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1999年第一批音樂網站上線算起,中國的數字音樂已經走過了20年,盡管經歷了淘汰賽、版權戰等一系列不和諧現象,卻幾乎沒有人否認音樂市場的“錢景”,直到TME招股書的披露。
在TME的招股書中,收入結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在線音樂服務,二是直播為主的社交娛樂服務,其中社交娛樂服務的營收占比穩定在70%以上,訂閱和數字專輯組成的在線音樂,營收和增速均不及音樂周邊為主的其他服務。但在成本結構上,版權成本卻是毋庸置疑的大頭。
為了抵消版權產生的成本,大大小小的在線音樂平臺都在拓寬變現渠道,除了常見的會員訂閱、版權轉授、廣告、直播打賞,和音樂相關的智能硬件、周邊產品、演出門票等都成了營收的支柱。
騰訊音樂的動作更為直接,出資200億歐元競購環球音樂半數股權的談判即將靴子落地,恐怕不只是為了環球的版權,騰訊加大對音樂產業鏈上游的滲透更值得解讀。畢竟在此之前,騰訊音樂就投資了DNV音樂,旗下的產品除了重回大眾視野的豆瓣FM,主打數字音樂版權商業分發和管理的V.Fine可能更符合騰訊的胃口。
與國內的混亂現狀相比,國外版權的利益分配有著清晰的劃分,涉及到編曲、作曲、作詞、演唱、制作等多個環節,由ASCAP、BMI、SESAC等組織監督和保護,國內則多以唱片公司為最大受益者。音樂收益的重新分配,也暗示著互聯網巨頭和唱片公司在控制權上的直接對抗。
近幾年來,隨著《歌手》《明日之子》《我是創作人》等音樂綜藝節目的爆紅,音樂制作人的概念逐漸被外界所熟知,但要徹底顛覆音樂制作人的尷尬境地,音樂綜藝還只是導火索,痛點在于對B端版權商業分發模式的挑戰。
騰訊音樂對V.Fine等版權分發和管理平臺的注意,和V.Fine在垂直業態上的正向循環不無關系。利用對上游資源的整合,來為音樂人搭建透明、公開的體系化版權交易平臺,從而進一步拓展音樂的盈利模式。例如V.Fine與騰訊廣告、新片場等合作嘗試點擊效果計費、利益分成的模式,將音樂版權進行買賣分離的電商化運作。
圖片來源:虎嗅
V.Fine Music成立于2015年,是國內領先的數字音樂版權商業發行平臺,擁有音樂授權、監測、確權等版權管理業務,于2018年并購豆瓣音樂業務,包括豆瓣FM、豆瓣音樂人等。公司以技術驅動內容產業結構升級,旨在打造中國領先的音樂科技服務平臺,讓用戶體驗更多好音樂,幫音樂人建立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推動社會商業行為中音樂正版化的普及。
平臺已與逾50個國家的3000位音樂人達成合作,擁有超18萬首原創音樂版權,為3000多家機構和品牌提供上萬次音樂授權服務,與今日頭條、京東、微博等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V.Fine憑借成熟的版權監測、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高效智能的版權管理,能應對數字音樂在流通中著作權分類邊界模糊的問題,同時,提高客貨匹配效率,提高音樂人與需求方的信息進行交流匹配,打通上下游高效溝通渠道,以此拓展數字音樂的創收路徑。此外,V.Fine已獨立研發出行業領先的音頻加密和識別技術V.Fine Tech,實現對版權音樂的檢索、監控與保護,進一步幫助音樂人和原創音樂進行版權的管理和維護。
2018年,V.Fine Music并購豆瓣音樂業務,包括豆瓣FM、豆瓣音樂人等,推動豆瓣FM于今年2月獲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和摯信資本戰略投資,獲得騰訊音樂版權支持后,新的6.0版本將于2019年6月上線,千萬文青的音樂圖騰被再次激活。同時,V.Fine將平臺已有的音樂人資源與豆瓣音樂人進行整合,以音樂制作人群體為核心,著力打造原創音樂人社區,專注優秀音樂人和原創音樂的挖掘、傳播以及價值變現。
李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