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人類接觸大海開始,如何在海洋中擁有更快的航行速度就成為了人類一直以來不懈追求的目標之一。而當戰爭的范圍由陸地擴展到海洋之后,人類對于提升艦船航行速度的熱情更是有增無減,而水翼艦船,就是人類為了追求艦船的高航速而設計出來的產物之一。正在高速
從人類接觸大海開始,如何在海洋中擁有更快的航行速度就成為了人類一直以來不懈追求的目標之一。而當戰爭的范圍由陸地擴展到海洋之后,人類對于提升艦船航行速度的熱情更是有增無減,而水翼艦船,就是人類為了追求艦船的高航速而設計出來的產物之一。
正在高速行駛的水翼導彈艇
傳統艦船在海中航行時,其船體主要受到摩擦阻力、渦流阻力和興波阻力三種阻力的影響。尤其是摩擦阻力和興波阻力,當戰艦航行速度加快時,其對戰艦所形成的阻力就越大。誰能夠有效克服摩擦阻力和興波阻力對戰艦高速航行的影響,誰就能夠擁有比對手航速更快的戰艦。
早期艦船設計師想出的方法是使用滑行船型設計,滑行船型艦艇主要是利用水的滑動力減少船身與水面的接觸面積,最終降低摩擦阻力和興波阻力對船體的影響。不過,滑行船型艦艇設計本身也存在較大的問題,因為其船身并不是完全不與水面接觸,所以其速度提升仍然比較有限,同時,在風浪較大的時候,滑行船型艦艇也很難在復雜海況中保持較為穩定的航行狀態。
而水翼艦艇和滑行船型艦艇則相反,水翼艦艇通過水翼面與海面的高速摩擦產生支撐船體的水動力。因為水翼艦艇上的水翼面一直與海水保持接觸,因此其航行狀態比滑行艇更加穩定。在1905年意大利就已經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水翼艇,而到上世紀60年代時,水翼艦船已經成為了當時較為常見的高速民用艇之一。
“飛馬座”水翼導彈艇誕生的背景——紅色力量在近海海域帶來的全新威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很長一段時間后,歐美海軍并沒有將小型快艇的威脅放在眼中。畢竟當時快艇能夠裝備的最為強力的攻擊武器也不過是魚雷,而當時的大部分魚雷必須在極近距離內施放才有較高的命中率,大中型艦艇上的遠程火力在這個距離外就能夠對魚雷艇進行提前打擊。
但這一切在1967年10月21日發生了改變,埃及海軍使用蘇制導彈艇在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視距之外展開了攻擊,并對后者造成了嚴重損傷。“埃拉特”號驅逐艦事件不僅標志著導彈時代的到來,也標志著歐美海軍開始面臨來自蘇聯紅海軍在近海海域帶來的非對稱挑戰。
在二戰結束之后,歐美海軍憑借著自己強大的遠洋作戰力量對蘇聯紅海軍形成了裝備上的優勢。但是“埃拉特”號驅逐艦事件證明,蘇聯紅海軍并不一定需要和歐美海軍強大的遠洋艦隊在遠洋環境下進行廝殺,只需要憑借機動靈活的導彈艇,蘇聯紅海軍就能夠掐斷諸如馬六甲海峽、博斯布魯斯海峽等狹窄水域上的交通線,干擾美國和北約對航線的正常使用,進而實現自己的作戰目的。
對付一輛坦克的最佳武器就是另一輛坦克,而對付一艘導彈艇的最佳武器自然也就是另一艘導彈艇。在這種作戰思想的指導下,美國海軍和北約各國海軍打算發展屬于自己的導彈艇,以此來應對蘇制導彈艇在近海海域所帶來的全新威脅。
為什么選擇水翼艇——航速與航程的最佳組合
在正式選擇水翼艇作為新型導彈艇的載艇前,美國海軍已經委托波音公司建造過幾艘水翼艇,并對其進行了試用,在這些水翼艇中,最著名的當屬“圖庫姆卡”號水翼艇。“圖庫姆卡”水翼艇采用了鴨式布局,也就是船體前部的水翼承受艇身30%的重量,后部的水翼承受艇身70%的重量,這樣設計讓“圖庫姆卡”號水翼艇在高速航行時具備了更好的穩定性。
為了對水翼艇的性能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圖庫姆卡”號水翼艇和當時的其他水翼艇一起被派往越南戰場進行實戰檢驗。在越南戰爭中,“圖庫姆卡”號水翼艇展示出了自己在航速和航程方面的優勢,其最高航速為40節,比一般的快艇更快,航程則比直升機要遠,非常適合執行海上遠程緊急任務。
