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周恩來前言1954年,周恩來到武漢與專家們研究確定長江大橋的橋基問題。期間,他在江邊偶然看到懸在空中的索道,便提出想要乘坐索道。但省領導出于安全考慮,沒有同意。雖然周恩來又爭取了幾次,最終還是沒能如愿。這件事情也成為了周恩來的一大遺憾,一直
周恩來
前言
1954年,周恩來到武漢與專家們研究確定長江大橋的橋基問題。期間,他在江邊偶然看到懸在空中的索道,便提出想要乘坐索道。
但省領導出于安全考慮,沒有同意。
雖然周恩來又爭取了幾次,最終還是沒能如愿。這件事情也成為了周恩來的一大遺憾,一直到晚年病重,都還念叨著這件事情。
那么,周恩來為何對那個空中索道念念不忘呢?
毛主席親自實地勘探橋址
長江是連接我國東西部航運的黃金水道,也是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塹。在長江大橋建成以前,所有南上北下的物資、人流,都要經過船舶運轉。鐵路貨車車廂想要過江,需要耗費5個小時左右,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
一旦遇上大風大霧的天氣,輪船、木船還會被迫停航。
因此,中國人,尤其是武漢人民,迫切想要建造武漢長江大橋。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有人分別于1913年、1929年、1935年以及1946年,先后四次勘測、選址、設計,想要修建長江大橋。
但最終都因為經濟、戰亂等原因,被迫擱置。基于這樣曲折的經歷,當時還傳唱過一個民謠:“黃河水,長江橋,治不好,修不了?!?/p>
因此,新中國成立后,武漢長江大橋被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對于這項工程,毛主席、周恩來以及黨中央都非常重視。
建造長江大橋的議案通過幾個月之后,中央又指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對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進行籌備,并成立“武漢長江大橋測量鉆探隊”。
1951年政務院會議上,周恩來看到武漢長江大橋的總設計師兼專家組組長茅以升后,遠遠地就向對方伸出了手。
走到茅以升身邊后,周恩來高興地說道:“茅以升,你好!早就盼望著你來啊!”
說著,周恩來緊緊地握住了茅以升的手,用力地搖了搖。茅以升非常激動。
周恩來繼續說道:“現在我們要籌建武漢長江大橋,討論建橋的各項方案,你有修建錢塘江大橋的經驗,請你多多出力??!”
周恩來的話,讓茅以升的心里,瞬間涌起一陣暖流。他激動地說道:“總理您放心,您放心!”
隨后,周恩來與茅以升并肩走向會場。
路上,周恩來語重心長地對茅以升說:“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修建第一座長江大橋,任務艱巨,意義重大,現在,全世界都看著我們呢……”
茅以升重重的點點頭,將周恩來的囑托,牢牢記在心里。
1953年農歷大年初三的晚上,毛主席專門到武漢進行視察,想要親自勘探武漢長江大橋的選址。
那一天晚上,大雪紛飛,湖北省委書記李先念,中南局副書記李雪峰等人,焦急地等待著毛主席的專列。
終于,晚上11點45分,毛主席的專列抵達車站。李先念等人趕緊快步走上去迎接毛主席,以及陪同毛主席前來的楊尚昆、羅瑞卿等人。
當天晚上,毛主席住在漢口惠濟飯店,分別聽取中南局以及湖北省委的工作匯報。
18日,毛主席等人在武昌觀看了東湖后,又乘車來到湖北省委所在地武昌閱馬場紅樓。
期間,李先念陪同毛主席走進省委二樓會議室。站在臨街窗口眺望一會兒街景后,毛主席突然問道:“上蛇山怎么走?”
工作人員回答道:“這棟樓后面有條小路,可以上蛇山?!?/p>
“好,我們這就上蛇山看看!”
毛主席之所以如此著急想要去蛇山,是因為,此前在中央的指示下,鐵道部成立了大橋專家組,并派遣大批技術人員,前往武漢進行勘探、鉆探,進行初步設計。
在多次實地勘探的結果上,結合新中國成立前,4次建橋規劃留下的資料,茅以升帶領大家作了8個選址方案,對武漢長江大橋的選址以及規模等問題,進行了3次大談論。
最終,大家決定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址,采用龜山、蛇山線方案。
毛主席急于上蛇山,就是為了實地勘探專家們選定的橋址。
于是,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毛主席一行人沿著盤山小道,登上了蛇山。
由于毛主席是從東頭上來的,上山之后便提出想要到西頭去看看。對此,羅瑞卿為難地說道:“主席,那邊人太多了,怕不安全……”
毛主席笑著勸說羅瑞卿:“人多怕啥,壞人是少數的,我們應該相信群眾……”
就這樣,羅瑞卿等人跟著毛主席來到了蛇山的西頭。
在山上,相關技術人員向毛主席匯報了橋址選在蛇山、龜山的原因:
首先,這兩座山之間兩岸距離最短,可縮短橋的長度。
其次,蛇山與龜山作為天然橋頭堡基礎,扎實可靠。而且,還比在平地上建造大橋要節省造價與工期。
第三,蛇山與龜山之間的長江底,基本都是堅固的巖石,便于固定石墩。
第四,可利用兩岸的山勢增加橋的凈空高度,方便大噸位的船只通過。
聽完技術人員的詳細解釋,毛主席高興的直點頭,對專家們選定的方案表示贊許。
行走途中,毛主席遇上了一位賣豆腐的老人,便停下來親切詢問對方是做什么生意的。
老人回答:“我是炸豆腐的。”
接著,毛主席又問老人:“賣炸豆腐能掙多少錢?”
