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種水芹每畝產值4萬元!”聽到這樣的說法,估計很多讀者認為這是在吹牛說大話。水芹的平均價格一般在5-6元,每畝的產量也就是4000斤左右,照這樣算每畝的產值最多也就20000多一點。再說說泥鰍吧,除去放苗、飼料、水電、防疫消毒這些成本,不可
“種水芹每畝產值4萬元!”
聽到這樣的說法,估計很多讀者認為這是在吹牛說大話。水芹的平均價格一般在5-6元,每畝的產量也就是4000斤左右,照這樣算每畝的產值最多也就20000多一點。
再說說泥鰍吧,除去放苗、飼料、水電、防疫消毒這些成本,不可能一畝能賣到20000塊吧,根本不現實。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很正常,因為就算專業種水芹的和專門養泥鰍都賺不了這么多,更何況大家都擔心的問題是水芹和泥鰍搞在一起會不會搞砸了。其實我先告訴大家水芹加泥鰍的模式是可行的,只要科學管理、方法得當,這種方法的優勢還是相當大的。
浮排水芹套養泥鰍的優勢
首先要說的就是省時省工,省力省錢,效率高護生態。為什么這樣說呢?原先傳統的水芹種植方式就是大田種植,跟水稻類似,先要平整土地,墾溝壟埂,要嚴格控制田里的水分,不斷加水土壤保濕。為了加快生根和避免死棵爛苗的情況,還要水肥得當,所以對田地要求很高。
這也就意味著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時間、肥料、農藥等一系列成本,如果管理不當或天氣干旱將會導致畝產量急劇減少,利潤淺薄。但聰明的蘇州人就想到了一個辦法,既然水芹作為一種水生植株,喜好水分,不如就直接在田里灌滿水,制作一個浮盤直接讓它飄在水上,所以浮排水芹的模式就出現了。
這種養殖模式不僅易管理、生長快,而且長得好產量高,也減少了人力物力,但浮排也有弊端,一個就是水生害蟲多,另一個水中的氮磷元素嚴重超標,造成水質污染,這都會嚴重影響到水芹菜的產量和質量。那怎么辦呢?
江蘇農業科技技術推廣中心就研究出了一個好辦法,往水里放泥鰍,這有什么好處呢?原來泥鰍能吸收水中的氨氮和磷元素,并且主要以水里的各種浮游生物水生害蟲為食,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水質和蟲害的問題,減少了農藥和化學劑的使用。不僅如此,泥鰍的排泄物既能為水芹生長提供養分,又可以減少肥料的投入,加上泥鰍本身也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有一定的市場需求,所以總體收益是很可觀的。
據蘇州當地農民反應,這種模式每畝泥鰍產量450公斤左右,產值近萬元,每畝水芹菜產量約為1-1.5萬公斤,產值30000-40000元,所以浮排水芹套養泥鰍這種模式每畝的利潤可達40000元以上,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可謂一舉多得,省下了人工、時間、費用,還提高了效率,保護了生態。
浮排水芹套養泥鰍的技術要求
當然了,想要學好這門技術可不容易,在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用合理的方法。根據蘇州當地人民的養殖方式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選田筑埂。其實浮排水芹種植對土地要求不是很嚴格,但為了確保里面泥鰍的成活率最好選擇壤土或粘壤土不漏水的田,另外為了防止泥鰍逃跑要加筑田埂。
2.制作浮排。浮排的制作其實很簡單,用塑料拼接成可透水的盤或者pvc管搭接的都行,就像我們老家用的浮盤煙苗一樣,只要保證厚度不至于讓芹菜傾倒即可。然后各個浮盤之間可用鐵絲繩子等固定好。
3.設置灌排。應在田間設置進出水口,并在進出口的位置用鐵絲或網攔住,避免泥鰍流失,此外為了能夠更方便地調節水位,出水口的位置應采用pvc管傾斜放置,超過了一定水位就會自行排水。
4.品種選擇。水芹菜宜選用抗熱、耐寒的品種,比如蘇芹12-5和蘇芹16-1,泥鰍也宜選用當地消費多的粉鰍或者是產量高、出肉率高的臺灣泥鰍品種。
5.種植、放苗時間。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看水芹的品種,無根水芹一般在8~10月份排種,帶根的則只需避開嚴寒酷暑基本都能成活,40天左右即可采摘,一年可采5-6次。而鰍苗最好是在9~10月份投放,因為泥鰍是溫水性魚類,水溫在15℃-25℃為宜,鰍苗的體型最好也要在4-7公分左右放置成活率最高,次年6月份就可開始陸續捕撈上市。
浮排水芹套養泥鰍的注意事項
另外,在進行浮排水芹養殖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很多細節。首先是對水質和水位的把控。第一水不能太臟,因為污水里面含有大量的有害菌群和重金屬元素,這不僅會造成水芹的生長減緩,還會影響產量和質量。而且人們大量食用在臟水里面生長的芹菜,可能會引起各種疾病危害健康。
還有就是水深的問題,水位過深會導致田里的氧氣稀薄,不利于作物根部的成長和泥鰍的存活,過淺也會導致水溫升高,威脅到作物和泥鰍的生命。那么具體如何操作呢?首先,在水芹的幼苗期,水位最好控制在25公分左右,隨著植株的生長可加深到40公分左右為宜。另外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因為葉菜類是許多昆蟲鳥類的食物,所以許多水芹會被損害,一定要注意防蟲防鳥,雖然無法全部規避,但也要花很大心思將損失降到最小。
同樣的,泥鰍也一樣,蘇州當地的一位大哥介紹道,去年他采用該模式種了10畝地,平時勤跑勤看勤管理,田間打理得很好,無論是水質、水位、進出水口、田間滲漏和水芹的長勢都沒有問題。可令人奇怪的是,在捕撈泥鰍的時候卻發現數量很少,可是田里也沒有發現泥鰍大量死亡的情況,這是怎么回事呢?
他回憶說,當時每畝至少投放了150公斤的鰍苗,但是打撈的時候卻100公斤都不到,而且連續投放了幾次都這樣,感覺泥鰍越養越少,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那么多泥鰍為何憑空消失、不見蹤跡。直到后面他無意間在田里發現了一條赤練蛇,剛開始并沒有在意,后來又慢慢地發現了好幾條,甚至還看到一些鳥也用它那長長的喙在田里尋找著什么,起初還以為它們是來偷吃芹菜的。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他田里進了蛇,偶爾還有一些食鰍的鳥類光顧,雖然馬上采取了補救措施,但這也著實讓這位大哥損失了不少。
看似任何一件賺錢的事背后都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在這里我還是啰嗦的想對廣大想嘗試浮排水芹套養泥鰍模式的朋友建議一句,要多尋找專業人士指導,多下地與一些經驗豐富的種植戶交流學習,避免走彎路帶來損失,當然了這種生態的養殖模式也很值得我們去推廣,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結合當地優勢去創造最大的經濟價值。
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