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0年5月12日,中國廣播網軍事頻道的微博發布了一段視頻。這段視頻記錄的是在12年前汶川大地震的時候,15名空降兵臨危受命,在無地面指揮引導、無地面標識、無氣象資料的情況下,從4000米高空縱身一躍,空降震中地帶,打開空中救援通道的事跡
2020年5月12日,中國廣播網軍事頻道的微博發布了一段視頻。
這段視頻記錄的是在12年前汶川大地震的時候,15名空降兵臨危受命,在無地面指揮引導、無地面標識、無氣象資料的情況下,從4000米高空縱身一躍,空降震中地帶,打開空中救援通道的事跡。
在視頻中可以看到,在空降時,有一名空降兵在降落傘無法張開的情況下,空中自由落體下降了1500米,場面非常驚險。慶幸的是,他們最終都成功降落。
這段視頻發布后,很快受到網友們的追捧,短短三個小時,點贊量便超過了四十萬。
還有三十多萬網友在留言中,向這些最可愛的人致敬,并稱這個視頻,仿佛又讓大家回到了汶川地震的那些歲月,又看到了全國人民和子弟兵們奮不顧身救援災區群眾的那一幕。
一、
2008 年 5月12 日 14 時 28 分,四川汶川發生 8.0 級特大地震。 地震震源深、波及面大,導致汶川災區水、電、道路、通信全部中斷,災情十分嚴重。
地震發生后,位于震中的汶川、茂縣、北川已然成為了一座座“孤島”,與外界失去了聯系。
這些地方的受災情況如何,有多少群眾正在翹首等待救援?他們有吃的,有喝的嗎?受傷的群眾能得到救治嗎?這引起問題,無一不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5月12日晚10 時20 分,著名戰斗英雄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空降兵某團接到上級抗震救災命令后,團長、政委立即向全團下達了連夜折疊降落傘,準備隨時出發的命令。
全團官兵們連夜進行降落傘折疊, 準備隨時出發空降到災區救援。
5月13日凌晨 3 時45分,上級命令,此次行動為機降行動,全團采用摩托化輸送與空中機動相結合的方式,用8 架大型運輸機將全團從湖北緊急運送至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之后換乘軍車,于下午15 點到達了與地震震中僅一山之隔的重災區——什邡市洛水鎮,成為汶川地震發生后第一支進入地震重災區的川外部隊。
到達洛水鎮后,空降兵某團隨即展開了緊急搜救。
此時的洛水鎮,余震仍然不斷,大地一直在搖晃, 到處都是殘垣斷壁,道路也被倒塌的房屋和山石阻斷,電線桿、水塔、移動信號塔倒塌,交通癱瘓,停電斷水,群眾的哭聲、求救聲響成一片。
災情就是命令,最先抵達災區的空降兵某團一連,將連隊分為三個突擊隊, 采取分片負責、重點援救的方式進行救援。
在沒有專業救援工具的情況下,他們利用鋼筋撬、肩膀扛、鐵鍬挖、雙手刨等方式,扒開了一層層殘磚斷瓦,挪走一塊塊石塊,尋找生命跡象。
地震發生不到一天,數萬名解放軍官兵從各個方向趕赴災區一線,都江堰、綿竹市、汶川、青川......到處都是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只有茂縣、北川一帶的災區群眾,卻因為道路被毀以及通信全部中斷,遲遲沒有消息。
二、
要想進入茂縣和北川,只有依靠我們的空降兵了。
60 年前,隨著 62 朵傘花在新中國碧空綻放,一個嶄新的兵種——空降兵走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
自從1912 年登上歷史舞臺以來,空降兵始終扮演著插向對手心臟的“尖刀”的角色。在二戰諾曼底登陸中,盟軍 3 個空降師 35000 余人空降到德軍身后,成為取勝的重要力量。
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關懷下,1950 年 9 月 17 日,人民空軍陸戰第一旅正式宣告成立,中國自己的空降兵開始了藍天上的新跨越。
組建 11 天后,新中國第一批62 名空降兵實現了“中國傘兵第一跳”,創造了“中國空降兵速度”;
9 個月后,參加了臨淮關進攻戰斗聯合演習,形成了連規模空降作戰能力,迅速形成了“越點攻擊、立體跨障、垂直打擊”的戰斗能力。蘇聯教官由衷地贊嘆:“這樣的建設速度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1961年,在抗美援朝中堅守上甘嶺的 15 軍,被劃為空降兵部隊,這支英雄輩出的雄師從此插上雙翅,成為空中奇兵。
60 年來,我空降雄師飛遍了祖國的藍天碧海,具備了全方位、全天候跳傘作戰能力,由初建時的單一兵種,發展成為擁有20 多個專業兵種組成的高技術兵種,擁有了“隨時能飛、到處可降、降之能打、打之能勝”的全方位作戰能力。
三、
在這次特大地震災情面前,參加救援行動的解放軍,就是在和死神進行賽跑。
如果不能進入茂縣和北川地區,救援工作就無法開展,災區的老百姓隨時都有危險!地面部隊進不去,空軍飛機也無法著陸,怎么辦?只有讓空降兵來!