聊了一會兒之后,隨行人員便請毛主席繼續趕路。離開前,有人問老人:“你知道跟你聊天的是誰嗎?”
老人回答道:“不知道,但肯定是個大官!”眾人哈哈大笑。
沒多久,毛主席一行人又遇上了兩個小學生。其中一個小學生認出了毛主席,激動地大聲喊道:“毛主席來了!”
這一喊,立即吸引了周邊的游人,大家馬上圍了過來,熱情地簇擁著毛主席。
為了保證毛主席的安全,羅瑞卿等人,立即手拉手,將毛主席包圍在一個圓圈中,護送毛主席來到山下。
擁擠中,大家都出了一身的汗,內心更是擔憂不已,生怕毛主席出現什么閃失。
下山之后,想起熱情的群眾,毛主席感嘆道:“真是下不了的黃鶴樓!”
周恩來提出乘坐空中纜車被拒絕
橋址定下來后,武漢長江大橋的規劃建設加快了步伐。
1953年4月初,經過周恩來的批示 ,鐵道部正式成立武漢長江大橋工程局,并讓彭敏擔任局長,由武漢市委第一書記王任重兼任政治委員。
由于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第一個大工程,為慎重起見,彭敏率領中國鐵道部的代表團,帶著所有設計圖紙以及技術資料,前往蘇聯請求蘇聯專家幫助進行技術鑒定。
經過兩個多月的討論鑒定,蘇聯專家對中國的方案進行了反復的研究與完善。隨后,中方又邀請蘇聯28位橋梁專家,來到武漢進行技術指導。
1954年初,政務院通過了《關于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同時,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支援長江大橋的建設。
這一年的11月末,周恩來也來到武漢,與省領導以及相關的水利、橋梁專家們,一起研究確定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基問題。
在武漢期間,周恩來曾多次渡江。這些經歷,讓他深切體會到了人民平時渡江的不易。
當時,不管是行人還是車輛,想要過江,都要排隊,乘坐輪船過江。如果是火車,則要將其拆成幾段,用輪船運到江對岸,然后再重新組合起來運行。非常麻煩。
因此,每次過江,大家都要排好幾個小時的隊。這種情況,對于國家的經濟建設,以及人民的生產與生活,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一次過江之后,周恩來對鐵道部長呂正操說道:“這樣過江太慢了,無法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求,要盡快想辦法解決??!”
另外,周恩來對于過江時給自己的特殊照顧,深感不安。他對呂正操說:“今天為了我一個人,讓那么多的人等了一個多小時,我心里不安那!”
呂正操安慰道:“你是總理,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嘛!這次我沾總理的光,也順便看看鐵路沿線的情況。你要我盡快解決這個問題,我要不來的話,就聽不到你的指示了嘛……”
周恩來與省領導以及相關專家們,來到江邊的山坡上進行實地勘察后,確定了長江大橋的最后定位問題。
隨后,專家們又指著圖紙,向周恩來等人介紹了兩岸的情況等問題。
在大家討論過程中,周恩來看著江面上繁忙的輪渡,突然用手指著下游長江水面上空,掛著的一個框子樣的東西,問道:“那是什么東西?”
專家順著周恩來手指的方向看去,回答道:“那是工人有急事時,臨時用的空中索道,每次只能坐一個人。工人坐在框里,用一根鋼絲繩來回拉,可以免去來回擺渡的麻煩……”
周恩來追問道:“這個能夠保證工人的安全問題嗎?”
“能保證的!”專家回答道。
周恩來突然換了種語氣,他以商量的口吻問道:“今天就讓我也坐一坐這個空中索道,體驗一下工人們的工作情況,好嗎?”
聽到周恩來的這個請求,在場的省領導立馬急了:“這是工人們工作專用的,你可不能坐?。 ?/p>
“不是說安全有保證嗎?為什么工人同志能坐,我就不能坐呢?”周恩來追問道。
隨后,周恩來繼續說道:“你們這次不讓我坐,以后我還能有這樣的機會嗎?”
無論周恩來怎么說,大家始終不同意。因為,對他們來說,必須要保證周恩來的絕對安全。
但是,他們又找不到不讓周恩來乘坐空中索道的充分理由。雙方因此陷入僵持中。
就在大家絞盡腦汁想理由的時候,一位專家出面說道:“雖然這個空中索道安全有保證,但是,在運行過程中,有時會發生故障,需要工人及時排除。您坐上去后,如果在中途發生故障可怎么辦呢?”
