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幾天,12歲的昊昊(化名)起立時常常感到睪丸間歇性隱隱作痛,在床上平躺一會兒就沒事了,于是沒放在心上。到了周末,和朋友踢完足球后,昊昊突然感到強烈的“蛋疼”,父母趕緊將他送往醫院。經過醫生診斷,導致昊昊疼痛的真正原因是精索靜脈曲張。男孩
最近幾天,12歲的昊昊(化名)起立時常常感到睪丸間歇性隱隱作痛,在床上平躺一會兒就沒事了,于是沒放在心上。
到了周末,和朋友踢完足球后,昊昊突然感到強烈的“蛋疼”,父母趕緊將他送往醫院。經過醫生診斷,導致昊昊疼痛的真正原因是精索靜脈曲張。
男孩“蛋疼”怎么辦?隱睪癥有哪些危害?每個男孩必須做包皮手術嗎?39健康網邀請了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小兒泌尿外科病區主任伏雯教授,為大家解惑答疑。
一、青少年精索靜脈曲張需要手術嗎?
專家答疑:要嚴格把握青少年行精索靜脈曲張手術治療的指征
精索靜脈曲張,指局部靜脈異常伸長、擴張及迂曲,陰囊內形成血管性團塊,可導致疼痛不適及進行性睪丸功能減退。它是男科臨床常見疾病之一,也是導致男性不育的常見病因。據國內研究報道,6-19歲青少年精索靜脈曲張總發病率為10.76%。
“是否在青春期對精索靜脈曲張進行積極手術一直存在爭議,沒有證據表明青春期行精索靜脈曲張手術治療,比成年后手術能得到更好的結果,也不會提高成人后的生育機會。因此,應該嚴格把握青少年行精索靜脈曲張手術治療的指征。”伏雯教授解釋道。
綜合歐美和國內的各種指南共識,青少年精索靜脈曲張的治療考量,既不是取決于精索靜脈擴張程度,也不是決定于是否合并“胡桃夾綜合癥”,而是由“蛋蛋”決定。
第一種情況——“蛋疼”:伏雯教授強調,這種“蛋疼”一般是指曲張同側的“蛋蛋”輕到中度的、久站或運動后的不適感,平臥后可緩解。“難以忍受的劇烈‘蛋疼’不屬于此列,需要專業醫生鑒別,注意要排除睪丸扭轉。”
第二種情況——“蛋小”:“患側(一般是左側)‘蛋蛋’體積較對側小2ml或者20%(一般通過B超測量),是比較明確的手術指征,或連續隨訪發現患側睪丸進行性發育滯后,則推薦進行手術。”
第三種情況——“雙側精索靜脈曲張”:由于兩側“蛋蛋”“同病相憐”,缺乏“好蛋”作為標準對照“壞蛋”,而且目前缺乏公認的、和年齡相關的青少年睪丸體積標準作為參考,確實難以抉擇。伏雯教授表示:“不過,多數指南建議進行手術治療,我也是如此。”
在她看來,無論選擇手術還是觀察,都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必須與患者及其父母充分討論手術的細節和風險,共同做出治療選擇。在沒有睪丸不適感、雙側睪丸大小相當的情況下,患者和父母對精索靜脈曲張一般無需過于擔心。
二、兒童隱睪癥有哪些危害?
專家答疑:可能影響將來的生育能力
睪丸在正常發育的過程中,會從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陰囊。“如果一側或雙側睪丸未能降至陰囊,停在腹腔或腹股溝管下降路徑中的任何一個部位,或睪丸在陰囊以外的位置,則稱之為隱睪癥,包括睪丸下降不全、睪丸異位和睪丸缺如。”伏雯教授講解道,它是小兒泌尿生殖系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隱睪癥的發病率將隨著生長發育而逐漸降低,早產兒發病率約為30%,健康新生兒約為3%,足月男嬰1歲時發病率為1%-8%不等,而成人的發病率僅為0.3%。
除了較大兒童偶爾有短暫脹痛外,多數隱睪患兒一般并無自覺癥狀。臨床主要表現為陰囊一邊或兩邊摸不到睪丸,或陰囊兩側不對稱、一大一小。
“不過腹股溝斜疝、鞘膜積液、睪丸腫瘤也可能出現雙側陰囊不對稱的情況,這需要有經驗的泌尿外科醫生仔細檢查才能診斷。”伏雯教授補充道。
陰囊的溫度較人體溫度偏低,如果睪丸長期留在腹腔內和腹股溝管里,由于受體內“高溫”的影響,可以引起睪丸內的曲細精管發生退行性變、甚至纖維化,所以體積普遍偏小、質地偏軟、彈性差,有時睪丸和附睪還有分離,或者沒有附睪。
伏雯教授提示,長期的高溫會影響睪丸的內分泌功能,同時也可能影響未來睪丸的精子產生,通俗來說就是有可能導致生育能力下降或不育。此外,睪丸惡變、睪丸損傷、隱睪扭轉、精神損傷都是隱睪癥的主要危害。時間越長,對患者的危害越大,尤其是日后睪丸癌變的機會大大增加。
“因此,目前國內外指南均建議,隱睪的治療時機應從出生后6個月開始,最好12個月前完成,最晚不超過18個月。”伏雯教授建議。
三、兒童包莖、包皮過長一定要手術嗎?
專家答疑:首先區分生理性包莖和病理性包莖
“每到假期,小孩的包皮手術量便會激增,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安排手術以及術后的康復。”伏雯教授分享了自己就診時常常遇到的情況。大部分家長甚至小男孩,就診包皮問題,是一種求同心理,因為身邊很多同學都“切了包皮”,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進行包皮環切手術。
什么情況下才需要做手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包皮過長和包莖。
“包皮過長,指包皮可以完全上翻,沒有明顯狹窄環,只是包皮長度偏長了。”伏雯教授說道,“包莖,指包皮口過小,包皮不能上翻顯露陰莖頭,或包皮可以勉強上翻,但出現明顯的狹窄環。”
其中,兒童包莖分為生理性包莖和病理性包莖。所有新生兒都是包莖狀態,包皮起到保護陰莖頭免受感染的作用。
“約有50%的1歲嬰幼兒、11%的3歲兒童、8%的6-7歲兒童表現為包莖,我們稱之為生理性包莖。”伏雯教授介紹稱,生理性包莖屬于正常現象,無需手術。
病理性包莖是指由于包皮反復有炎癥感染、外傷、暴力翻包皮、醫源性操作等引起瘢痕而導致的包莖狀態。這種情況下,越早進行手術越好。
最后,伏雯教授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反復發作的包皮龜頭炎、排尿用力、排尿鼓包、包皮下看到或摸到白色小疙瘩等情況,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本文指導專家:
伏雯,主任醫師,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小兒泌尿外科病區主任,2020中國專家學術影響力排名-小兒外科領域TOP100。
馬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