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孩子三歲,下體裂傷,是被媽媽踹傷的?!”只是因為不想上課外班,一個3歲多的小孩,被媽媽猛踢致陰莖裂傷、包皮系帶撕裂!負責主治的李醫生剛開始還以為是誤傷,得知是媽媽踢打造成后問:“你是準備踢屁股的嗎?”媽媽老實承認:“沒有,我就是這個打算…
“孩子三歲,下體裂傷,是被媽媽踹傷的?!”
只是因為不想上課外班,一個3歲多的小孩,被媽媽猛踢致陰莖裂傷、包皮系帶撕裂!
負責主治的李醫生剛開始還以為是誤傷,得知是媽媽踢打造成后問:“你是準備踢屁股的嗎?”
媽媽老實承認:“沒有,我就是這個打算……就是想治一治他。”
李醫生聽完整個人都不好了,對自家孩子下手這么重......這是親媽嗎?
孩子尿道損傷、斷裂,以后可能會排尿困難,甚至影響生育,“必須要盡快手術!”
這下媽媽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開始自責:“確實會經常大發雷霆,真的要改變一下這個方式。”
上面的片段,不是電影,而是發生在醫院的真實案例——它出自中國第一部兒童醫療紀錄片《你好,兒科醫生》。
它由之前火出圈的《守護解放西》原班人馬打造,制作團隊采取24小時無間斷隱藏拍攝。
真實好看的風格,讓網友們大贊“中國紀錄片的新標桿”、“國產紀錄片是世界水平”。
故事發生在位于湖南長沙的省兒童醫院,這也是中南地區最大的兒童專科醫院。
鏡頭對準的八位醫生,講述了各大科室中值得被大家看到的醫療故事。
紀錄片的slogan是“我愿意用我的疲憊不堪去換取你的天真爛漫”,如同這句話一樣,片子拍得真實又自然,看完令人又感動又治愈。
也有人說,“作為新手媽媽,看完真的緩解了我的育兒焦慮”。
大家會看到,兒科醫生比想象中有愛太多,但這群有愛的白衣天使卻說,“當兒科醫生的好處,就是可以每天面對一群小天使。”
這里借由一個個孩子的病例,我們能看到一個個不同的家庭關系和世間百態。
在兒科,最讓醫生心累的,不是熊孩子,而是不靠譜的家長。
比如孩子發燒40℃,奶奶帶去看醫生,醫生看到孩子頭上抹了黏糊糊的東西,問“這頭上是什么東西啊?”
奶奶說:“雞蛋白... 小孩發燒都這么用,她爸爸小時候也是這么過來的。”
說完就坐在凳子上不慌不忙,不疾不徐地擦起了鞋。
醫生忍不住叮囑,奶奶直接不耐煩地一迭回道,“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看得人真是來氣啊!
另外還有位用“偏方治病”的家長在孩子發燒時,幾種土法雙管齊下:貼亂七八糟的膏藥;還在背上刮痧……
病歷上明顯記錄著孩子有高熱驚厥史,如果再次引起高熱驚厥,后果簡直不敢預想啊……
醫生真的都忍不住火氣上頭,要沖不靠譜的家長發脾氣啊。
但醫生在面對孩子時,卻是無比的可親可愛。
比如很多男孩子在小時候都會經歷一場“丁丁歷險記”割包皮。局部麻醉的割包皮手術是不疼的,但孩子們主要就是害怕。
所以,兒童醫院泌尿科時常此起彼伏的“求救聲”響徹手術病房。
所以醫生們在面對孩子們時要具備花式聊天的功能,有時候甚至要在一邊手術的時候一邊哄孩子:
“你喜歡唱歌,盡情展示吧。”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你會說英文嗎?”
還有一位醫生想緩解孩子緊張時問,現在有哪一首詩可以表達你的心情啊?