與汶川緊鄰的茂縣,自地震發生后與外界失去聯系長達四十多個小時。
這里地形復雜,多高山峽谷,境內山峰多在海拔 4000 米左右,在無地面指揮引導、無地面標識、無氣象資料的條件下,傘降難度極大。誰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李振波!”團長和政委幾乎異口同聲地喊出了一個名字。
李振波是一位于1978年入伍的老兵,長期在空降兵某團服役,是該團著名的標兵。在部隊里,他跳過空降兵現有的所有傘型和機型。
二00二年,李振波出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長之后,努力解決制約空降作戰的重裝空投難點問題,攻破了“傘兵戰車三件連投”難關,實現了重裝備在大型飛機上四件連投和運八飛機上兩件連投,使重裝備空投能力取得歷史性跨躍。
雖然李振波此時已是大校軍銜,且已調離空降兵某團六年之久,但團長和政委都認為只有他,才能完成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5月13日凌晨,李振波接到緊急命令:帶領一支空降部隊空降茂縣,將茂縣的情況匯報給救災指揮部。
事后,李振波在接受采訪時說道:“這個任務非常危險,我也怕死,但這是任務,換了誰都會這么做。”
5月13日上午,李振波帶著早已在成都某機場待命的一百名空降兵戰士,向地震災區飛去。飛機上,李振波一直在緊急思考著跳傘的方案。
從地形上看,茂縣周圍都是接近5000米的高山,要想空降,必須從5000米的高空跳下。
這種高度是平時訓練的幾倍,加上高寒缺氧,同時降落區域地形極端復雜,如何才能安全降落,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呢?
想來想去,李振波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用翼形傘完成空降。這種像飛機翅膀一樣的降落傘與圓形傘不同,它可以調節方向,“茂縣地形太復雜,能調控方向,就意味著可以選擇一個好的降落地點。”
但是,這種傘也有缺陷,它必須通過運動制造浮力,如果降落時人撞到崖壁,傘面沒有浮力把人再抬起來,人就會直接滾落崖底。
四、
李振波在100名空降兵中,挑選了會跳翼形傘的22人,其中7人為預備隊,李振波和另外14名勇士,實行第一批空降。
會跳翼形傘的22名戰士,誰都不愿當預備隊,都想第一批空降。每個戰士都寫了決心書和請戰書,到底選哪14個呢?
李振波有自己的標準,那就是首先看跳傘經驗,然后要看士兵平時在部隊從事的職務。
比如這次任務需要的是通信兵和對空指揮兵,這兩種人就是他的首選。因為這次任務不是殺敵,而是為了將茂縣的受災情況傳遞給外界。
也許是老天也開了眼,5月14日上午,下了幾天的大雨終于停了。
李振波向14名勇士做了最后的動員,告訴大家這次任務的困難在哪里,以及注意事項,但唯獨沒有提危險性。因為他知道,這些戰士早已和自己一樣,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了。
在前往茂縣的飛機上,李振波提醒勇士們,翼形傘的自動打開閥只能在4000米以內的高空使用,在5000米跳傘時,傘包很可能無法自動打開,所以大家要做好用手拉開閥門的準備。這也意味著,這次高空跳傘比平時更加危險。
14名勇士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猶豫,更看不到一絲害怕。他們一個個爭先恐后地站出來,要求第一個跳傘。
李振波看著眼前一張張年輕的臉龐,感覺鼻子有點發酸。他拒絕了戰士們的請求,決定自己第一個跳傘,讓戰士們可以跟著他的傘的方位跳,這樣會安全一點。
他的理由很簡單,只有三點:我的經驗比你們足,我是領導,這是命令!
