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6月底,在以“創新供給 聚合發展”為主題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發布了《普惠信貸聚合模式研究報告》。報告提出,聚合模式是普惠金融的破局之道。
報告認為,普惠金融行業仍存在結構性空白市場,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自營就業者、生產性農戶等群體的信貸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其特點是,需求多元化、地域分布廣泛且分散、風險識別成本高、金融素養參差不齊等,這給單一機構同時兼顧專業化、規模化和風險可控三個目標提出了較大的挑戰。
建行副行長黃毅在今年夏季達沃斯上的發言為學術界的洞察提供了經驗支持。他說,(雖然)商業銀行花了很大功夫做普惠金融,但“做不起來”,一是因為“大銀行只會做大買賣,不太會做小買賣,因為我們有大買賣活得很好、活得很舒服,不需要小買賣”;二是因為商業銀行的資源有限,“做完大買賣后,就沒有資源做小買賣了”,“一對一的信用考察和判斷,行政成本高,商業上的利潤率不能覆蓋其風險,商業的可持續性成了問題,所以一直做不起來”。
曾剛在解讀報告時說:“在征信方面,大量的小微企業沒有抵押物,這時候機構對風險分擔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過去一段時間,各種不同的主體,依據各自不同的優勢,給傳統的銀行或者金融機構進行風險分散提供了很好的支撐。這就體現了聚合模式的重要性。”
在普惠金融的聚合模式中,金融科技企業無疑承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已經有一批金融科技企業在踐行普惠、服務小微的過程中,逐漸強化了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優勢,開始引領行業發展。
例如,平安普惠將復雜的信貸業務鏈條分解為獲客、風控、增信、資金等多個環節,在各個環節聯接具有獨特優勢的市場主體,以打通金融資源和小微群體之間的“最后一百米”,同時將人臉識別、微表情、遠程視頻等科技應用到信貸領域的平臺,以有效降低信貸服務成本,提高信貸供給能效。再比如,銅板街創業近7年來,不斷加碼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打造的智能金融服務體系,在風控、決策支持、安全、營銷等方面實現了全流程、全方位的AI賦能,迄今已服務了近500萬小微企業及個人。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銅板街只有三百人,但以其強大的科技能力打造的平臺聚合了優質的資產合作伙伴以及累計近400萬投資客戶。
普惠金融的核心是包容性,旨在觸達更多客戶,尤其是原來難以享受到金融服務的主體,但不能簡單地唯規模論,而是要有高質量的普惠金融服務。一方面,對供給側是商業可持續的,是良幣驅逐劣幣的;另一方面,對需求側而言,是公開、透明、便利、多樣、成本可負擔的。金融科技無疑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和基石。
丁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