沒想到這位學霸男孩,一張口就來:
看得屏幕前的人們禁不住拍大腿,太好笑了。
還有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因為好奇把一個拉鏈頭塞進了尿道,媽媽看到褲子上有血趕緊帶孩子來醫院。具體是什么時候、怎么塞進去,家長也不知道。
考慮到孩子會害羞,醫生貼心地把男孩帶出去單獨進行談話:
“雖然這個是哥們兒之間的秘密,但我還是希望你以后注意不能‘犯傻’,要保護好自己。”
這個男子漢之間的約定,讓人覺得非常有愛。
另一位可愛的光頭醫生,他是普外大科的主刀醫生。盡管醫術精湛,但苦惱的卻是孩子們都怕他。
有一天,他去查房,小女孩聽到腳步聲就躲到床底下了。
他哄了好久,小女孩都不出來,最他只好戴上戴上熊貓頭套,沖著孩子使勁賣萌。
畫面看著太好笑了,他在鏡頭前唉聲嘆氣。
醫術可以說是珠穆拉瑪,但是哄娃技術卻是吐魯番盆地,這個反差讓人覺得醫生不再是以往嚴肅冷冰冰的形象,而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萌萌的蜀黍。
有人說,看這部紀錄片前半段在爆笑,后半段在爆哭。
確實是的。總有一些擁有善良、純真心地的孩子讓人們淚水破防。
比如這個叫浩浩的8歲男孩。他患上了先天性膽總管囊腫,需要馬上進行手術治療。
但有一天晚上他卻走進醫生的辦公室說,手術要多少錢,如果錢多,我就不做了。
問為什么,他說:“我媽媽上班一天才幾十塊錢,而且還是很晚回來的,我覺得媽媽很辛苦。”
醫生看著眼前的孩子心里不是滋味,眼眶紅了起來。
因為第二天就要動手術了,他想辦法把孩子的不安的情緒安撫了下來,“要想當一個科學家,一定要有強壯的身體,不能放棄治療。”
手術結束后,醫生立馬找了父母聊天。
醫生問浩浩媽媽,為什么浩浩之前肚子痛了那么久都沒帶他去醫院,他媽媽回答,有時候吃藥沒事就沒當回事,她總跟孩子說,“你是男子漢,你要忍住”。
“你要懂事,你是男子漢,你要聽話。”這樣的話語我們聽著多么的耳熟啊。
大人們總是要孩子懂事、早熟,卻不知道用懂事換來孩子的成熟,是用他們無憂無慮的童真作為交換的。
紀錄片里,像這樣引人淚崩的案例還有很多,因為都是真實的案例,更讓人感同身受:
煜寶才兩歲,因為患有全顱縫早閉、狹顱癥先后進了四次手術室。
煜寶媽媽從她出生,800多天每天都記錄女兒的生活起居,什么時候吃、吃什么,為醫生考察病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真是可憐又可敬的父母心!
而煜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媽媽。
當醫生再次說到手術方案的時候,媽媽忍不住抹淚,煜寶做了這樣的一個手勢——媽媽哭了,你們不要說了。
不到一歲,患惡性腫瘤的寶寶,有的醫生都宣告“沒救”了,父母依然不愿意放棄手術。最終病情復發孩子去世,我們真的無法想象當父母的痛心......
還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看得心驚膽戰的故事,醫術精湛的黃醫生驅車二百公里去另一個城市為一個孩子做手術。
時間只剩下最后的兩分鐘,她硬是在死神面前把孩子救了回來。
當然,紀錄片的主角,還是這些可愛的醫生們:
他們大展畫技,給孩子畫小豬佩奇 ▽
用孩子的方式,跟他們溝通▽
白大褂里常備糖果、小玩具▽
有網友在豆瓣評論里,贊嘆:
這部片子讓更多人了解兒科醫生,看到了他們的愛心,他們的不易。他們和病人之間的真實的、有溫度的“鏈接”,救治的不只是疾病,而是鮮活的“人”。
寫在最后
陶勇醫生在微博推薦這部紀錄片說:
醫院是人間最脆弱的地方,但我們看到的是“治愈的力量”。
我有個剛做媽媽的朋友,看完后也說:
“我現在好像更加了解并且信任兒科了!”
“想到以后寶寶如果生病了,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兒科醫生在,我那些擔憂和害怕真的有緩解到。”
是這樣的,它真實地向我們展示了,兒童醫院的一天是怎么樣的,這群兒科醫生們,為了每個孩子的健康,都在如何努力著。
人對未知的事物,不可避免會有恐懼。
但是通過紀錄片,我們跟著24小時鏡頭看到了它毫無保留、最真實的一面,自然就不會害怕了;
也對兒科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如果遇到孩子生病,我們也可以放心將孩子交給他們。
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