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網貸的未來還有出路么?這是去年暴雷潮后很多人在思考的問題。但其實,這是每個新興行業都要經歷的去粗取精和自我蛻變的過程。
點融認為,經歷一系列嚴監管的洗禮和挑戰,真正做網貸的平臺留了下來,也讓更多人正確認識到網貸的真正價值,網貸正式跨入2.0時代。
發展社會普惠金融,彌補金融空白
近幾年,隨著監管政策的陸續發布,我們不難發現,監管層對于行業發展的動向一直在持續關注中,無論是前期風險的緩解釋放,還是規范平臺后續運營和信披管理,都落實到文件中進行統籌部署和步步推進,對于行業未來的走向依然十分重視。網貸之所以受到監管部門的關注,與其商業模式有莫大的關系。
實際上,網貸模式起源于孟加拉國的格萊珉銀行,當時格萊珉銀行被定義為“窮人的銀行“,主要為社會底層的貧窮群體提供小額貸款,通過低息、甚至無息貸款,將資金引導向農林牧漁等實體產業,為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提供貸款服務,使他們成為有價值的勞動力。這一巨大的社會貢獻使格萊珉銀行贏得了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而網貸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從創始之初就奠定了普惠的基礎。
網貸模式最大的優越性,是使傳統銀行難以覆蓋的借款人能充分享受平等、公平、快捷的金融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與傳統金融機構形成互補。而網貸進入中國后,從政策上有助于落實國家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的號召,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從技術上擁有互聯網加持,網貸也有了成長沃土隨之快速發展起來。
因此,網貸行業作為傳統金融的有效補充,彌補了中國傳統金融服務空白,同時與傳統金融體系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兩者都是我國多層次金融體系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完善金融產業結構有重要意義。
扎根實體,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網絡貸款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供給端的融資約束問題,滿足了部分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經營性融資需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小微企業甚至個體經營戶來說,他們的生產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釋放,因為他們的金融服務可得性不夠,往往要求助于民間融資。而合規的網貸平臺不僅能為其提供金融服務,而且與民間融資相比能有效降低借款人借款成本,
雖然部分網貸平臺出現了不合規的情況,但是絕不能因噎廢食,就否認所有平臺在服務實體企業上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作為信息中介地位,平臺為借款人與出借人實現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資信評估、信息交互、借貸撮合等服務,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據統計,近年來網貸行業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了大量短期資產,各類企業從P2P平臺獲得的短期貸款在過去幾年呈現指數式增長,從2012、2013年約63.8、456.0億元,到2014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233.2億元。隨后,2015年爆發式增長到4000億元,2016年更是翻倍達到8000億元,2017年總成交量達到25800億元,是2016年的4倍。
對此,點融認為,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上網貸平臺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點融從未忘卻對風險懷有敬畏之心。為了更好的把控風險,點融從供應鏈和垂直領域入手,為出借人挖掘優質資產,同時通過自主研發大數據風控體系、采集第三方征信數據進行交叉驗證,一方面保障出借人合法權益,另一方面積極運用反欺詐系統將“欺詐者”拒之門外,真正幫助遇到資金困難的個人或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網貸行業促進社會征信體系的建設
網貸行業發展過程中遇到最大的掣肘,就是征信體系的不完善,無法遏制失信者履發多頭借貸現象,導致網貸平臺在信用評估中喪失主動權。如何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尤為關鍵。而這一過程,各網貸平臺的數據庫成為必不可少的數據來源。
業內專家表示,在新版征信誕生的過程中,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的發展,讓個人信息更趨完善,征信維度具備了多元化基礎。
2018年下半年,點融等眾多平臺響應號召上報失信人名單,首批P2P惡意逃廢債借款人信息已被納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2018年初落地的百行征信業已與包括小貸公司、融資租賃、融資擔保、消費金融、P2P等在內的17類700余家機構簽訂了業務合作和信息共享協議,點融也在其中。
另外,為進一步加大網貸領域聯合懲戒惡意逃廢債行為的力度,提高風險防范水平,推動我國誠信體系的建設,2018年5月,點融等12家首批網貸頭部平臺與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舉行簽約儀式,正式開通權威司法數據的查詢,借款人信用數更加完整,有利于平臺大大提升風控效率。
網貸在中國已發展了十年,積累了很多正向價值。目前洗牌尚在繼續,還會有平臺最終選擇退出,但待備案落地后,行業會更加規范,網貸的明天一定更加光明。
王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