對于“圖庫姆卡”號水翼艇十分滿意的美國海軍,隨后派該艇參加了北約多國海上聯合軍事演習,在演習期間,“圖庫姆卡”號水翼艇曾經以38節的平均時速,花了13.5個小時從德國的基爾港航行到英國的波特蘭港,其航程已經與一般的中型艦艇相差無幾。
1970年,美國海軍正式發布“代號60”的項目書,開始發展全浸式水翼導彈艇,以抗衡蘇聯紅海軍導彈艇的威脅。水翼導彈艇的水翼控制結構和艇身通用,而艇載設備和武器系統則由參與研制的各國自行選擇。
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下什么是全浸式水翼艇,所謂的全浸式水翼艇是相對割劃式水翼艇的一種水翼艇型設計,其水翼采用平直型水翼或者下反角水翼設計,無論再停泊狀態還是航行狀態中,其水翼都在水面之下,抗風浪性能更好。
“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誕生——十年光陰終磨成劍
在一開始,“飛馬座”水翼導彈艇被定為一款排水量140噸的標準化艦艇,如果最終能夠量產,參與研制計劃的各國都能夠在成本和效能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但是等項目真正開始執行起來之后,美國海軍和北約各國之間卻因為各自需求的不同而對“飛馬座”水翼導彈艇提出了不同的性能指標。
對于當時的北約各國海軍來說,“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預期作戰海域都是近海海域,140噸的排水量是最佳排水量。但對于當時的美國海軍來說,“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預期作戰海域更大、海況也更復雜,所以美國海軍希望“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排水量能夠提升到230噸的水平。
當然,以當時美國在北約中的強勢地位,美國最終獲得了勝利,“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排水量被強行定為230噸。雖然美國海軍最終得償所愿,但是這種過于強硬的做法也導致了其他國家紛紛選擇退出“飛馬座”水翼導彈艇項目,只有德國和意大利選擇留了下來。
美國、德國和意大利在1972年11月份正式簽署文件,開始“飛馬座”水翼導彈艇項目的推進。但是在項目開始后不久,意大利就突然選擇了退出。美國選擇繼續硬著頭皮和德國繼續推動該項目的進行。1974年11月份,首艇“飛馬座”號建成,但隨后二號艇“大力士”號因為建造成本過高不得不停止建造。
建造成本過高的原因是美國采用了先進的全浸式水翼自控系統,這套控制系統雖然能夠根據導彈艇的行駛狀態自動調整水翼在水中的角度和深度,但是研發成本卻十分高昂,到1977年8月份時,整個“飛馬座”水翼導彈艇項目已經超支130%,美國海軍被迫宣布停止除首艇外其他5艘導彈艇的建造工作。對“飛馬座”水翼導彈艇項目失望的德國在美國宣布其他5艘導彈艇停建后,也在1977年年底宣布退出該項目。
此時已成孤家寡人的美國海軍基本上已經放棄了“飛馬座”水翼導彈艇項目,但是此時美國國會跳出來挽救了“飛馬座”水翼導彈艇項目。美國國會認為此時停止“飛馬座”水翼導彈艇項目,相當于前期投入的資金完全被浪費掉了。在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美國海軍不得不另外投入2.3億美金用于后續5艘導彈艇的建造。
到1982年,美國海軍終于完成了全部6艘“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建造,此時距離項目正式開始已經過去了10年時間,可謂是十年磨一劍。不過與漫長的時間和巨額的研發資金相比,“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性能也算是物有所值。