中午12時22分,飛機爬上了4999米高空。透過玻璃窗,茂縣的土地在云層下若隱若現。李振波命令飛行員打開機艙門,提醒戰士們:“找對降落地點就沒事,我先跳了!”他縱身一躍,消失在白云深處。
在李振波跳下飛機后,14名勇士魚貫跳下飛機。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王君偉、于亞斌、雷志勝、殷遠、王磊、劉志寶、任濤、郭龍帥、李亞軍、李玉山、劉文輝、趙四方、趙海東、向海波。
第一個跳出機艙后,李振波的主傘一直無法打開,人也急速往地面墜落。李振波并沒有慌張,在距離地面還有700米的高度,他終于打開了備用傘。
李振波著陸后不久,便在第一時間與茂縣縣委和縣政府取得了聯系,把茂縣的情況向指揮部作了報告。
“解放軍來了,我們的救星來了!”得知解放軍的空降兵已經到達,當地群眾們一個個激動得熱淚盈眶。
五、
中國空降兵在無地面標志、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指揮的條件下,從 5000 米高空傘降茂縣的消息,被一家家媒體報道后,迅速傳遍了全國,也傳遍了全世界。
全國人民歡欣鼓舞,世界各國的軍事專家們也大為震撼:在他們看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奇跡。
15勇士之一的殷遠,在著陸時降落傘繩纏在了一棵大樹上。當地群眾發現了懸掛在半空的他,好幾個年輕的村民馬上爬上樹幫他解開繩索。
有位村民用手機拍下了村民為殷遠解降落傘繩的照片,這張照片后來被傳到網上,感動了無數國人。
殷遠是空降團一名技術過硬的偵察兵,在這次執行任務的六天六夜中,他一直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是這支突入“震后孤島”的先鋒部隊的“尖兵”。
在這支15人的先鋒隊中,殷遠是上級安排的唯一一個帶槍的。他帶槍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意外。
后來在接受西方媒體采訪時,西方記者問他為什么就他一個人帶了槍,殷遠納悶地反問對方:救災就是救災,每個人都帶槍干什么?
西方記者告訴殷遠,國外發生這種情況時,軍隊進入震中后,首要任務就是控制局勢,隨時準備鎮壓可能出現的搶劫和暴亂。殷遠露出一付難以置信的神態:“我們是人民子弟兵,就是去救災的,帶槍只為了防備野生動物!”
正如殷遠所言,在茂縣的七天七夜中,這枝槍從頭到尾也沒有被拿出來過。
傘降后的第 2 天,15 名勇士偵察到茂縣兩個水電站損壞嚴重,有決堤的危險,迅速趕往現場,排除了險情,順便還救出了來這里寫生的成都美術學院 2 名教師和 45 名學生以及106 名中外游客。
在茂縣的7天7 夜,李振波等15名勇士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輾轉7個鄉,55個村莊偵查災情,為后來的救援提供了寶貴信息。
在他們的指引下,源源不斷的食物、藥品、器械、帳篷在他們身后從天而降。等他們5月19日奉命撤出茂縣時,卻因體力消耗過大,幾乎每個人都病倒了。
返回部隊的當天,15位勇士在一起照了一張珍貴的合影,之后都回到了各自的崗位。
六、
汶川地震是中華民族的一場大災難,但在災難面前,人民子弟兵用他們的肩膀和鮮血,為群眾搭建起了生的橋梁。汶川地震過去14年了,但人民并沒有忘記舍命從5000米高空跳下的那15位勇士。他們現在過得好嗎?
2020年9月17日,是空降兵成立70周年的大喜之日,作為特邀嘉賓,“空降兵十五勇士”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再次回到了他們曾經戰斗過的空降兵部隊。
多年未見,15位勇士們聚在一起,一個個都激動得熱淚盈眶。15勇士之一、現任空降兵某部空降空投主任李玉山激動地說:“這一次我們15人總算聚在一起了!”
15勇士中,今天仍在部隊服役的只有李振波、于亞濱、殷遠、李玉山和向海波五人,其他人有的當了警察,有的當了老師,有的跑起了長途運輸.....
重逢之時,李振波剛好60歲,仍然擔任空降兵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從事重裝空投領域的研究。2021年,李振波正式退休,目前在家安享晚年。
“尖兵”殷遠,現任空降兵某大隊一營二連班長。15人中最年輕的向海波,現任空降兵某部引導隊文書。
同樣留在軍營的于亞賓,現在是空降兵某部引導隊隊長;李玉山則當上了傘訓主任,主管部隊的“三無”空降訓練。
15勇士之一的趙海東,目前是陜西省榆林市的一名公路管理人員。汶川地震回來半年后,他于2008年的12月退伍,回到了陜西老家工作。
王磊于2015年退伍,目前在遼寧省一個退伍軍人培訓基地當老師。退伍后,王磊感覺在部隊的時間過得太快了,當兵都沒當夠。王軍偉則在轉業后成了四川樂山市的一名警察......
在空降兵部隊的軍史館門前,15位勇士再次按照當年的隊列,拍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依舊是相同的人,依舊是相同的站立位置,12年后,15位勇士回望來路,心懷感恩;遠望前方,步履鏗鏘。
雖然大家今天天各一方,從事著不同的行業,但當年“驚天一跳”締結下的戰友情,都回蕩在每個人心間。
這份戰友情,將在他們的人生中,讓他們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在各自的崗位為“空降兵十五勇士”增光添彩!
丁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