聽到這里,周恩來終于不再要求乘坐空中索道了。
此次,周恩來堅持要求乘坐空中索道,背后其實有著讓人淚目的原因。
因為,他想要親自體驗一下工人同志們工作的艱辛。
作為總理,他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俯瞰人民,而是設身處地的為大家著想,并深入基層了解情況,認真聽取不同人的意見,搜集第一手資料,想方設法的為人民解決問題。
這樣的例子,在周恩來的身上,數不勝數。
這一年的冬天,周恩來聽說北京市的交通很擁擠,職工們上下班很不方便,他便決定親自了解情況。
一天下午五點多,周恩來對秘書與衛士說道:“有群眾反映公共汽車很擁擠,大家在下班的路上,要浪費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今天咱們就去了解一下情況?!?/strong>
于是,周恩來他們來到北京圖書館的門前,上了一輛公共汽車。
由于當時車里人很多,已經沒有空余的座位。周恩來便抓住吊環,站在車中間。
擁擠中,群眾們都沒有注意到周恩來。直到,周恩來對面的一個乘客大聲喊道:“這不是周總理嗎?”
這句話,讓車廂瞬間沸騰了起來。大家都很熱情,有人立馬站起來要給周恩來讓座,有人一直往中間擠,想要離周恩來近一點。還有人伸出手,想要與周恩來握手。
見此情形,周恩來的秘書與衛士都很緊張,連忙往周恩來身邊靠攏。周恩來則親切地向大家揮手,對大家說道:“請坐,別擠,別擠,不要動……”
對于乘客主動讓出來的座位,周恩來也堅決不坐。有人好奇地問道:“總理,您那么忙,怎么也坐公共汽車?。俊?/strong>
周恩來笑笑說道:“我來體驗一下你們的生活嘛!”
從公共汽車上下來后,回到中南海的周恩來,將交通局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全部找來開會。
會上,大家針對公共汽車擁擠的情況,進行了討論,并制定出相應的措施。
除此以外,周恩來還下達指示:“國務院各部門以及有關單位,如果有條件,都要用大車接送職工上下班?!?/p>
最終,在周恩來的指示下,北京市公共汽車擁擠的問題,得到了緩解。
一生的遺憾
1955年2月,武漢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對大橋美術設計方案進行評選。
評選結束后,25個方案全部被送到中南海懷仁堂展出。3月11日,周恩來親自批示:選用第25號方案。
這個方案出自28歲的唐寰澄之手。
當時,受蘇聯建筑美學的影響,很多設計者都追求高聳、古典、大體量。但是,唐寰澄并不這樣認為。
他覺得,這個設計方案應該是實用、經濟、美觀的。因為,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一窮二白,對于我們來說,工程造價很重要。
因此,唐寰澄的設計中,沒有使用繁復的結構。他認為,這也是這個方案能夠得到周恩來認可的原因。
另外,在此期間,周恩來還親自敲定使用一項全新的技術——管柱鉆孔法。
管柱鉆孔法是由蘇聯專家西林帶來的新技術,屬于世界首創。
這種方法,是先將每一個管柱定好位,然后再打樁鉆孔取土。這樣一來,可以將施工從水下轉移到水上,不僅可以保障工人的安全,還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但是,這個技術,之前從沒有任何人嘗試過,包括蘇聯。
而另一種方法——沉箱法,已經有過無數次的成功經驗,并且受到了世界橋梁界的廣泛認可。
但是,使用這項技術,施工效率低,耗費時間多。
于是,在茅以升等人的支持下,彭敏決定對管柱鉆孔法進行試驗。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管柱鉆孔法終于在1955年2月取得成功。
鐵道部長將此事匯報給周恩來后,周恩來拍板決定,采用管柱鉆孔法進行建設。
準備工作完成后,武漢長江大橋工程,于1955年9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
這項工程,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援,無論是建橋所需要的鋼材,還是信息資料,亦或是其他勞動。
最終,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以及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武漢長江大橋用時一年多,通車運營。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零三個月,揭開了橋梁建筑史上嶄新的一頁。
大橋通車后,武漢市民非常激動,大約有5萬市民,手拿鮮花,涌向橋頭。
當時,武漢市只有100萬人。這也就意味著,每20個武漢市民中,就有1人參加了武漢長江大橋的通車典禮。
這其中,甚至包括眼睛看不見的盲人。為了感受武漢長江大橋的雄偉壯觀,有盲人來到橋上,輕輕撫摸欄桿……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對促進南北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此期間,周恩來一直有個遺憾。那就是這么多年來,他都沒能實現,坐上掛在長江上空的那個框子里,體驗一下工人同志工作艱辛的愿望。
一直到晚年病重躺在病床上,周恩來還經常提起這件事。而這也成為他一生的遺憾。
這份遺憾中,包含的是周恩來對人民群眾的關心于牽掛……
李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