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又邂逅了一批喝500塊錢老叢水仙的茶友。喝得特別開心。而村姑陳每每看到總是很郁悶。其實不是貴和便宜的問題,更不是便宜就沒有好茶的問題。主要是,500塊錢能買到真正的老叢水仙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又邂逅了一批喝500塊錢老叢水仙的茶友。
喝得特別開心。
而村姑陳每每看到總是很郁悶。
其實不是貴和便宜的問題,更不是便宜就沒有好茶的問題。
主要是,500塊錢能買到真正的老叢水仙么?
從商業邏輯來看,這個價格,買到真正老叢水仙的概率,非常非常低。
拿出計算器來算一筆帳吧。
老叢的基準線,是60年樹齡。
當然,現在為了擴大老叢水仙的產量,有人已經把60年主動降為了50年。不過無論是60年還是50年,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那必定是半個世紀、乃至一個甲子的漫長歲月,才能成就一株水仙茶樹,那蒼老的纖維和虬勁的風骨。
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一棵水仙要生長達到60年,需要多少代人,費多少精力,多少人工成本,多少心血?
這一筆,有有形的可以計算出來的成本,也有無形的核算不出來的成本,但不論多少,它們的總和,都大過了600塊錢一斤這個價格。
尤其,老叢水仙的產量極低,蒼老的茶樹發芽長葉的能力,是相對較弱于30年左右年富力強的高叢水仙的,更弱于10-20年左右正值高速爆發期的水仙茶樹的。
如此低的產量,價格還賣得這么便宜,難道老叢水仙就這么沒有市場影響力,沒有粉絲么?
看到這里,還不能接受老叢水仙不會售出600元一斤這般低價的茶友,請把眼光投遠,越過高山大河,望向遙遠的彩云之南。
普洱茶那些老樹們(不是古樹,僅用老樹作比),但凡是有名有號的山頭所出的,哪有這個價格可以買到的?
不管是大葉種還是水仙,都是喬木,喬木最值錢的就是它的樹齡。
跟醫生和老師一樣,越老越值錢。
尤其武夷山的水仙,近些年在肉桂的大肆掠奪之下,市場份額越來越小,種植范圍越來越窄,而真正達到60年以上的水仙茶樹,數量則越來越少。
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人賣出600元一斤的"低價",這實在是有背商業法則。
也是有背人性的。
《2》
關于老叢水仙,還有一個江湖傳言,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就成為了一陣罡風,吹歪了茶圈的“老叢之水”。
這個傳言就是,老叢水仙是青苔味。
前幾天還有人振振有辭在文章底下留言,稱,我覺得老叢水仙的青苔味,是絕正的叢味,是一股大自然的味道。
李麻花一看“大自然的味道”,立馬就樂了。
于她而言,大自然的味道,就是學畫的時候畫過的高山,大海,湖泊,森林,還有小時候下河撈的河蝦,暑假去老家淘小海撿回來的小螃蟹。
有一次,我跟她去太姥山。
在那段美麗的沿海高速的中后段,開過一個泊著一艘孤舟的海灣,正在贊嘆,這是一幅活脫脫的“野渡無人舟自橫”美景的時候,李麻花說,快快快,開始錄像。
我被她喊得莫名其妙,但還是忍不住舉起手機,對著車窗外,開啟了錄像功能。
結果對著的是一片大海。我茫然地錄著,一邊錄一看她,沒想到這家伙嘴邊噙了一絲微笑,專心開車,居然不理我。
又怕錯過了什么重要資料,只能繼續舉著手機錄著。
再過了一會兒,她喊,停。
我關了手機就去扭她的耳朵,你忽悠我!她一邊躲一邊大笑,沒騙你,剛才你錄的這一段路程,當年就是我太爺爺的海田。
這么長一段都是?那段視頻大約有6分鐘。這是多長的一段海灣?
她不無遺憾地說,唉,當年我太爺爺被打倒,這些海田啊土地啊山林啊都被沒收了,要不然,今天的本小姐,那可是根正苗紅的白富美,可以不干活混吃等死的那種。
“你們要想吃黃瓜魚,還得問我肯不肯!”一副傲嬌的語氣。
她從小在這片海邊過暑假,老李不計較,經常給這片的村民義診,那里面有好多是當年批斗過老老老李的人。
在李麻花心目中,大自然的味道,就是那永遠潮濕的海風,那在陽光下閃著金光的海水,那海中撈出的豐富的物產,以及走在街上就可能有人塞給她一條魚的那種鄉土情。那旁人鼻中的海腥味,就是海邊人,一生最刻骨銘心的,大自然的味道。
《3》
想來,那位說青苔蘚味是大自然味道的茶友,應該是從小生于山區,長于林間地頭,才會有如此的感悟吧。
從小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過的人,才會在聞到苔蘚味的時候,第一時間就反映出來,嗯,這是大自然的氣息。
不過,感悟也好,感觸也罷,大自然的味道,跟老叢水仙的叢香,可不是輕易就能劃上等號。
叢香是一種極稀罕的香氣,它屬于大自然的味道。
但大自然的味道有千百種,并不是所有大自然的味道,都可以是叢香。
比如李麻花喜歡的那種大海的味道,也是大自然的氣息,那是不是它也可以稱為老叢水仙的叢香呢,當然不能!
