劃中,具體執行方式體現在“走出去,請進來”,“走出去”是指讓更多教練員和球員出國去交流,“請進來”是指讓外國選手到中國來訓練,幫助他們提高水平,縮小與中國選手的差距。
騰訊也有“走出去”和“請進來”。
從一個社交軟件公司成長為一家游戲公司或投資公司也許并不是騰訊的本意,但無論如何即便是在一路謾罵聲中,騰訊也越做越大。
那篇《騰訊沒有夢想》還猶然在耳,不過資本逐利本就無可厚非,不掙錢難不成還要去虧?
但老是被人指著脊梁罵,肯定會不舒服。特別是在游戲領域,騰訊從去年開始已經不止一次的表達,游戲內容收益占比正在下降,多元化的投資策略正是騰訊去游戲化的方式之一。
以2018年的騰訊投資情況來看,排在其投資榜單第一位的是文化娛樂行業,占比34%;第二位的是企業服務,占比14%;之后是電子商務,占比9%;游戲領域的投資只排在第五位,占比7%。
這便是騰訊的“走出去”戰略,走出原來的生態領域,向多元化多領域擴張,走出去策略既是防守也是進攻,防守阿里、頭條從電商、短視頻領域的流量搶奪,投資相關的競爭對手,使用騰訊流量入口優勢,時不時惡心下對手;其次,通過多方向的投資,實現對非專業非核心領域的進攻,擴張自身的業務版圖,例如在2019年1季度財報中,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首次從“其它”中抽離而進行單列,一季度,該部分營收同比增長25%至218億,已成為騰訊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作為BAT這類企業,有太多雙眼鏡在盯著,讓所有人都滿意幾乎不可能,做游戲有會被廣大群眾罵摧毀了青少年,做投資也會被行業人士批評沒夢想。
所以騰訊要做“一些高尚的事;一些純粹的事;一些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事;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就像騰訊所推崇的“連接器”。
在2018年騰訊合作伙伴大會上,馬化騰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再次強調騰訊要做好“連接器”,為各行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豐富的“數字接口”。
無論是騰訊的“連接器”也好,阿里的“數據中臺”也好,或是百度的“生態賦能”,其實都是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競逐,在這方面的戰略布局BAT是完全一致的。
像覆蓋云計算、游戲、AI、安全、小程序等相關領域,通過做連接,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共同打造產業生態,這些便是騰訊的“請進來”。
“養狼”的背后
阿里也做投資,百度也有投資,像國外谷歌、Facebook等企業同樣如此,可以說有錢的公司對外向領域的投資已經是常態,但為何偏偏只有騰訊沒有夢想?
面對質疑馬化騰也做出了回應,“投資的原因是從騰訊核心優勢出發,從QQ開始就意識到社交產品的核心優勢是流量。除了自主開拓多條事業線利用好這些流量以外,把不核心的、不專業的項目通過投資交給其他更合適的團隊去做,如此更能將資源利用和效益最大化。歷史也總是告誡我們要重視新的團隊,不可能什么事都能自己做;關于產品,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反思的。”
從馬化騰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從QQ時代開始騰訊一直在尋求流量變現的方式,只是在當時騰訊缺乏足夠的賦能機制,就是說即便騰訊在2010年就開始做開放,但在當時著實不具太多吸引力,只有通過強行的投資綁定,才能發揮出騰訊巨大的流量優勢。
之外 ,所謂術業有專攻,大包大攬的方式確實只會導致尾大不掉,百度從BAT出現掉隊,何嘗沒有這方面的原因,看看BAT三家的業務布局可以發現,在很多主流領域,例如物流,百度選擇自己做百度外賣,而阿里搭建起菜鳥網絡背靠傳統物流公司,騰訊則選擇了京東;在醫療方面,百度同樣靠自己,百度健康、拇指醫生、百度醫生,阿里騰訊則還是以投資收購為主;在財經證券方面更加,從百度理財到百金交,4.5款內容都是百度自持。
自持與投資差異在于,自持費時費力,投入巨大但不一定會得到相應回報,雖然在回報方面投資同樣存在風險,但至少不會出現退出壁壘,即便失敗損失將會更小。
最后,互聯網行業的“戰爭”早已不是1V1的斗爭,而發展成了派系之爭。從早年的“騰訊VS阿里”到現如今的“騰訊系VS阿里系”,沒有強大的“朋友圈”,連參與競爭的資格都沒有。
那么這個朋友圈怎么建立?除了開放式的賦能,投資無疑是最直接的方式。
在2014年開始,騰訊開始將投資的目光從國內轉移到了國際,投資領域從O2O、電商等領域開始,逐漸滲透到出行、醫療、教育、金融、零售等能與互聯網發生關系的所有可能的垂直領域。
以華為事件來看,向外擴張是十分必要的,將資源、技術把握在自己手上才不用看人臉色。
所以,總的看騰訊10年“養狼”以收益來講,確實符合騰訊作為商業公司的價值追求;以行業發展趨勢看,多元化的生態圈將是巨頭企業的標配;以未來戰略布局來說,有利于企業真正做到“獨立自主”。
【完】
智能相對論: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咸淡,講出黑白,道出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智能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