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美團在生鮮領域再出新招了。8月29日,美團買菜之后,美團推出買菜業務“菜大全”,一個菜市場代運營模式的新業務。
原以為這樣的大動態可以提振股價,但在美團買菜以自營模式進軍買菜業務后,沒有賽馬機制文化的美團選擇用平臺代運營發展再度買菜業務,這讓大家不得不擔憂美團自營買菜是否遭遇到了發展阻礙。
結果,美團股價不升反降。截止8月29日收盤,美團點評已經跌至74.650港元每股,市值4324.61億。在8月23日借助新財報一路漲到股價最高點——77元港元每股后,美團點評最近幾天股價都呈下降趨勢。
為什么“菜大全”和首次盈利的財報都沒能穩住美團股價?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港股市場投資人是格外現實的,基本面不夠好的公司很難進入他們法眼,美團或許沒有想象中那么美。仔細研究一番財報后,你會發現:美團財報看似靚麗,但盈利的背后也存在一定隱憂,美團的天花板已經開始出現。
二季度實現盈利的背后 美團靠的是開源節流
美團的盈利,靠的是開源節流。
根據美團Q2財報數據顯示,美團二季度營收由去年同期的150.7億元人民幣增長50.6%至227億元,超出市場預期的218.7億元。公司經調整EBITDA達23億元,經調整凈利潤15億元,去年同期虧損32.1億元,首次實現整體盈利。
從財報數據中不難發現:美團盈利最大的功臣,一個是外賣業務抽傭的快速上漲,另一個便是創新業務的收縮策略。
美團點評的收入來源分為三類:傭金、在線營銷服務、其他服務銷售。財報數據顯示,傭金占Q2整體收入的67.96%,較去年同期增長39%。在這次財報披露的數據中,美團點評餐飲外賣、到店、酒旅及旅游交易額總體同比增長僅30.4%。相比之下,傭金增長幅度超交易額近9%。而這個差異的背后正是美團從去年年底至今一直上漲的抽傭費率。
Q2季度,美團新業務及其他收入去年同期的25億元增長85.1%至今年二季度的46億元,毛利為4.211億元,轉虧為盈,而毛利率為9.1%,較2018年同期的負值76.4%有所改善。
創新業務能夠獲得盈利,這是美團業務在收縮。Q2季度,美團在減少對單車的投入后,新業務收入由2018年同期的25億元增長至46億元,整體毛利實現4.2億。這背后,一方面是美團不用在本季度去承擔高價購買摩拜的成本,此前一次計提折舊35.4億元所帶來的成本大幅減輕了美團的財報壓力;另外一方面就是美團在本季度決定撤出海外單車市場,以控制成本的方式更加平穩的地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團二季度部分單車不再產生折舊費用也尚未大量投放新單車,所以單車業務第二季度的經營虧損大幅收窄。事實上,創新業務屬于長期投入的業務類型,如果沒辦法在相關市場領域占領優勢的地位,就很難實現持續規模化盈利的目標。
同時,作為美團最重要的支撐性業務,美團外賣也遭遇發展困境。
美團外賣一天賺1.4億 但商戶的生意更加不劃算了
根據美團的財報數據顯示,本季度美團外賣營收128億元,占比為56.6%,毛利實現翻番增長,并首次實現經調整運營利潤轉正。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12個月,美團餐飲外賣交易筆數同比增長34.6%達到21億筆。
美團外賣是目前美團營收占比最大的業務,但其盈利的背后,商戶卻并沒有一同發展得更好,反而因成本、平臺制度與美團外賣的關系惡化。
一方面,在降低外賣客單價的情況下,美團外賣抽傭收入越來越多,但商家的營銷成本卻還在提升。
據Q2財報顯示,美團點評抽傭收入本季度共計154.3億,同比增幅高出營收增長同比增速9%。按91天進行計算,美團每天從商戶身上抽傭達1.4億元;美團在線營銷服務從去年同期的20.9億增至36.3億,增長了15.4億。三個月多花15.4億;財報還顯示,美團的其它服務及銷售收入,從去年同期的18.9億增至36.4億,增長了17.5億!
