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對于有些人來說,離開了眼鏡,這個世界就是一片馬賽克。近視鏡、老花鏡、太陽鏡......近視率及護眼需求的增加,讓眼鏡這個小小的配件成為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剛需品。隨著眼鏡市場在中國遍地開“花”,近期行業里流傳出這樣一句話連商家都不忌諱的、眾所
對于有些人來說,離開了眼鏡,這個世界就是一片馬賽克。
近視鏡、老花鏡、太陽鏡......近視率及護眼需求的增加,讓眼鏡這個小小的配件成為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剛需品。
隨著眼鏡市場在中國遍地開“花”,近期行業里流傳出這樣一句話連商家都不忌諱的、眾所周知的順口溜:“20元的鏡架,200元賣你是人情,300元賣你是交情,400元賣你是講行情。”對于眼鏡行業,這是一個真實的寫照。
小小眼鏡,坑你沒商量
買眼鏡按標價要往3折砍,不過至于店家肯不肯就看你的本事啦!
各種領券、減滿計算下來,一幅眼鏡1600,一說我媽是店長熟人,馬上變300!
鏡框斷了,店員說不能修,我要求只換鏡框,可價格與重新配幾乎一樣!
憤怒、吐槽、卻又無可奈何,消費者對該行業諸多不滿,一副小小的眼鏡動輒上千,砍價、售后艱難,而且每家店都差不多,水太深了!更為驚人的是,這些年被高價眼鏡支配的痛苦背后,遠遠不是一些人吃了一次虧那么簡單。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正有高達6億+的人在為高額的眼鏡費買單。
成本解析
正在沖擊上市的明月鏡片,其上市招股書說得很明白:2019年每片鏡片的成本為6.23元,每副眼鏡的成本僅有56.09元。
明月眼鏡某貓旗艦店上,單片鏡片的價格最低為228元,最高為2000多元!成本僅6塊多錢的鏡片賣到2000元!毛利有多高?
統計顯示,2017-2019年,該品牌電商自營渠道鏡片收入的毛利率高達95%,已經超過了國內第一神股茅臺的毛利(約在90%左右)!
定價為什么這么高?
小小眼鏡之所以這么貴,是因為價格中涵蓋了一大部分中間環節費用:
層層“加碼”
在一次中國(深圳)國際眼鏡博覽會上,有記者發現眼鏡行業的出廠價和零售價有天壤之別,據展會工作人員說,一款鈦金屬架眼鏡出廠價為每副60~80元,但最后到了零售店,售價則標到了600元到800元之間。同樣,這些暴利也被中間的流通環節各自截取。
一位眼鏡零售從業者介紹,眼鏡連鎖企業銷售的眼鏡從眼鏡出廠到擺上貨架,至少要經過貿易商、品牌商、代理商等3至6道環節,每個環節都會讓眼鏡產生翻倍的價格增長。
成熟的大眼鏡公司,因其有固定的貨源,就把一些品牌做成了壟斷經營。而一些代銷的小型眼鏡店因為找不到直接貨源,只能從二三級批發商手中進貨,被貿易、代理、零售商層層“加碼”后,到了消費者手里就是天價。
比如,一副光學鏡架,生產廠家采購的原材料金屬費用4元左右,經過設計、打樣、加工最后成品各個步驟,廠家以30元的價格出售到貿易商的手中。
貿易商給一級批發商是100元,一級批發商再到二級批發商是150或是更多,或還有再下一級的批發商,最后是零售商。“每個層次都要保證自己的利潤”。
一層一層下來,到了消費者手中,這樣一副鏡架的價格可能就要400元了。
差價可觀的鏡片
另外,有眼鏡店老板透露,他們喜歡推薦別人用樹脂鏡片,因為這中間的差價更加可觀。以進口韓國樹脂鏡片為例,最低批發價為25至30元,質量稍好一點的為45至60元,在零售中卻可以賣到300元以上。如果是稍有名氣的樹脂鏡片如依視路、豪雅、蘇拿等,零售價至少可以賣到800元一副,但是進貨價也只在300元左右。
營銷費高速增長
重點講一下大眾關注度比較高的博士眼鏡,這個品牌的銷售毛利率多年都在70%以上,但其毛利率主要來自產品進銷差價和供應商返利,如果算上線下店面費用、銷售費用和人工費用等成本后,博士眼鏡的凈利還不到10%——相當于零售價為1000元的眼鏡,實際只賺了105元。
明月鏡片的情況也類似:2017年-2019年,其收入從4.26億增加到5.53億,但營銷方面的費用也在高速增長。比如說,請陳道明做代言人,冠名綜藝《X誠勿擾》、《X強大腦》等,營銷費用占到了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營銷費用增多了,產品的研發費用自然就得減少了。2017-2019年,明月鏡片的研發投入費用占營收比重分別3.57%、3.01%和2.94%,呈逐年減少的趨勢。
近視遠視是“病”,而配鏡相當于“看病”,對于消費者而言,如果碰到那些不負責任,為了提高毛利而設坑的商家,代價可能不僅是錢財,更是自己的健康啊!
假性暴利?
然而,面對消費者對眼鏡行業“暴利”的指責,也有另外一部分從業者覺得很委屈,他們說,從商家的角度而言,眼鏡行業只是“假性暴利”。
原因是:暴利不等于賺錢,因為開眼鏡店的房租、人工、各項開支,都需要從商品利潤里面出,銷量如果少,那就只能賠錢,所以,眼鏡產品單價走高也是無奈之舉。
無論商家如何辯解在眼鏡的買賣中不賺錢,消費者都不會覺得暴利合理,畢竟這些費用是添加在商品的價格中,最后由消費者在買單。
消費者直采專業避坑,幫消費者省錢
消費者抗拒暴利,商家渴望高銷量,目前市場上只有一家商業機構可以同時解決消費者和商家面臨的困惑。
幾乎所有配眼鏡人,對鏡架材質、鏡架好壞、鏡片品牌、鏡片折射率等,一無所知,商家為了保護自己利益,利用消費者對眼鏡完備信息不了解,通過各種營銷手段蒙敝消費者,以次充好,增加利潤。
面對行業亂象,大件會的創始人梁夏博士指出:眼鏡行業暴利現象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消費者的無知是一切的根源。因為消費者不懂行,經常被騙,導致了消費者極度不相信商家,所以商家和消費者之前的信任關系難以建立起來,造成了極高的商業成本和社會成本。
為了盡快把商品銷售出去,眼鏡導購員把商品說得天花亂墜,對缺陷能瞞則瞞。無論什么行業,消費者往往上過一次當,便不再敢買東西,就算最終要買,也會考慮很久,最終無奈在眾多商品中選擇打了廣告而價格偏高的商品,然而,商品價越高,往往營銷費用就越高,商家也越有錢去投廣告、做營銷,惡性循環,消費者則需要無休止地為這些無謂的開支買單。
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下,一幅眼鏡價格虛高的成份至少在50%以上,大件會作為國內首家消費者直采平臺,通過聚集大量的眼鏡購買需求,把會員組織起來,由專業采購幫大家跑腿、砍價、把關,并由管家團隊對會員及時施行消費指導,以及對商家服務售后全程監督,通過直采模式,可以幫消費者砍掉眼鏡中間環節費用,讓每個家庭減少配眼鏡的支出。
李原