雖然“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標準艇員配置是24人,但是在全浸式水翼自控系統的幫助下,只需要一半的人數就能夠保持該艇的正常運轉。該艇的武備系統包括位于艇艏的一門奧托76毫米自動艦炮和位于艇尾的8枚“魚叉”反艦導彈,在MK-92型火控系統的輔助下,只需要一人就可以完成對上述武器的操作,自動化程度非常高。
雖然在原始設計中“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排水量只有230噸,但是實際生產型的排水量略有上升,達到了240噸。為了讓“飛馬座”水翼導彈艇擁有更高的航速,美國海軍使用了一臺LM-2500燃氣輪機和兩臺德制MTU-82柴油發動機作為“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動力來源。
在高速航行時,LM-2500燃氣輪機通過垂直聯動裝置帶動布置在水翼上的噴水式推進器,如果海況良好,此時的“飛馬座”水翼導彈艇能夠獲得48節的高航速。即使是5級海況,也仍然能夠保持40節的高航速,而兩臺德制柴油發動機則用于低速狀態下的推進使用。
因為古巴導彈危機的影響,在全部6艘“飛馬座”水翼導彈艇建成服役后,美國海軍將其全部部署到了加勒比海海域,專門用來和古巴海軍的蘇制導彈艇進行對抗,在4米高海浪的影響下,“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橫擺和縱搖角度甚至都不會超過2度,適航性十分優秀。
不過,在冷戰結束后,美國已經沒有近海防御的需要,弱小的古巴海軍也不再是美國海軍眼中值得注意的對手。在美國海軍裁撤多余艦艇的大潮下,“飛馬座”水翼導彈艇自然也不能避免,除了5號艇留作紀念艇之外,其余5艘“飛馬座”水翼導彈艇全部退役拆解。
總體評價——不夠接地氣的“飛馬座”水翼導彈艇
如果僅從美國海軍對“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使用上來看,“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使用效益無疑是比較低的。和其昂貴的研發成本和高昂的造價相比,美國海軍大部分情況下都用其來驅逐廉價的蘇制“黃蜂”級導彈艇,而這些作戰任務,并不需要“飛馬座”水翼導彈艇擁有如此之高的性能。
反觀中途退出的德國和意大利,雖然從“飛馬座”水翼導彈艇項目中途退出,但是其對于高速導彈艇的需求還是存在的。比如意大利海軍就裝備了滿載排水量僅60噸的“鷂鷹”級水翼導彈艇,幾乎就是“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的功能簡化版本,但是縮小版的“鷂鷹”已經能夠滿足意大利海軍在亞平寧半島海域的大部分作戰任務。
“飛馬座”水翼導彈艇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那套全浸式水翼自控系統上,雖然這套水翼自控系統讓“飛馬座”水翼導彈艇擁有非常優秀的操縱性能,但是和其優秀的操縱性能相比的是其占到全艇三分之一成本的高昂造價。而意大利的“鷂鷹”級水翼導彈艇則證明了對付蘇制導彈艇根本不需要裝備如此昂貴和復雜的水翼控制系統。
“飛馬座”水翼導彈艇就如其名一樣,像一匹踏雪不留痕的高貴“飛馬”,和同時代一大堆使用常規艇型的導彈艇相比,“飛馬座”水翼導彈艇看起來更像是一款用來表演的未來技術概念艇,而不是用來作戰的導彈艇。
而立足于遠洋作戰的美國海軍,雖然也會面臨在近海海域作戰的需要,但這些作戰任務也不是非要導彈艇才能夠執行,這就讓“飛馬座”水翼導彈艇在美國海軍中的地位愈發尷尬。最終,“飛馬座”水翼導彈艇不僅成為了美國海軍歷史上第一款正式量產的導彈艇,也成為了迄今為止美國海軍歷史上最后一款正式裝備的導彈艇。
何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