同時,美團外賣客單價降幅3%,達到44元。商家在美團投入的營銷廣告費用越來越多,換來的卻是客單價降低,這增大了商家們的經營壓力。
餐飲本身的利潤并不算高,在食材成本、人工成本、配送費、營銷成本、外賣包裝成本等多重成本的高壓下,能保持之前的價格就不錯,客單價變低的時候,有實力的商家就會選擇自己干,或者用戶就會發現外賣價格只能比堂食更高,這對于美團外賣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另外一方面,在監管部門明令禁止的情況下,商戶二選一風波仍在繼續 。
8月26日,據青海網報道顯示,西寧萬達金街經營餐館的市民王先生向反映,自己的店鋪在入駐餓了么線上平臺之后,卻遭美團外賣強行下架;8月27日,據新浪財經、梨視頻報道顯示,山西太原商家爆料稱:美團外賣不但逼簽獨家合同,還用商家手機私改其他外賣平臺數據,在公告欄讓顧客去美團買東西,并隨意篡改后臺送紅包,導致商家賠錢;8月初,#美團被爆要求商家獨家合作#的微博話題還成為微博熱搜。
事實上,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電子商務法》中,明確規定:不得利用服務、技術等,對平臺內經營者與其他經營者的交易進行不合理限制。而美團持續仍有二選一的風波,這更會影響到他與商戶的之間的關系。
二選一這種策略,對于消費者、商家、平臺來說其實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如果平臺純粹就是為了以平臺身份保持對用戶的補貼、熱捧,卻忽視與商家共同進步,甚至傷害了商家,那么這顯然不符合長期能有這么高增長、長期能盈利的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互聯網行業人口都出現了紅利見頂的情況后,各大領域都在發生變化。Analysys易觀在《2019上半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洞察》中指出,本地生活服務市場已從“流量紅利”的時代轉變到“數字化紅利”的時代。行業認為外賣平臺有兩條路是可以走。一條是數字化,一條是流量。
餓了么是利用數字化為自己的生態圈創造價值,進而實現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數字化升級。而美團似乎跟過的還是堅持流量補貼的老路,通過持續的補貼獲得用戶的活躍交易行為。
盡管這種方式在短期內依然奏效,但這種方式犧牲的是廣大商家的利益,如果不能跟上整個市場數字化的步伐,那么美團外賣很快就有可能面臨天花板。一旦美團外賣進入天花板狀態,那么整個美團都有可能進入天花板狀態。
為什么美團的天花板是外賣業務?
為什么這么說呢?從美團公布的“Food+platform”戰略就可以理解這其中的原因。按照美團“Food+platform”戰略,吃就是美團生態的核心,而外賣業務就是美團吃中的核心。
美團生態中流量最大的就是來自于Food,其中外賣就是Food最大的流量源頭。如果美團外賣業務受到影響,那么美團的整個Food流量就會受到沖擊,美團的其他業務在流量端和變現端就都會碰到障礙 。
既然美團外賣業務可能遭遇了天花板,那么如果美團非餐業務還沒能形成巨大的體量,整個美團生態的發展就會跟隨外賣一起碰到天花板。
不過,依照美團非餐業務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美團外賣流量導流僅僅只能賣廣告,并沒能給創新業務帶來巨大突破。
此前備受行業關注的打車業務從自營轉成了聚合模式,堪稱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典范,短期內想要挑戰滴滴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
“菜大全”這個生鮮業務之所以沒能引起投資人熱議,核心就在于從小象生鮮的閉店,很多人對美團生鮮就已經很失望。在“菜大全”之前,美團買菜業務已經發展半年,但也只在北京和上海做出一定成績,如今轉成成本較低的代運營模式,這對于整個美團生鮮自營業務來說又是一次打擊。
所以,美團的發展還是離不開外賣業務的增長。在目前美團外賣也遭遇天花板危機的情況下,美團的天花板也開始出現,這就導致美團想要持續實現盈利并不容易。
或許正是基于這種問題,美團在下季度財報指引中表示:預告第3、4季盈利能力或不及此季。同時,美團也表示,集團仍以長期增長為優先任務,而非短期盈利。
如果沒辦法持續保持盈利的狀態,美團究竟能否在港股市場持續被投資人看好,就確實需要時間驗證了,這或許就是現在美團股價回落的核心原因。
文 |小謙,小謙筆記(http://xiaoqianbiji.com/)創始人,互聯網觀察員,數十家科技媒體專欄作者,微信請聯系net1996,轉載請注明版權
小謙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