至于苔蘚味,光從名字上來看,它就是一種苔蘚類植物的氣息,而水仙是喬木。
苔蘚屬于苔蘚植物門,分為三綱(苔綱Hepaticae、蘚綱Musci和角苔綱Anthocerotae),3目(泥炭蘚目、黑蘚目及真蘚目Bryales),6科(紫尊蘚科、天命蘚科、葫蘆蘚科、壺蘚科、長臺葬科及四齒蘚科),21屬,23000種。
水仙屬于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杜鵑花目、山茶科、山茶屬小喬木。
從血緣上來看,它們倆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種植物。
不管苔蘚味是不是大自然的味道,也不能就此把它與老叢水仙那蒼老的身體纖維里生成的老木頭味道,扯上關系。
我們是在討論老叢水仙的叢味,又不是在討論哪種味道是大自然的味道。
《4》
為什么村姑陳一力要證明苔蘚味不是老叢水仙的叢香呢?
畢竟,市場上倡導苔蘚味叢香的人那么多,多到淹沒了“木質味才是真正叢香”的微弱聲音。
這么多人都認可的一件事,村姑陳卻要去力證它是錯誤的......
以一己之力去撼動泰山,可不是蠢么?
但就是不吐不快。
金牛座的固執勁一上來,就理智全無。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市場上為什么有那么多的“苔蘚味叢香就是老叢水仙味道”的聲音?
那是因為,真正60年以上的老叢水仙太少,真正的木質味叢香太難得,而相較之下,苔蘚味更易得——讓一款水仙產生苔蘚味,根本就不必等上60年,只需要幾個簡單的操作就夠了。
老叢水仙的木質味,是漫長的生長過程中,是實打實的老去的茶樹身體中,是日益蒼老的纖維中,釋放出來的那種自然的樸素的老木頭的氣味。
要讓一款水仙生成濃郁的蒼老的木質味,至少要等50-60年,甚至以上。
這太難了。誰有耐心等這么久?
流光容易把人拋。
而苔蘚味,只需要茶樹生長的地方苔蘚植物足夠多,甚至茶樹身上攀附的苔蘚足夠多,就能產生苔蘚味來。
簡單的事,更容易辦到的事,自然更多人去做。
用輕松就能得來的苔蘚味,頂替真正的木質味叢香,賣出60年以及60年以上樹齡的高價,這豈不是一筆太過于劃算的買賣?
不這么做的都是傻子。
比如村姑陳。
《5》
那么,苔蘚味是怎么生成的呢?
相較于等待60年的漫長時光,它相對容易多了。
武夷山的茶農說,苔蘚味的生成,與水仙的樹齡無關,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1、種植方式
2、生長環境
3、做工手法
種植方式,是指種植水仙茶樹時,茶農刻意為之的一種方式。
比如,刻意把水仙茶樹種植在背陰的地方,曬不到多少陽光,自然就滋生出青苔來。
或者,在水仙茶園的旁邊,種滿高大的樹木,讓這些樹木擋光蔽陰,陽光少了,溫度自然就低一些,環境就陰一些,青苔的長勢就更喜人一些。
茶樹生長在這種陰暗的地方,青苔味自然就濃郁了。
生長環境,是指茶樹生長的地域,如果這塊地,兩旁高山夾峙,溝深澗長,先天地勢就陰暗,潮濕,不怎么見天日,還雨多霧多。
那么,這塊地必然極容易生長出青苔來。有了青苔,難道還怕茶葉沒有苔蘚味嗎?
再大力宣傳青苔味就是叢香,這款茶,豈不馬上就變身老叢水仙了?
此計大妙!
做工手法,是指在制作水仙的時候,刻意做出青苔味來的方法。
比如,跟白茶一樣,把茶青渥堆。厚厚的茶青堆積在一起,不及時攤晾,走水沒走透,青味沒排干凈。讓茶青生成爛青味,臭青味。
這股味道在輕火的加持下,立馬就變成了某些人所熱衷的“苔蘚味”.....
其實,這種茶一眼就能認出來,它具有極其鮮明的標簽:湯水渾,湯色橙黃帶綠。
而正常的巖茶湯色,是橙紅。
《6》
老叢水仙的叢味,是老木頭老纖維的味道。
它需要歷經風雨,歷經歲月打磨,才能實現。
而苔蘚味,則不必如此麻煩。
它的生成,不需要時光的打磨,只要人工和天時合一,便可以完美創造。
是故,世間多聞苔蘚味老叢,而少見木質味老叢。
利字當前,一切皆是虛妄。
更多關于老叢水仙的原創知識:
聽說武夷巖茶中,老叢水仙將會取代肉桂?從馬頭巖老叢水仙說起
怎么判斷一款武夷巖茶水仙是不是老叢水仙?從香氣和口感入手!
多少年的樹齡,才是老叢水仙?閑聊老叢水仙背后的5個小秘密
太好喝了!只有喝過慧苑老叢水仙,才明白“醇不過水仙”之真意
巖茶的苔蘚味,就是老叢水仙的叢味嗎?那是“偽”茶人在指鹿為馬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張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